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开征求《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修改意见的通知

浏览次数: 征集单位:市文旅局 征集时间:[ 2022-05-20 00:00 ] 至 [ 2022-06-19 00:00 ] 状态:已结束
  • 征集公告
  • 征集渠道
  • 网络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 其他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
  • 文件
  • 解读

为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市文旅局研究起草了《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一、征集时间:2022年5月20日——2022年6月19日

二、征集方式:

1.网络平台。登录六安市人民政府网“全市政府网站意见征集平台”(http://www.luan.gov.cn/hdjl/yjzjk/)或六安市文化旅游局网站“征集调查”栏目(http://wlj.luan.gov.cn/hdjl/yjzj/index.html)留言;

2.书面信件、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邮寄至:六安市行政中心6号楼418室。来信请注明“《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意见反馈”字样。

3.电子信件。发送至电子邮箱:1229764346@qq.com。

4.联系电话:市文旅局文化艺术科 0564-3379272。



《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

根据2022年中央1号文件“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和叶露中书记2月20日的重要批示精神,结合市委今年下达给我局“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的课题任务,市文旅局根据工作实际,在深入调研并充分征求了相关部门及县区局意见后,于5月初形成了《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送审稿)。5月10日,市政府副市长魏武专题听取市文旅局关于文件起草情况的汇报。5月12日,叶露中书记对文件送审稿做出批示,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目前,市文旅局根据叶露中书记批示精神进一步修改,并征求了县区人民政府(管委)、7个市直部门意见,共征集到意见7条,吸收意见4条。

二、主要内容

《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包括总体要求、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三部分。

(一)总体要求。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文化惠民和农民自发开展为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是力争通过四年努力,基本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二)重点工作。重点工作包括17个方面: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实施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思想引领”“典型带动”“乡村名嘴”“特色品牌”四大工程;开展“乡村文化大舞台”系列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农民自发开展唱红歌、唱村歌活动;支持乡村办“村晚”;鼓励开展乡村体育健身活动;组织开展广场舞、红歌、村歌、小戏小品等各类比赛、汇演、调演;支持乡村戏曲发展;推动乡村广电事业发展;实施乡村流动文化服务;奖励扶持乡村群众文艺表演团队;实施百馆(站)千村文化结对;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实施绩效评价。

(三)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队伍建设、实施考核奖补四个方面内容。成立六安市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分管副部长、市文旅局和各县区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文旅局、市教体局、市文明办、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等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文旅局文化艺术科)。各县区建立村级开展文化活动经费保障机制,每个行政村每年安排文化活动经费不少于5000元。市对县区、县区对乡镇、乡镇对村进行文化暖心惠民工程考核排名,根据考核排名情况实施以奖代补,市、县区、乡镇分别制定以奖代补具体措施。市文旅局每年根据县区排名情况,奖励县区第一名(1个)20万元、第二名(2个)各15万元、第三名(3个)各10万元,奖励经费用于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活动开展。

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20220519.doc


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送审稿)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满足广大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平台载体,提高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现就我市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铸牢乡村振兴文化之魂。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正确导向。以教育和服务人民群众为中心,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和发展乡村文化阵地,在广大乡村倡导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坚持文化惠民。举办形式丰富多样的、受群众欢迎的乡村群众文化活动,以文化人、寓教于乐,让农民“乐起来”。三是农民自发开展。坚持政府引导,农民群众自发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将“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

(三)总体目标。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更加活跃。乡土文化遗产得到充分挖掘保护。文化产业较大发展,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力争通过四年努力,基本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二、重点工作

(一)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体系建设,以活动为抓手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年开展下村文化活动不少于6次,每年组织综合性文化活动不少于4次,举办单项性文化活动(含展览、比赛、笔会、采风、研讨等)不少于8次,举办科普、法制、农技、文化生活、卫生健康等讲座、培训不少于12次,编办文化宣传橱窗不少于12期,站办文体团队不少于2支,组织广场文化活动、面向特殊群体开展的活动分别不少于2次。统筹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整合闲置学校、礼堂、祠堂等资源,按照安徽省“八个有”或中宣部“七个一”标准,有条件的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标准实施建设。每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有由政府购买的公益文化岗位不少于1个,群众文艺队伍不少于2支。

