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摘编)
开局良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2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不掉队、赶上来”,砥砺奋进,奋勇争先,本届政府实现良好开局,绿色振兴赶超发展迈上新台阶。
争先进位成效明显。预计20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5项增幅高于全省,13项增幅居全省前5;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左右,将迈上2000亿元新台阶,经济增长延续了“领跑全省、位次靠前”的跃迁势头。
融长入圈成果丰硕。深入推进33项长三角对标任务,全面启动与上海对口合作,六松现代产业园揭牌运营;新签约上海投资项目30个、总投资100亿元。着力推进合六同城化,合六叶高速改扩建、德上高速六安段建成通车,合霍阜高速六安段加快建设,G312快速路主车道贯通,S329合六南通道全线通车;产业、科创、园区、市场“四个链接”成效明显,合六经济走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65%以上。
脱贫成果巩固拓展。识别认定新增监测对象1339户4440人,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投入财政衔接资金22.01亿元、实施项目1716个,新建和完善特色产业园区192个,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累计带动3.98万户脱贫户参与特色种养业发展。
招大引强实现突破。预计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10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07个,10亿元以上项目43个,50亿元以上项目5个,到位内资增长12%。推动市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建设,成立招商、容量与挖潜、落地推进“三纵队”,开展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新落地开工项目52个、总投资380亿元。
民生福祉切实增进。深入开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专题学习教育,七大专项行动成效显著,“重畅决”办结群众诉求近90万件、办结率99.2%。预计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7.5%。深入实施十项暖民心行动,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稳运行保增长,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58.1亿元;兑现奖补资金3.69亿元,惠及企业4928户;新增贷款超400亿元,存贷款规模突破7000亿元。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5%。预计进出口总额增长5%。
(二)强产业促协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产粮71亿斤。建设高标准农田43万亩。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5.47亿元。八大特色产业综合产值有望突破600亿元;预计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8%。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29户。预计工业投资增长45%。预计接待游客45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2亿元。
(三)重项目扩投资,增长动能加快积蓄。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598个纳入省调度的重点项目预计完成投资1110亿元,占年度计划106%。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建成投产。国内首座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投运。
(四)推改革求创新,活力潜力有效释放。积极推进142项重点改革。增加农民收入3289.9万元。全市开发区以“标准地”方式出让土地占新增产业用地84.1%。解决企业诉求2.9万余个,营商环境居全省前列。预计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突破7万户、增长19%。不断激发科创活力,预计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长27%,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38.5%。
(五)提品质抓融合,城乡发展协调并进。实施市本级项目28个,预计完成投资37.8亿元。完成交通投资133亿元,建成国省干线公路166.8公里、农村道路646.2公里,金安通用机场开工建设。完成水利投资61.79亿元,全市共新建5G基站1571个。
(六)守绿水护青山,生态环境持续优化。预计PM2.5平均浓度31.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6%;六大水库水质优良,可再获生态补偿资金2亿元;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6平方公里,完成人工造林2.6万亩。
(七)办实事惠民生,幸福指数稳步提升。1.9万人返乡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3.22万人。发放各项社保待遇92亿元,投入社会救助资金19.8亿元,新增公办园学位7260个,托位4356个。城市医联体街道社区覆盖率100%。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45个。60岁以上人群疫苗接种率全省第一。
(八)严治理保稳定,安全底线筑紧守牢。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居全省前列。信访形势稳中向好。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降幅均居全省第一。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不断强化。
奋勇争先,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不断提高七种思维能力,创新手法、步法、打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用脑、用心、用情、用力把事情做好。
必须永葆忠诚。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忠诚尽责的政治担当,切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优化思维方式、改进工作方法,顶真碰硬、立说立行,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提高政府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必须倾心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的满意率和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首要标准,认真落实“一改两为五做到”要求,不仅要关注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也要关注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确保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必须依法行政。开展好“八五”普法,争创法治政府建设综合示范地区。全面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100%。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依法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深化政务公开,确保行政决策和政务服务阳光运行。进一步完善府院、府检联动工作机制,确保行刑衔接顺畅。
必须提升效能。切实转变作风,持续推动精文减会,整合督查考核事项,巩固基层减负成果。坚持问题导向,做好巡视巡察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狠抓工作落实,坚持件件踏实做、事事有回应,全力纠治“虚躲冷粗假”等顽疾。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质量、成本、进度全过程管理,强力推动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及考核,切实提高工作效率、项目效益和精细化管理水平。聚焦在学中干、干中学,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化能力和素质,努力让高效务实成为政府工作的鲜明底色。
必须坚持斗争。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直面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中的各种掣肘,勇于与自己斗争、执着与落后斗争、善于与矛盾斗争、顽强与困难斗争,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强化勇争上游、迈入前列的进取意识,推动各项工作在全省、全国的“大赛道”上比高下、论优劣,确保主要工作创新创优和动态速度位次攀升。
必须恪守廉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入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抓住“关键少数”,督促各级干部坚决做到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坚持审计监督全覆盖,加强统计监督,持续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部位监督管理。坚持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
接续奋斗,奋力开创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新局面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次靠前。
(一)更强力度有效扩大内需
确保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200亿元以上,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竣工120个以上。
新签约5亿元以上项目110个,10亿元以上项自44个,50亿元以上项目8个,实现到位内资989亿元、增长12%。
大力实施“1310”行动计划和开发区三年倍增计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举办“徽动消费·乐享六安”系列活动50场次,新改建50家旅游民宿;力争接待游客突破48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8亿元。
(二)更高质量加快产业发展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10万亩以上,产量达70亿斤以上。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8%。力争落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0个以上、投产50个以上,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0户以上,力争新增纳限商贸企业240户。加快电商发展,严格落实减税降费等政策,深入实施企业上市“雁阵计划”。
(三)更宽视野拓展区域合作
加快六松现代产业园建设。积极对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建设,持续推进“四个链接”。
用好武汉的溢出效应,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外延支点。推进叶集——固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建设。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区域高质量发展。加强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联动。
(四)更大魄力深化改革开放
进一步创优营商环境。
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开放。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5%。进出口总额增长9%,新增外贸实绩企业50家,实现进出口过亿美元企业零的突破。
(五)更广领域实施科教赋能
新建、改扩建主城区4所义务段学校,新增公办学位3590个、托位4200个。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15%以上。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长28%。力争科技特派员人数稳定在2500人左右,新增科技特派团8家。
推动人才强市建设。
(六)更优举措推进乡村振兴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
实施农村“三变”改革提升工程。确保集体经济强村分红率100%。
开展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3.5万户以上,巩固农村人居环境“两整一改”成果,进一步完善长效管护机制。
(七)更深层次加强城乡融合
切实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切实提升中心城市能级。
打造一批城市停车场、口袋公园、社区型邻里中心;谋划实施主城区11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力争创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
切实推进县城和集镇建设。
加快把乡镇驻地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引导推动人口向中心村集中。
(八)更严标准保护绿水青山
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着力推进22个国考断面、25个省控断面、8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提升。
大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完成人工造林1.7万亩。
大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
(九)更暖温度增进民生福祉
着力促进高质量就业和社会保障。着力加快健康六安建设。在全市范围内探索开展60岁以上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
设立市社会科学基金,深入挖掘皋陶法治精神、大别山红色精神和淠史杭奋斗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内涵,打造城市符号和文化品牌工程。
(十)更实要求建设平安六安
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积极推动“皖美红色物业”创建,力争实现物业服务全覆盖,业主委员会组建率达70%。
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加快城区智能交通项目和智慧安防小区建设。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隐患,稳步推进“保交楼”工作,接续开展“难安置”治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