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都市圈七市签订八个合作专题框架协议
4月23日,在合肥都市圈城市党政领导第八次会商会议期间,合肥、淮南、六安、滁州、芜湖、马鞍山、桐城等七个城市相关部门分别讨论并签署了交通、工业、农业、科技、商贸、旅游、环境保护、人才等八个方面的合作专题框架协议,为圈内居民带来众多利好消息。
交通 研究开通合六区间公交线路
框架协议中,涉及我市道路的高速公路有合六高速扩容工程、沿淮高速和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合六南高速公路,国道项目有G206、G346、G237,省道项目有S330、S324、S325、S236、S240。
同时,保障江淮运河建设,为此将推进杭埠河、丰乐河航道升级改造,加快窑河至高塘湖复航工程前期工作进度。另外,各市要加强治超合作,不定期开展跨地域联合治超专项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框架协议明确提出,今年合肥都市圈将研究开通合肥西客站至淮南新桥国际产业园、合肥至六安区间公交线路,并推动圈内城市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
工业 加快推进合六工业走廊
框架协议提出,2017年,从合肥都市圈各城市产业发展优势的实际出发,先选择高端装备产业、家用电器产业、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等四大产业,推进集群发展。今后将逐步构建合肥都市圈核心发展带,加快推进合六工业走廊、合淮工业走廊、合滁工业走廊等核心发展带建设,打造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平台;发挥工业走廊的互联互通作用,促进企业间交流合作,园区合作共建,建立都市圈城市间产业链互补发展纽带。合肥都市圈还将争取逐步建立产业合作联盟,对大型跨区域盈利性生产性项目,引导采取联合共建、股份制运作、利益分享等方式建设,探索研究产业基金等,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农业 逐步扩大蔬菜共建区域和共建项目
今年,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为保障城市供应,将逐步扩大蔬菜共建区域和共建项目,对已签订共建项目的市,要根据相关规定和各市承担的合作共建供肥蔬菜基地任务,进行项目申报、批复立项、实施建设、组织验收、兑现奖补等。合肥都市圈各市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注重农产品品牌创建,着力打造一批在区域内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联合开展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在联合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合作方面,将整合区域内的优质资源,联合打造精品休闲农业点和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做到互利互惠、资源共享。
科技 加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资源共享
在科技合作方面,加强政产学研合作,针对企业的技术需求,牵线搭桥,联系相关的科研院所及企业,开展技术指导、服务;鼓励和支持各市所在地院所、企业围绕各自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异地产业化。同时,建立联席机制,不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多领域、多层次开展研讨会,把脉行业走向,促进共同发展。
加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搭建科技交流合作平台,联合举办各类活动开展交流与合作;拓宽人才交流渠道,互派科技(管理)人员对口交流学习,鼓励科技人员异地进行科技咨询、合作研究、项目共同开发等活动;引导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新平台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创新创业,合作共享共赢。
商贸 推动各市企业在肥设立研发营销基地
除了要共同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共同推动市场资源共享,框架协议提出,推动区域性商贸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各地商贸企业、商务部门、行业协会间快捷高效的信息通道。
共同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加强圈内各市产销对接合作;依托龙头企业,探索建立都市圈内产、销企业常态化对接合作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协同机制,构建圈内标准循环共用体系;整合圈内特色产品,合作建设网上销售平台。在增强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方面,充分利用省会城市在国际市场开拓、人力资源、产品设计等方面优势,借助合肥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合新欧班列、新桥机场与合肥港等出口载体平台,推动各市企业在合肥设立研发、深加工、营销基地。
旅游 打造合肥——大别山等国家级旅游风景道
以合肥都市圈区域总体形象,联合参加境内外重大旅游展会;共同设计合肥都市圈统一旅游形象、旅游标识与旅游口号,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在互联互通方面,今后各城市将互相支持开通旅游集散中心和主要景区(点)之间的旅游专线巴士;鼓励旅行社开通区域内旅游直通车。围绕品牌线路、特色产品,编制合肥都市圈旅游自驾游手册、自由行攻略等宣传品。
发挥七市在旅游资源、客源等方面互补性强的优势,共同开发区域内户外运动、康体养生、研学旅行、自驾露营等主题旅游产品,推出合肥都市圈精品旅游线路、自驾游线路。共同推动重点旅游景区对圈内市民门票优惠活动。坚持客源互送,共同推动大别山(六安)山水文化旅游节等区域旅游节庆品牌;坚持区域联动,打造合肥--大别山等国家级旅游风景道。
环保 实施规划对接
探索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在流域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红线等领域实施规划对接;建立联合监测和预警机制,开展跨界河流交界断面联合监测,共享环境监测信息;建立会商机制,开展跨行政区域建设项目环评审批联合会商制度。
区域内各市要在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加强协调,形成有效的联防、联控和联治机制,推进区域环境的整体改善。打造区域环保科技交流平台,在水污染防治、机动车尾气排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方面加强技术交流;共同防治机动车污染,设定统一的二手车转户准入标准,禁止黄标车相互转籍,2017年底前,基本淘汰所有黄标车。
人才 联合招聘会提供岗位超1800个
各市之间根据工作需要,互派一批优秀干部挂职,挂职人数及对象由各市协商,挂职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充分发挥七市教学资源优势,结合七市党校主体班次、专题班次情况,到对方市开展异地教学实践。
除了将继续组织教育教学观摩,继续互派优秀干部交流挂职,还将推动人才需求实现联合发布、优秀人才信息实现互通共享,将共同举办“2017年合肥都市圈七市人才招聘会”,并开辟网上招聘渠道,招聘会用人单位数量,将不少于200家,发布招聘岗位数量不少于1800个;每市组织30家以上企事业单位,提供招聘岗位不少于3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