(二)实施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四大工程”。实施“思想引领”“典型带动”“乡村名嘴”“特色品牌”四大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注重培育群众主体意识,注重营造健康文明新风,提升群众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成兼具思想政治引领、传播党的声音、传承优秀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提供惠民服务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宣传教育阵地。

(三)支持开展“乡村文化大舞台”系列品牌群众文化活动。 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乡村精神文化阵地开展各类文化惠民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鼓励、支持、引导农民自发开展唱红歌、唱村歌、办“村晚”、跳广场舞、唱戏曲、舞龙舞狮、民间锣鼓、书法绘画等当地群众普遍喜爱的文化体育活动,倡导“一村一文化”,让农民“乐起来”(附件1)。

(四)引导农民自发开展唱红歌、唱村歌活动。各级党委政府要支持引导农民唱红歌、唱村歌。市文旅局制定《100首经典红歌推荐曲目》(附件2)。市县区文艺创作者要围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主题,深入乡村帮助农民创作反映乡村振兴建设、家乡新面貌、美好生活和农民喜爱的村歌作品。各级文化馆(站)要组织文艺人才深入农村开展唱红歌、唱村歌辅导。每村至少组织一支歌咏队伍,每村每年至少会唱1首红歌,各县区每年至少创作、教唱5—10首村歌。市、县区和乡镇要营造氛围,搭建唱红歌、唱村歌展示平台,采取自下而上方式组织红歌村歌大赛。

(五)支持乡村办“村晚”。鼓励农民在春节期间举办“乡村春晚”活动,活跃节日氛围,并给予必要的支持。“村晚”活动要结合乡风文明建设、政策法规宣传等主题内容,以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为主,坚持“农民演农民看”。市、县区每年各扶持不少于10个行政村举办的村晚,给予设备、节目、资金等支持。市每年组织评选10场优秀村晚,给予一定奖励,并将优秀村晚向省文旅厅推荐表彰。

(六)鼓励开展乡村体育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乡镇“三个一”(一个室内健身中心、一个全民健身广场、一个多功能球场)建设。推动乡镇、行政村全民健身设施“ 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满足农民多元化健身需求。大力推进农民体育活动,适时举办农耕健身大赛、农民趣味运动会。推进科学健身进农村、进家庭。大力推动乡村广场舞发展。每村至少培育1支广场舞队伍,积极吸纳乡村广场舞爱好者参与。各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年至少举办1次广场舞培训班。市、县区、乡镇每年应组织广场舞大赛,采取乡镇初赛、县区预赛、市决赛的方式掀起跳广场舞热潮。

(七)组织各类比赛、汇演、调演。各县区党委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各类文艺汇演、调演、文体比赛等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红歌村歌大赛、民族器乐大赛、原创文艺作品展演、群众文艺调演、小戏小品曲艺调演、少儿文艺汇演等活动。县区相关部门结合实际应组织乡村开展各类比赛、汇演、调演,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

(八)支持乡村戏曲发展。持续开展“送戏进万村”和“戏曲进乡村”活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购买专业、民营院团专业化戏曲演出,每年每个乡镇政府所在地演出不少于5场,每年每个行政村送戏曲等文艺演出不少于1场。组织系列乡村戏曲赛事,支持农村小剧团、戏曲社团和戏曲表演队等多种类型的业余戏曲表演团队发展,增强农村戏曲传承发展的自主服务能力。鼓励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与农村戏曲团队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对农村文艺人才进行传帮带,帮助提高创作水平和表演能力,带动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培育戏曲志愿者队伍。

(九)推动乡村广电事业发展。通过应急广播系统,为农村群众提供24小时突发事件和灾害预警应急广播服务。通过地面无线方式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在直播卫星公共服务覆盖地区,通过直播卫星提供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通过地面无线方式提供不少于15套电视节目;在直播卫星公共服务覆盖地区,通过直播卫星提供不少于25套电视节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调节放映场次。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超过2年)比例不少于60%。保障每名农村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免费观看2次优秀影片。

