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开征求《六安市推进质量强市提升消费品质量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浏览次数: 征集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征集时间:[ 2025-08-29 00:00 ] 至 [ 2025-09-28 00:00 ] 状态:进行中
  • 征集公告
  • 征集渠道
  • 网络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安徽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皖办发〔2025〕5号),推动消费品质量不断提升,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市市场监管局起草了《六安市推进质量强市提升消费品质量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一、征集时间

即日起至2025年9月28日

二、征集方式

(一)登录六安市人民政府网“全市政府网站意见征集平台”(http://www.luan.gov.cn/hdjl/yjzjk/)或 六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征集调查”栏目(http://scjgj.luan.gov.cn/)留言;

(二)书面信件。邮寄地址:六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513办公室,邮编:237000;来信请注明“六安市推进质量强市提升消费品质量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反馈”字样及来信人姓名、联系方式。

(三)电子信件。发送至电子邮箱lazlfzk@163.com;

(四)联系电话:0564-5136080。

附件:1.六安市推进质量强市提升消费品质量行动方案(2025-2027)(征求意见稿).doc

      2.关于《六安市推进质量强市提升消费品质量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doc



六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年8月29日       

附件1


六安市推进质量强市提升消费品质量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安徽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皖办发〔2025〕5号),推动消费品质量不断提升,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7年,全市消费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3%以上,超全省平均水平。

——消费品质量标准供给显著增强。企业参与“两新”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5项,研制具有六安特色的企业标准200项。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标杆企业、制造服务一体化应用场景1-2个,培育消费品领军企业15家。培育省级老字号品牌10个。培育省政府质量奖申报企业3家、“安徽精品”6个。

——消费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力争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食品类消费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分别保持在95%以上、98%以上、98.5%以上。规模以上消费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总监和质量安全员100%配备。

——消费品质量发展环境有效改善。培育放心消费单元50个,消费投诉按时办结率达98%以上。力争10个场景入选安徽省皖美消费新场景百佳,争创商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2个。消费者对消费环境总体满意度85%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质量集中攻坚行动

1.实施重点领域质量攻坚。针对家具、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文化办公用品、化妆品、金银珠宝、中西医药品、通信器材、日用品八大类消费品,组织质量状况调查,制定企业档案和问题清单,形成质量提升攻坚方案。对重点行业、区域实施重点攻坚。(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各县区政府管委。各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下同。以下责任单位均包括县区政府、管委,不再列出)

2.推进重点企业质量管理。针对儿童及学生用品、中秋礼盒包装、家电、童车童床、家具板材、电动自行车、燃气灶具、取暖设备、羽绒制品、石油制品等生产企业加强重点检查,开展“一企一案”提质强企行动。(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加强供应链质量管理,引导企业加快建立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的质量管控体系,每年推进20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深入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活动,年帮扶企业达200家。(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

3.提升重点产品质量合格率。聚焦家具、家用电器、音像器材、灯具、校服、羽绒制品、茶叶、中秋礼盒等产品,建立产品质量信息溯源系统,开展对标达标提升活动,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推广,推动重点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使用寿命等指标符合标准要求。(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

(二)实施质量标准引领行动

4.加强标准实施应用。梳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产品执行标准清单,推动企业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加强标准认证衔接,开展农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推进金安、裕安区省级绿色认证先行示范区建设,开展家电、家居、家装建材绿色产品认证。(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住建局)

5.加强消费品先进标准供给。支持消费品领域标准提档升级,鼓励企业制修订相关标准,承担标准化试点项目。指导企业参与家具、家电国家“两新”标准制修订,推进学生课桌椅、儿童家具等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培育标准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标准“领跑者”产品。鼓励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纳入标准,探索推进标准与专利融合发展机制。(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三)实施质量创新强基行动

6.鼓励开发新型消费品。引导企业加快智能家居家电、可穿戴设备、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加强校服、玩具和婴童家居防护等产品供给。利用丰富农产品资源,开发特色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等。壮大消费新兴业态,促进教育、医疗、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消费线上线下融合,扶持5个“平台+产业集群”,以线上销售带动产业开拓市场。鼓励美食直播、智慧餐厅、云厨房等“互联网+餐饮”消费新业态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教体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

7.鼓励质量创新成果运用。完善消费品领域产业创新平台体系,优化提升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建设质效。推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研发成果创新应用。推动检测技术创新应用,支持企业实验室申报相关认可。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打通质量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渠道。(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8.推进智能制造提质增效。支持消费品制造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产品设计数字化,推广云设计、3D数字化设计等新模式、新工具,新增先进级智能工厂3家。推进绿色制造,推行绿色设计,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建设市级绿色低碳工厂15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四)实施质量品牌赋能行动。

9.积极培育优质品牌。构建消费品领域名企培育发展机制,新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个、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推行政府质量奖培育计划,支持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和省、市政府质量奖。(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新培育“中华老字号”1个、“安徽老字号”10个、“安徽出口品牌”14个。(责任单位:市商务局)新培育10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0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争创商品房住宅类“黄山杯”。(责任单位:市住建局)

