关于公开征求《六安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浏览次数: 征集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征集时间:[ 2022-06-21 00:00 ] 至 [ 2022-07-21 00:00 ] 状态:已结束
  • 征集公告
  • 征集渠道
  • 网络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 其他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
  • 文件
  • 解读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安徽省实施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工作方案》,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优化计量服务,强化计量监管,结合《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市场监管局代拟了《六安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一、征集时间:

征集时间为即日起至2022年7月21日。

二、征集方式:

(一)登录六安市人民政府网“全市政府网站意见征集平台”(http://www.luan.gov.cn/hdjl/yjzjk/)或六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征集调查”栏目(http://scjgj.luan.gov.cn/)留言;

(二)书面信件。邮寄地址:六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六安市长安南路市气象局南侧食品药品检验中心楼203办公室,邮编:237000);

(三)电子信件。发送至电子邮箱lajjlk@163.com;

(四)联系电话:0564-5136037。

来信请注明“征求意见稿建议反馈”字样及来信人姓名、联系方式。

附件:1.六安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docx

      2.六安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docx

六安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安徽省实施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工作方案》,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优化计量服务,强化计量监管,结合《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初步建立,计量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计量科学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培养造就一批计量科学人才队伍。计量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支撑我市绿色振兴、赶超发展作用更加凸显,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计量体系日趋完善。计量监管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增强社会计量溯源意识,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协同发展机制。

到2035年,计量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计量服务保障能力大幅增强,在线测量技术得到应用。现代计量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民生计量得到充分保障,建成现代先进测量体系。

 

全市“十四五”计量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主要指标

“十三五”

“十四五”

属性

支撑保障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项)

173

220

预期性

本市最高计量标准(项)

78

88

预期性

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个)

-

1

预期性

地方计量技术规范(项)

-

3

预期性

省级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个)

2

3

预期性

计量标准二级考评员(个)

4

6

预期性

县级机构能力建设提档升级(类)

C

B

预期性

法制监督

引导培育诚信计量示范单位(家)

200

300

预期性

强检项目建标覆盖率(%)

50%

70%

预期性

二、重点任务

(一)深化计量科技创新

1.加强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计量基础理论、精密测量等技术研究和创新,加强食品安全、临床检验、生物、环保等领域标准物质研究。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生命健康等领域精密测量技术研究。(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皖西学院、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列第一位的为牵头责任单位,下同)

2.推动计量数字化转型研究。加快计量检定信息化进程,推广应用国家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业务管理平台(e-CQS),参与全省计量检定校准结果数字化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全市计量电子证书系统。在生命健康、装备制造、食品安全、环境监测、节能降碳、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强计量数据建设。(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数管局)

3.构建良好计量科技创新生态。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及部门科研项目的合作,构建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基础、计量技术机构为支撑、企业为依托的计量技术创新平台,促进计量科研成果转化和有效应用。扶持与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计量科研项目的立项。支持、推荐计量科研项目申报市级、省级及以上科技奖项。(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皖西学院、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

(二)优化计量应用服务

4.服务新兴产业质量提升。围绕我市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研究具有产业特点的量值传递技术,在铁基新材料、中药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参与筹建1-2家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产业计量测试联盟。发挥计量对高端装备制造、铁基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食品健康领域的支撑保障作用。(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数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5.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利用先进测量技术,重点加强碳排放、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健全碳计量标准装置,为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计量支撑。持续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实现重点用能单位全部配备和使用能源计量器具,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体系。积极开展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工程建设。(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6.服务大众健康与安全。加快省级中药材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围绕疾病防控、生物医药、诊断试剂、医疗器械、营养与保健食品、安全防护等领域开展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的应用。加强公共安全、社会稳定、自然灾害等安全防护领域计量技术测试服务能力。建立医用诊断X射线设备、验光仪器、心脑电测量仪器等医疗卫生计量器具检定装置,努力实现民生领域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等强制检定项目全覆盖目标。(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卫健委、市应急局)

7.服务交通计量技术发展。开展交通安全专用测量设备、货车超载超限设备、机动车测速装置和机动车光污染、声污染、尾气排放在线监测设备等计量技术应用,确保测量设备量值溯源科学准确。开展新能源汽车电池、充电设施等计量测试技术应用。(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