(十)实施乡村流动文化服务。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向偏远地区倾斜、向特殊群体倾斜。县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至少配备1辆流动文化车,用于图书借阅、文艺演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服务。进一步完善“送戏进万村”、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送图书下乡等流动文化服务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使流动文化服务成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奖励扶持乡村群众文艺表演团队。继续贯彻实施《六安市乡村社区群众文艺表演团队奖励扶持办法》,在全市范围内公开征集奖励扶持对象,通过县区推荐、市级评审、社会公开等程序后,评定出优秀群众文艺表演团队并划分等级,对优秀群众文艺表演团队和优秀领头人予以物质、精神等奖励扶持,促进全市乡村群众文艺表演团队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各类乡村文艺表演团队在弘扬乡风文明、繁荣乡村文化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十二)实施百馆(站)千村文化结对。坚持以强带弱、上下联动、共建共享,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行政村倾斜、向农民推送。各级文化馆(站)、图书馆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市级馆对口帮扶一个县区,县区馆对口帮扶2个以上乡镇、乡镇综合文化站对口帮扶本乡镇2个以上行政村。帮扶对象每年一调整,每年帮扶成效必须达到预期目标。

(十三)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将乡村非遗打造为乡村文体活动的内核,纳入到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建设一批农村非遗传习基地(传习所)、展示馆,搭建保护传承展示交流平台。推动农村传统工艺项目纳入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培养乡村特色非遗品牌。推进非遗记录,完善农村濒危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

(十四)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鼓励各地将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纳入乡村振兴建设规划。制定出台《六安市旅游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休闲业态,深入推进携程度假农庄等重点项目。扶持一批具有创新力竞争力的文旅融合和文创企业,以“一地(县、镇、村)一品”为目标,塑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发挥当地有代表性的乡村手工艺人、乡村文化名人作用,以柳编、竹编、剪纸、泥塑、盆景等为重点,支持开发乡村特色文创产品,扶持乡村文化产业优秀品牌走出去。

(十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兴建、捐建或者与政府部门合作建设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乡村公共文化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文化志愿服务管理评价、教育培训和激励保障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冠名、赞助等方式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十六)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各县区、乡镇要加强工作统筹协调,围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主题,结合文明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统筹“喜迎二十大”、“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紧跟时代强音,唱响主旋律,开展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鼓励各县区结合自身条件创新实施本地区农村文化育活动,打造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十七)完善绩效评价举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要按照省市部署,逐步接入“安徽文化云”平台系统,及时上报数据。市、县区文旅局依托“安徽文化云”系统,以客流和活动两大指标为抓手,按照《安徽省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绩效评价标准》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各项考核依据,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委市政府牵头抓总,各县区党委政府履行主体责任,市文旅局、市教体局、市文明办等相关单位分头实施的组织领导机制。成立六安市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分管副部长、市文旅局和各县区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教体局、市文明办、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等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文旅局文化艺术科),负责日常工作协调,不定期研究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依据《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履行主体责任,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本级预算,安排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资金。市财政要支持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开展,每年要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各县区要建立行政村开展文化活动经费保障机制,每个行政村每年文化活动经费不少于5000元,保证村级文化活动正常开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市、县区文旅局每年至少举办一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训班,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及乡村文化人才等各类文化人才进行专项业务培训。用好“乡村文化带头人”。加强乡村非遗传承工作,培养非遗传承新人和乡村工匠。发展各类文体组织,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活动,支持各类文化团队、协会工作。加强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育一批优秀文化志愿服务团队、项目。

(四)实施考核奖补。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要把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作为农村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担负领导、组织、推动具体职责。各地要把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和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每年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市对县区、县区对乡镇、乡镇对村进行考核排名,市、县区、乡镇分别制定以奖代补具体措施。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根据县区排名情况,奖励县区第一名(1个)20万元、第二名(2个)各15万元、第三名(3个)各10万元,奖励经费用于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活动开展。

附件:

1、《六安市“乡村文化大舞台”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安排表》

2、《100首经典红歌推荐曲目》

 


附件1:         六安市“乡村文化大舞台”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安排表

 