10.强化品牌推广利用。建立品牌宣传、推广、利用、保护机制,大力开展特色产业品牌宣传推介活动,支持企业参加各类消费品博览会、海外精品展、品牌故事大赛等活动。推动“老字号”打造新消费场景、新国潮商品。推动旅游商品发展,构建六安“伴手礼”品牌。围绕六安名优“土特产”打造农产品品牌矩阵。持续开展“名店”“名师”“名菜”评选和相关品质提升活动,打造六安美食文化品牌。银行金融机构要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中小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皖质贷等获得融资。(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消保委)

(五)实施质量安全监管行动。

11.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督促生产销售单位依法依规配备质量安全总监与质量安全员,健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切实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化认证监管,压实认证机构、获证组织责任,对生产许可获证企业“双重预防”覆盖率达100%。开展直播电商规范经营三年提升行动,推动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落实合规管理主体责任。(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

12.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加大监测力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加强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中西药质量水平。实施靶向抽查,工业产品年监督抽查不少于1500批次,食品年监督抽检不少于3批次/千人,食用农产品年定量检测不少于2.0批次/千人。健全缺陷召回机制,强化召回过程跟踪,确保缺陷召回成效。(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

13.提高质量监管效能。推行告知、提醒、劝导等监管执法方式,健全“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基本手段,采取“四不两直”,促进精准监管。聚焦预包装食品、医美相关产品、消防产品等重点领域,开展“铁拳”“亮剑”系列执法行动。强化行刑衔接,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伪劣消费品违法行为。(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中院、市检察院、市住建局)

(六)实施优化市场质量环境行动

14.强化质量基础支撑。开展消费品计量服务行动,提升企业计量测试能力,推进重点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优化检验检测机构布局,开展检验认证市场整治,提升检验检测机构公信力。支持企业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产品。(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

15.加强质量人才培养。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广首席质量官制度,将优秀首席质量官纳入产业人才举荐计划。支持校企合作,鼓励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开展“未来工厂”人才培训。在高校、职业技术学校推行质量课程。支持质量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市场监管局)

16.积极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加大消费维权知识宣传,提高消费者维权能力。引导实体店开展“无理由退换货”服务承诺,推动大型连锁商场、超市等实行省域异地无理由退换货,打响“放心消费在六安”品牌。引导企业开通线上投诉绿色通道,实现消费纠纷化解“不出门、不用跑”,投诉举报按时核查率达到99%以上。(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消保委)

三、组织实施

成立六安市质量强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工作专班,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召集人,市政府联系副秘书长、市市场监管局局长为副召集人,市中院、市检察院、市发改委、市教体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分管负责人为成员。根据工作需要,邀请有关单位参与相关工作。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配合,结合实际制定提升举措,形成工作合力。市场监管部门要定期研判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推动相关部门和企业整改提升。各县区要切实保障消费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等工作经费。各行业协会商会要切实发挥作用,大力倡导“质量为先、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对失信行为加强内部警示或约束。针对行业痛点,组织标准培训和技术攻关。

本方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


附件2


关于《六安市推进质量强市提升消费品质量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一、制定背景

(一)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其中要求“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

(二)2025年4月,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皖办发〔2025〕5号)。其中要求“打造皖美品牌方阵”“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三)2025年7月,省市场监管局、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省文旅厅五部门联合印发《安徽省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放心消费若干措施(2025-2027年)》(皖市监指挥〔2025〕1号。其中要求“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

(四)消费品质量合格率,是省委、省政府对各市党委、政府综合考核的一项指标,同时也是省政府对市政府市场监管专项考核重要指标之一。2024年,我市消费品质量合格率居全省第7位,需要我们继续提升消费品质量。

二、起草过程

7月17日,胡雪松副市长在听取2024年度市场监管专项考核结果汇报时,要求开展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随后,市市场监管局参照浙江省有关市做法,在广泛征集意见基础上起草了《六安市推进质量强市提升消费品质量行动方案(2025-2027年)》【初稿,以下简称《行动方案》】。8月8日,市市场监管局召集相关部门研讨,形成《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并于8月15-18日,向19个相关部门书面征求意见。经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

三、主要内容

《行动方案》分工作目标、具体举措、组织实施三部分。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

(一)工作目标:到2027年,力争全市消费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3%以上,超全省平均水平。

(二)主要任务:实施6大行动、16条具体措施。

一是实施质量集中攻坚行动。实施重点领域质量攻坚,推进重点企业质量管理,提升重点产品质量合格率。

二是实施质量标准引领行动。加强标准实施应用,加强消费品先进标准供给。

三是实施质量创新强基行动。鼓励开发新型消费品,鼓励质量创新成果运用,推进智能制造提质增效。

四是实施质量品牌赋能行动。积极培育优质品牌,强化品牌推广利用。

五是实施质量安全监管行动。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提高质量监管效能。

六是实施优化市场质量环境行动。强化质量基础支撑,加强质量人才培养,积极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三)组织实施:成立六安市质量强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工作专班。明确市场监管部门牵头推动并抓好统筹协调。明确各县区要切实保障消费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等工作经费。明确各行业协会商会发挥管理、促进行业自律作用。

四、建议

建议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审议通过后,以市政府名义印发。

网络渠道发表意见

电话渠道
0564-5136080
来信来访渠道
六安市市场监管局513办公室
其他渠道
lazlfzk@163.com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