(三)强化计量能力建设

8.建立新型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积极应对国际单位制的变革和量值传递溯源的数字化要求,逐步构建政府统筹、依法管理的量值传递体系和市场驱动、高效开放的量值溯源体系。强化量值传递体系的法制保障和基础保障,科学规划全市计量标准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提升量值溯源效能,鼓励社会资源提供量值溯源技术服务。(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9.推进计量标准建设。开展计量标准能力提升工程,在公平贸易、乡村振兴、公共安全、自然资源等重点领域新建一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尽快填补我市量值传递空白。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等领域,加快建立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到2025年,全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到220项,其中最高计量标准达到88项。(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皖西学院、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10.统筹计量技术机构建设。市、县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要立足为社会提供基础性、公共性量值传递与溯源服务,落实好强制检定职责,强化民生计量、法制计量保障。开展县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能力提升行动,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所有县级机构达到B级以上,达到A级的县级机构数量至少1家。积极参与国家、省级计量比对、计量比武、计量科研活动,承担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任务,不断提高计量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鼓励支持其他各类计量技术机构发展,支持其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提供多样化的计量测试服务。(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11.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建设平台,在计量领域培育省、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积极引进紧缺人才,支持培养中青年人才。实施计量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行动,积极参与制定地方计量技术规范。以市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为依托,建设计量“传、帮、带”培训平台和实训基地,提升我市计量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加强计量领域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管理和计量专业职称评聘工作。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岗位设置,探索建立首席计量师、首席工程师、首席研究员等聘任制度。参与我省计量人才库和省际计量合作专家团队建设,培养一批安徽省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省级计量标准考评员,支持技术人员开展多层次计量交流合作。(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12.加强企业计量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计量科技创新和测量数据应用,鼓励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落实企业计量能力自我声明制度,推广开展企业计量标杆示范。发挥产业计量优势,落实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提升产业链计量保证能力。鼓励社会加大对企业计量发展的资源投入,研究出台激励企业增加计量投入的普惠性政策,落实好国家对企业新购置计量器具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国家税务总局六安市税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13.推动计量协作发展。积极参加区域计量服务协同平台和计量数据协同应用中心建设,参与建立区域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提升我市区域发展计量服务保障和科技创新能力。参与区域间计量创新科技合作、区域性计量比对和计量技术规范制定修订,推进区域计量能力、结果互认。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计量云平台,加强长三角产业计量交流活动。(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14.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建设一批产业急需的质量基础设施,建成面向企业和产业的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一站式”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等一揽子服务,聚焦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关键领域,开展“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全链条整体技术服务。推动计量与相关领域技术规范共享共用,强化计量溯源性要求,发挥精准计量的科学验证作用。(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四)严格计量监督管理

15.落实计量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安徽省计量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快智能计量器具实时监控、失准更换和监督抽查相结合的新型监管制度建设。探索实现远程、在线、移动监管,逐步建立智慧计量监管平台,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建立智能计量管理系统,建立智慧计量实验室。(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16.推进民生计量监管。广泛实施计量惠民工程,加强对供水、供气、供电等基础民生计量行业的监督管理,提升精准医疗、可穿戴设备、体育健身、养老等高品质生活领域的计量监管能力。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能力建设,持续开展对集贸市场、加油站、餐饮业、商店、眼镜店和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督,加强对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安全防护、取用水、节能减排等领域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加强乡村民生计量保障,加大粮食、化肥等涉农物资计量监管。(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卫健委、市应急局,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六安供电公司,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17.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主、政府部门推动为辅、社会各界监督为补充的诚信计量体系。在商业、服务业等领域全面开展诚信计量行动,推行经营者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建立市场主体计量信用记录,推进计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十四五”期间,全市引导培育诚信计量示范单位100家;到2035年,再继续引导培育诚信计量示范单位200家。(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18.严格计量执法活动。加大对计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查处制造、销售和使用带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伪造计量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等违法行为。建立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执法联动机制,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实现计量业务监管与综合执法信息共享,提升执法效率。加强计量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计量执法装备水平。对举报计量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奖励。推动计量市场健康发展。(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三、保障措施

19.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计量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六安市计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计量工作,把计量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有效衔接,突出计量战略资源地位,按照本实施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各项任务完成。

20.加大政策支持。各级人民政府要对公益性计量技术机构予以支持,加强计量强制检定、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等公益性工作经费保障。公益性计量工作所需经费按规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各地应制定相应的投资、科技和人才保障支持政策,加强对计量科研项目和计量科技创新支撑平台的支持。鼓励社会资源通过多元化融资方式,参与产业计量、计量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服务。

