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区“加减乘除”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市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时间:2022-06-07 15:59 字号:

近年来,金安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政商关系,千方百计给民营企业家创造优越条件、打造优质平台,为企业家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确保政商关系“亲”在行动中、“清”在骨子里。

在主动服务上做“加法”。积极搭建服务平台,畅通政企沟通渠道,通过联系走访,定期召开座谈会、恳谈会等方式,开门纳谏,听取意见建议。建立区级领导包保联系重点企业、 重点项目工作制度,安排全区540名区乡两级干部,包保企业和项目768家。定期上门解读政策,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对企业诉求坚持清单化、闭环式管理,全程跟踪问效。今年上半年,就办结企业贷款、土地、用工、政策咨询等各类诉求1700余个,实现了“领导部门包项目、服务保障全天候”。同时,为激发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区每年年初召开表彰大会,对缴纳税金贡献突出、亩均纳税额表现突出的10家企业,给予表扬奖励,营造了尊重企业家、关爱企业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在企业负担上做“减法”。逐年增加财政投入,支持鼓励全民创业和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降低企业负担,特别是近两年,我区先后出台《金安区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若干措施》《金安区疫情期间免反担保措施担保业务的实施方案(试行)》《应对疫情助企五条(暂行)》等政策措施,多方位、多举措为企业纾困减负。仅今年以来,全区已兑现惠企政策5995万元,办理制造业缓缴退税348户,享受减半政策企业1184家,对1213家企业采取“免报直发”方式,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707万元,帮助企业办理各类政策性担保融资3.16亿元,担保费率约为0.72%。同时,进一步规范执法检查,实施执法报备、宁静生产日制度,结合“双随机、一公开”,合理确定抽查检查频率,真正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让企业把更多地精力用在生产经营上。

在效率提升上做“乘法”。持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将行政审批事项整建制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建立以“窗口”为主导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实行“一窗受理、分类办理”,真正实现“办事只进一扇门”目标。目前,区政务服务中心进驻单位48家,进驻事项1456项,进驻率100%;建成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企业设立登记全程电子化办理率100%。推动“放管服”改革措施落地落效,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试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方式,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涉企办事效率。截至目前,我区已对22项涉企行政许可事项实施“证照分离”,194项企业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或直接取消,材料精简比例达到61.54%,平均办事时间从2.81天压缩为1.27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为8个工作日。

在廉政风险上做“除法”。首先是增强“廉”的自觉。着力构筑“不想腐”的思想堤坝,通过坚持廉政教育常抓、廉政文化常见、廉政风险点常找、廉政谈话常讲、典型案例常析,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在与民营企业家交往中,在为企业帮扶服务中,始终做到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其次是营造“干”的氛围。坚持以“服务好不好,企业说了算”为标准,在畅通原有监督渠道的基础上,聘请10名营商环境监督员,实现了对全区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常态化监督。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惩戒作用,把支持企业克服困难、创新发展等工作情况纳入效能点评,按月兑现奖惩措施,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自2016年,我区实施效能点评以来,累计为服务企业表现突出单位,授予效能之星220余次;40余家部门因履职不力被效能预警。最后是保持“惩”的震慑。不断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行业的监督,完善行政审批、工程项目、土地出让等重点领域的预防腐败机制,持续压缩“围猎”与被“围猎”的生成空间。同时,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肃查处官商勾结、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近年来,相继查处了金安区法院原副院长张某、执行局原副庭长郭某某、区江淮分水岭中心原主任朱某某等一批典型案件,达到查处一个、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的目的。

下一步,金安区区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不断推进“亲”“清”政商关系落地落实,切实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全力打造健康的政治生态、构建公正的市场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