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创新服务“连环招”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今年以来,舒城县坚持为企优环境为出发点,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突破口,创新服务“连环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人为本 打造仲裁调解“新模式”
坚持就近原则,促进和谐稳定。为切实把群众排忧解难落到实处,把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劳资纠纷就近就地处理好,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舒城县人社局多次深入工业园区调研,主动对接,设立“舒城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派驻园区仲裁庭”。派驻园区仲裁庭的设立,极大方便了周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进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咨询、劳动纠纷调处,通过日常案件的调解仲裁处理,也能及时掌握用工动态,排查争议隐患,纠正违规行为。
利用“互联网+”,发挥调解职能。受疫情防控区域政策影响,部门仲裁文书送达后,外地人员无法按时参加仲裁庭案件审理,县人社局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联系双方当事人,促成相互理解,各退一步,达成调解合意,并通过拍照、邮寄方式确认调解协议。“电话煲”的方式既提高劳动者的仲裁满意度,也减少了企业诉累、降低了运行成本。截至目前,舒城县通过“互联网+调解”服务平台等便民便企方式累计调解劳动争议案件30余件。
用管并重 构建根治欠薪“新格局”
建强信息化管理平台。快速建成以数据管理为支撑、以业务办理为核心、以流程监管为手段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信息化体系。持续强化信息化平台使用、台账管理的培训和应用,充分发挥系统对每个在建项目的实时监管和欠薪预警作用,为建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等行业农民工工资支付长效机制奠定良好实践基础,让源头管控更有抓手。
健全检查督导机制。积极开展在建工程项目执法月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各项制度。执法人员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和对标查验材料等形式,对建设工程项目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系统的使用情况、标准化管理台账管理情况进行全面“体检”,现场开出问题清单,落实专人包保,将指标分配到人,限期跟踪整改,确保规范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落实到位。截至目前,已检查在建工程项目28家,严格对标对表,开具问题整改清单20余份,源头管控工作初效明显。
服务前置 打开工伤认定“便利门”
线上备案提效率。开通线上工伤备案推进工伤认定由“申报后调查”转向“申报前预查”。参保单位发生工伤(工亡)事故后,可立即通过舒城工伤QQ群上传备案。接到报备后,调查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实地调查和证据保全。此举既避免了工作人员事后调查的无功奔波,又让调查更为快速、准确,极大提高了工伤认定的效率。
会商研讨促公正。探索建立工伤认定疑难案件会商研讨制度,积极邀约县法院行政庭法官、县司法局行政复议与应诉业务负责人、局法律顾问律师参与会商研讨。截至目前,召开重大疑难工伤认定案件研讨会10余次,工伤认定行政应诉及复议案件数量大幅减少,胜诉率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