21.弘扬计量文化。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将计量基础知识纳入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培训体系,加强义务教育阶段计量知识宣传教育。科技、文化等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普及计量科学知识,倡导“度万物、量天地、衡公平”的计量文化,培育计量科技文化教育基地和加强开放型实验室建设,提升全社会的计量意识。弘扬新时代计量精神。

22.狠抓工作落实。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落实本实施意见的工作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工,并将主要目标纳入质量工作考核。市市场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实施意见贯彻情况的跟踪监测,建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制度,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重要情况及时报告市政府。

六安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和过程

2021年12月31日,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要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提升计量能力和水平,全面开启计量事业发展新征程。2022年5月18日,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安徽省实施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落实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安徽省实施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工作方案》,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优化计量服务,强化计量监管,结合《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市场监管局代拟本实施意见。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县区市场监管局、有关单位意见,形成了《六安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二、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四项重点任务,明确任务分工,共22条具体内容,约5000字。《实施意见》明确我市未来计量发展目标,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优化计量服务,强化计量监管,有力支撑我市绿色振兴赶超发展。

(一)工作目标

到2025年,全市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初步建立,计量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全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到220项,批筹建设省级产业计量中心1个,制修订地方计量技术规范3项,省级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达到3个,计量标准二级考评员达到6个。县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能力建设均提档升级到B类。全市引导培育诚信计量示范单位达到300家,强检项目建标覆盖率达到70%。

到2035年,计量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计量服务保障能力大幅增强,在线测量技术得到应用。现代计量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民生计量得到充分保障,建成现代先进测量体系。

(二)重点任务

1.深化计量科技创新

加强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动计量数字化转型研究。构建良好计量科技创新生态。

2.优化计量应用服务

服务新兴产业质量提升。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服务大众健康与安全。服务交通计量技术发展。

3.强化计量能力建设

建立新型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推进计量标准建设。统筹计量技术机构建设。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企业计量体系建设。推动计量协作发展。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4.严格计量监督管理

落实计量制度改革。推进民生计量监管。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严格计量执法活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计量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六安市计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计量工作,把计量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有效衔接,突出计量战略资源地位,按照本实施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各项任务完成。

(二)加大政策支持。各级人民政府要对公益性计量技术机构予以支持,加强计量强制检定、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等公益性工作经费保障。公益性计量工作所需经费按规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鼓励社会资源通过多元化融资方式,参与产业计量、计量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服务。

(三)弘扬计量文化。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将计量基础知识纳入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培训体系,加强义务教育阶段计量知识宣传教育。科技、文化等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普及计量科学知识,倡导“度万物、量天地、衡公平”的计量文化,培育计量科技文化教育基地和加强开放型实验室建设,提升全社会的计量意识。弘扬新时代计量精神。

(四)狠抓工作落实。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落实本实施意见的工作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工,并将主要目标纳入质量工作考核。市市场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实施意见贯彻情况的跟踪监测,建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制度,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重要情况及时报告市政府。

网络渠道发表意见

电话渠道
0564-5136037
来信来访渠道
六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六安市长安南路市气象局南侧食品药品检验中心楼203办公室,邮编:237000)
其他渠道
电子邮箱lajjlk@163.com

其他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安徽省实施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工作方案》,结合《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局代拟了《六安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简称《实施意见》),于6月21日-7月21日通过OA向各县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书面征求意见;7月8日在六安市计量测试研究所召开《六安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意见》征求意见座谈会。共收到市直有关单位意见3条,采纳1条。

具体意见及采纳情况见下表:

序号

单位

反馈意见

意见采纳情况

原因

1

市科技局

《实施意见》第三项重点任务“构建良好计量科技创新生态”中,建议“扶持与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计量科研项目的立项。支持计量科研项目申报市级、省级及以上科技奖励。”修改为“支持与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计量科研项目立项。支持计量科研项目申报省级及以上科技奖励。”

采纳

2

市科技局

《实施意见》第十一项重点任务“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中,责任单位中建议删除:市科技局。

不予采纳

与省工作方案责任单位不一致

3

市生态环境局

《实施意见》第五项重点任务“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责任单位中建议增加:市统计局。

不予采纳

与省工作方案责任单位不一致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反馈时间:2022年7月25日 10时23分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安徽省实施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工作方案》,结合《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局代拟了《六安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简称《实施意见》),于6月21日-7月21日通过网站公开、电话(传真)、电子邮箱、书面信件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通过OA向各县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书面征求意见,7月8日在六安市计量测试研究所召开《六安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意见》征求意见座谈会。共收到市直有关单位意见3条,采纳1条;收到公众意见2条,均采纳。

