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深入“田间地头”为村企纾困解难
“出口受到了影响,一些原先的老客户不再给我们订单,能否帮忙联系服装企业,我们提供代加工?”“生产原料所需的藤条都是从印尼进口,价格是每吨4000多元,可有熟悉的印尼侨胞帮联系原材料,降低我们的生产成本?”“企业这两年效益不错,村里能不能再建2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租给我,我扩大生产用房的同时,村集体也能增加一些收入”……近日,舒城县张母桥镇长冲村几位乡村产业带头人提出了眼前的需求和心里的想法。
在乡村振兴路上,如何做到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那就是深入小厂房、小车间、小作坊,走进田间地头,多听乡村产业带头人的心声,化解他们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为村里的企业营造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前期的深入走访中,长冲村共有2家服装、5家竹编和1家纺织小企业,在订单、生产及销售等方面不同程度受到了疫情影响。收集诉求、迅速回应,梳理问题、发挥优势,主动对接、解决困难,在省侨联的关心和关注下,舒城县借助侨商会、青委会等平台载体,联系海外侨胞侨领和国内侨商企业,目前,驻村工作队已经帮助村内服装加工企业与合肥、桐城两家服装实体企业对接,解决了部分订单问题,一家大型服装企业准备派员到村里服装厂考察对接。竹编加工企业所需的藤条,也在驻村工作队的牵线下,与印尼安徽商会进行对接,正在积极寻找低价的货源。
据省侨联驻舒城县张母桥镇长冲村工作队队长屈新福介绍,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前段时间,在全村783户居民中,面对面走访371户,电话走访412户,走访企业和个体工商从业人员51户,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共搜集15个困难诉求,16条意见建议。根据进一步梳理和分类,这些困难和问题,很多都牵涉到村里企业、家庭作坊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等。如今,针对每一个问题,村里正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逐一帮助化解。
“农场旁边的水渠年久失修,希望村里把水渠整修一下,方便我们灌溉果木和庄稼。”长冲村香榧家庭农场负责人周家福如此反映。几年前,周家福的香榧家庭农场还是一个刚起步、基础设施不齐的产业项目,驻村工作队多次考察走访,与周家福多番探讨后,决定把农场打造成“吃住玩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项目,满足游客的大众消费需求。根据农场遇到的问题,驻村工作队多次前往国土、规划等部门沟通交流,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村实地考察,指导农场规划与建设;积极争取帮扶单位——舒城县自来水公司资金支持,装上了20多盏太阳能路灯;获得该县有关单位支持,争取50多万元资金建设排水渠等基础设施。在各方大力帮扶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周家福的香榧家庭农场,无论规模还是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吸引了周边大量游客观光旅游。同时,还带动周边30多位村民务工,每年为他们额外增收2万多元。
对搜集的群众诉求以及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类梳理,逐条展开讨论研究后,摆在大家眼前的还有一个困惑,那就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十分缺乏人才,如何把本村的优秀人才引回来,并稳定地留住?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迅速行动,将近几年长冲村走出去的大学生逐一梳理,对大学生的就业、专业等情况进行分析,结合长冲村的实际,特别是近年来考上职业院校的大专生进行重点走访。经过多次上门走访,目前已经初步确定有6位全日制大专生愿意回乡发展,其中1位大专生已经牵线搭桥介绍到村里企业,另外几位大学生也表示回乡创业。“我们这些乡村企业,有了大学生的加入,有了他们提供技术支持,未来发展更有信心了。”长冲村纺织企业负责人曹宗玖由衷地感慨。人才兴则产业旺,驻村工作队队长屈新福坦言,长冲村目前正在建立本土人才库,加强重点联系,让乡土人才“反哺”家乡,让优秀人才发挥“领头雁”作用,共同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