序号

活动类型

活动名称

活动内容

活动时间

责任单位

活动地点

1

 

 

 

 

 

乡村文艺

比赛

汇演

调演

 

 

 

 

 

 

 

 

乡村文艺

比赛

汇演

调演

“小小传承人”少儿文艺汇演

市、县区、乡镇自下而上举办,引导农村少年儿童全方面发展,搭建展示交流平台,丰富农村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

每年5月底

 

 

 

 

 

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各县区党委政府

 

 

 

 

 

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各县区党委政府

 

市、县区文化馆

2

六安市广场舞大赛

市、县区、乡镇自下而上举办,鼓励引导广大农民跳广场舞,提高广场舞技能,搭建展示交流平台。

每年9月

市、县区广场

3

六安市红歌村歌大赛

市、县区、乡镇自下而上举办。鼓励、支持农民唱红歌、唱村歌,搭建展示交流平台。

每两年举办一届,10月举办。

择优选择具备演出条件村举办

4

皖西庐剧演唱大赛

组织市内外庐剧戏迷票友进行比赛,搭建展示交流平台,促进农村庐剧事业发展。

每两年举办一届,10月举办。

市、县区文化馆

5

六安市群众文艺调演

市、县区、乡镇自下而上举办,遴选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促进群众文艺事业发展。

每两年举办一届,11月举办

全市

6

六安市民族器乐大赛

市、县区、乡镇自下而上举办,遴选优秀民族器乐作品,促进民族器乐事业发展。

每两年举办一届,11月举办

全市

7

六安市小戏小品曲艺调演

市、县区、乡镇自下而上举办,遴选优秀小戏小品曲艺作品,推动戏曲事业发展。

每两年举办一届,11月举办

全市

8

六安市原创文艺作品展演

市、县区、乡镇自下而上举办,遴选优秀原创文艺作品,促进原创作品创作。

每两年举办一届,12月举办

全市

9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系列活动

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系列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期间

 

 

 

 

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各县区党委政府

 

 

 

 

 

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各县区党委政府

 

 

各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

10

新时代文明实践思想引领工程。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载体,通过乡村大喇叭、读书分享会、专题报告会、观看专题片、“三会一课”等形式,使党中央的最新精神第一时间传达到基层一线。推出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风尚等内容的原创公益广告。组织开展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进会和业务培训。

全年

全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

11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带动工程

继续实施身边好人、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最美人物等典型人物评选,打造一批示范所、站,总结试点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乡风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汇聚更多正能量。举办六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讲解员大赛、六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

全年

全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

12

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品牌工程

制定六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品牌培育计划,通过精心组织实施,孵化培育一批叫得响、传得开、低成本、可复制的品牌项目,使各中心、所、站都有一定数量特色品牌,并形成若干个样板点。通过特色品牌的建设,不断完善机制,细化措施,丰富品牌内涵,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品牌培育活动持续深入开展。适时对示范品牌予以表彰,并组织宣传推广。

全年

全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

13

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名嘴”工程

围绕“乡村名嘴说党史”“说乡风”“说模范”“说家风”“说创建”五大主题,持续开展“乡村名嘴说”系列活动,继续挖掘培养一批乡土文化人才,以讲故事、快板、大鼓书、四弦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涵育文明乡风,让广大群众在享受文化成果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文明的教育和熏陶。

全年

全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

14

 

 

 

 

 

送文化进乡村

 

 

 

送文化进乡村

农村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全市所有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全年对农民免费开放,开展文化活动及相关文艺培训,提升农民文艺素养。

全年

 

 

 

 

 

市文旅局

、各县区党委政府

 

 

 

 

 

 

市文旅局

、各县区党委政府

 

 

全市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15

六安市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

每个行政村每月安排1场数字电影公益放映,供农民免费观看,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全年

全市各行政村

16

“送戏进万村”演出

引导广大农民听戏曲、唱戏曲,培养广大农民戏曲爱好和素养,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各县区按照要求,采购优秀国有民营院团剧目赴村免费演出,每个行政村每年演出不少于1场。