具体意见及采纳情况见下表:

序号

单位

反馈意见

意见采纳情况

原因

1

市科技局

《实施意见》第三项重点任务“构建良好计量科技创新生态”中,建议“扶持与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计量科研项目的立项。支持计量科研项目申报市级、省级及以上科技奖励。”修改为“支持与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计量科研项目立项。支持计量科研项目申报省级及以上科技奖励。”

采纳

2

市科技局

《实施意见》第十一项重点任务“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中,责任单位中建议删除:市科技局。

不予采纳

与省工作方案责任单位不一致

3

市生态环境局

《实施意见》第五项重点任务“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责任单位中建议增加:市统计局。

不予采纳

与省工作方案责任单位不一致

4

网  友

《实施意见》第十一项重点任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中,建议增加: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加强与中国计量大学等高等院校交流,强化人才培养。

采纳

5

网  友

《实施意见》第六项重点任务“服务大众健康与安全”中,建议增加:可以围绕我市“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和“西山药库”等有力条件,强化计量在中药材领域的安全保障作用。

采纳

文件

六安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安徽省实施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工作方案》,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优化计量服务,强化计量监管,结合《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初步建立,计量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计量科学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培养造就一批计量科学人才队伍。计量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支撑我市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和“一区四地一屏障”建设作用更加凸显,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计量体系日趋完善。计量监管和开放共享的协同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健全,社会计量溯源意识显著增强。

到2035年,计量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计量服务保障能力大幅增强,在线测量技术得到应用。现代计量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民生计量得到充分保障,建成现代先进测量体系。

全市“十四五”计量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主要指标

“十三五”

“十四五”

属性

支撑保障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项)

173

240

预期性

本市最高计量标准(项)

78

100

预期性

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批筹)(个)

-

1

预期性

地方计量技术规范(项)

-

2

预期性

省级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个)

2

3

预期性

省级计量标准考评员(个)

4

6

预期性

县级机构能力建设提档升级(类)

C

B

预期性

法制监督

引导培育诚信计量示范单位(家)

200

400

预期性

强检项目建标覆盖率(%)

50%

70%

预期性

二、重点任务

(一)深化计量科技创新

1.加强计量基础技术研究。加强食品安全、临床检验、生物、环保等领域标准物质研究。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开展电子信息、铁基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等领域精密测量技术研究。(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皖西学院、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列第一位的为牵头责任单位,下同)

2.推动计量数字化转型研究。加快计量检定信息化进程,推广应用国家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业务管理平台(e-CQS),参与全省计量检定校准结果数字化平台建设,建立全市计量电子证书系统,实现计量检定证书网上可查询、可下载等服务功能。(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数管局)

3.构建计量创新良好生态。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及部门科研项目的合作,构建以计量技术机构为支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基础、企业为依托的计量技术创新平台,促进计量科研成果转化和有效应用。支持与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计量科研项目的立项。支持、推荐计量科研项目申报省级及以上科技奖项。(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皖西学院、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

(二)优化计量应用服务

4.服务新兴产业质量提升。研究具有产业特点的量值传递技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省级铁基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批筹,为建成长三角地区铁基材料深加工产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开展产业计量基础能力提升行动,推动工业计量基础数据库建设。(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数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5.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利用先进测量技术,重点加强碳排放、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健全碳计量标准装置,为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计量支撑。持续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实现重点用能单位全部配备和使用能源计量器具,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体系。积极开展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工程建设。(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6.服务大众健康与安全。围绕“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西山药库”中药产业建设和绿色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省级绿色食品及中药材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批筹。建立医用诊断X射线设备、眼科光学等医疗卫生计量器具检定装置,努力实现民生领域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等强制检定项目全覆盖目标。加强公共安全、社会稳定、自然灾害等安全防护领域计量技术测试服务。(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卫健委、市应急局,皖西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

7.服务交通计量技术发展。开展交通安全专用测量设备、货车超载超限设备、机动车测速装置和机动车光污染、声污染、尾气排放在线监测设备等计量技术应用,建立相关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确保测量设备量值溯源科学准确。开展新能源汽车电池、充电设施等计量测试技术应用。(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

(三)强化计量能力建设

8.建立新型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积极应对国际单位制的变革和量值传递溯源的数字化要求,逐步构建政府统筹、依法管理的量值传递体系和市场驱动、高效开放的量值溯源体系。强化量值传递体系的法制保障和基础保障,科学规划全市计量标准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提升量值溯源效能,鼓励社会资源提供量值溯源技术服务。(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9.推进计量标准建设。开展计量标准能力提升工程,在公平贸易、乡村振兴、公共安全、自然资源等重点领域新建一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尽快填补我市量值传递空白。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等领域,加快建立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皖西学院、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10.统筹计量技术机构建设。市、县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要立足为社会提供基础性、公共性量值传递与溯源服务,落实好强制检定职责,强化民生计量、法制计量保障。开展县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能力提升行动。积极参与国家、省级计量比对、计量比武、计量科研活动。鼓励支持其他各类计量技术机构发展,支持其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提供多样化的计量测试服务。(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11.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建设平台,在计量领域培育省、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强化人才培养,加强与国内高等院校交流,积极引进紧缺人才,支持培养中青年人才。实施计量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行动,不断提高计量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市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为依托,建设计量“传、帮、带”培训平台和实训基地,积极参与制定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加强计量领域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管理和计量专业职称评聘工作。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岗位设置,探索建立首席计量师、首席工程师等聘任制度。参与我省计量人才库和省际计量合作专家团队建设,培养一批省级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省级计量标准考评员,支持技术人员开展多层次计量交流合作。(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12.加强企业计量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计量科技创新和测量数据应用,鼓励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落实企业计量能力自我声明制度,推广开展企业计量标杆示范。发挥产业计量优势,落实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提升产业链计量保证能力。鼓励社会加大对企业计量发展的资源投入,研究出台激励企业增加计量投入的普惠性政策,落实好国家对企业新购置计量器具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国家税务总局六安市税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13.推动计量协作发展。积极参加区域计量服务协同平台和计量数据协同应用中心建设,参与建立区域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提升我市区域发展计量服务保障和科技创新能力。参与区域间计量创新科技合作、区域性计量比对和计量技术规范制定修订,推进区域计量能力、结果互认。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计量云平台,加强长三角产业计量交流活动。(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14.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建设一批产业急需的质量基础设施,建成面向企业和产业的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六安市质量基础设施(NQI)“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等一揽子服务,聚焦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关键领域,开展“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全链条整体技术服务。推动计量与相关领域技术规范共享共用,强化计量溯源性要求,发挥精准计量的科学验证作用。(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四)净化市场计量环境

15.落实计量制度改革。贯彻计量法律法规,落实《安徽省计量监督管理条例》,推动计量市场健康发展。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快智能计量器具实时监控、失准更换和监督抽查相结合的新型监管制度建设。压实市场主体责任,落实《安徽省计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试行)》。(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16.推进民生计量监管。广泛实施计量惠民工程,加强对供水、供气、供电等基础民生计量行业的监督管理。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能力建设,持续开展对集贸市场、加油站、餐饮业、商店、眼镜店和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督,加强对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安全防护、取用水、节能减排等领域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加强乡村民生计量保障,加大粮食、化肥等涉农物资计量监管。(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卫健委、市应急局,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六安供电公司,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17.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主、政府部门推动为辅、社会各界监督为补充的诚信计量体系。在商业、服务业等领域全面开展诚信计量行动,推行经营者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建立市场主体计量信用记录,推进计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引导培育诚信计量示范单位。(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18.严格计量执法活动。加大对计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查处制造、销售和使用带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伪造计量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等违法行为。建立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执法联动机制,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实现计量业务监管与综合执法信息共享,提升执法效率。加强计量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计量执法装备水平。对举报计量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奖励。(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三、保障措施

19.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六安市计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区要把计量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有效衔接,突出计量战略资源地位,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

20.加大政策支持。各县区要对公益性计量技术机构予以支持,加强计量强制检定、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等公益性工作经费保障。公益性计量工作所需经费按规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各县区应制定相应的投资、科技和人才保障支持政策,加强对计量科研项目和计量科技创新支撑平台的支持。鼓励社会资源通过多元化融资方式,参与产业计量、计量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服务。

21.弘扬计量文化。教育主管部门要将计量基础知识纳入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培育体系,加强义务教育阶段计量基础知识宣传教育。科技、文化等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普及计量科学知识,倡导“度万物、量天地、衡公平”的计量文化,培育计量科技文化教育基地和加强开放型实验室建设,提高全社会的计量意识。弘扬新时代计量精神。

22.狠抓工作落实。各县区要建立落实本实施方案的工作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工,并将主要目标纳入质量工作考核。市市场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实施方案贯彻情况的跟踪监测,建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制度,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重要情况及时报告市政府。

解读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