每年3—10月

全市各行政村

17

“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

依托农家书屋平台阵地,通过“阅读、实践、写作、书画”等方式,打造农村青少年儿童第二课堂,引导农村少年儿童良好阅读习惯养成,丰富农村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

每年8—9月

全市农家书屋

18

六安市乡村春晚

每年引导乡村办“村晚”。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全市乡村春晚整体水平提升。

每年春节前后

全市各行政村

19

“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

围绕“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展系列节庆活动,庆祝丰收,赞美党领导下的幸福生活。

每年9月

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党委政府

全市各乡镇


附件2:     《100首经典红歌推荐曲目》

1、《八月桂花遍地开》            26、《红星歌》

2、 《映山红》                   27、《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3、《再见了大别山》              28、《快乐的节日》

4、《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29、《我们的田野》

5、《情深谊长》                  30、《让我们荡起双桨》

6、《二十年后再相会》            31、《社会主义好》

7、《五月的鲜花》                32、《我爱祖国的蓝天》

8、《保卫黄河》                  33、《我们走在大路上》

9、《在太行山上》                34、《唱支山歌给党听》

10、《二月里来》                 35、《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11、《游击队歌》                 36、《我为祖国献石油》

12、《延安颂》                   37、《众人划桨开大船》

13、《南泥湾》                   38、《毕业歌》

14、《东方红》                   39、《我爱北京天安门》

15、《歌唱二小放牛郎》           40、《北京颂歌》

16、《团结就是力量》             41、《祖国颂》

17、《谁不说俺家乡好》           42、《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18、《军民大生产》               43、《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19、《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44、《中国娃》

20、《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45、《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

21、《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河》

22、《歌唱祖国》                 46、《中国,中国,鲜红的太

23、《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阳永不落》

24、《我的祖国》                 47、《边疆泉水清又纯》

25、《英雄赞歌》                 48、《我爱你,中国》

49、《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75、《当兵的人》

50、《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76、《中国人》

51、《我们美丽的祖国》         77、《五星红旗》

52、《党啊,亲爱的妈妈》         78、《红旗飘飘》

53、《在希望的田野上》           79、《青藏高原》

54、《长江之歌》                 80、《在中国大地上》

55、《我爱你,塞北的雪》         81、《我和我的祖国》

56、《鼓浪屿之波》               82、《春天的故事》

57、《嘀哩嘀哩》                 83、《走进新时代》

58、《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84、《祝福祖国》

59、《歌声与微笑》               85、《同一首歌》

60、《东方之珠》                 86、《爱我中华》

61、《我的中国心》               87、《为了谁》

62、《龙的传人》                 88、《好日子》

63、《大海啊,故乡》             89、《青春舞曲》

64、《祖国,慈祥的母亲》         90、《七子之歌—澳门》

65、《难忘今宵》                 91、《天路》

66、《小白杨》                   92、《祖国不会忘记》

67、《说句心里话》               93、《说中国》

68、《万里长城永不倒》           94、《浏阳河》 

69、《少年壮志不言愁》           95、《学习雷锋好榜样》

70、《共和国之恋》               96、《共和国选择了你》

71、《亚洲雄风》                 97、《江山》

72、《超越梦想》                 98、《旗帜颂》

73、《今天是你的生日》           99、《我是一个兵》

74、《大中国》                   100、《国家》

(注:仅供参考,不局限于此100首)

网络渠道发表意见

电话渠道
0564-3379272
来信来访渠道
六安市行政中心6号楼418室

其他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根据安排,市文旅局印发《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市直、县区、社会公众意见,截止6月底,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共收到意见建议11条,采纳5条,未采纳5条,部分采纳1条具体情况采纳情况公布如下:

序号

县区、部门

反馈意见

意见采纳情况

未采纳原因

 

 

 

1

 

 

 

舒城县政府

建议将“四、主要任务”的“(四)引导农民自发开展唱红歌、唱村歌活动”中的“每村每年至少会唱一首红歌”修改为“有条件的行政村每年至少会唱一首红歌”

未采纳

建议标准过低

建议将“四、主要任务”的“(五)支持乡村办村晚”中“市、县区每年各扶持不少于10个行政村举办的村晚”修改为“市、县区每年各扶持不少于3-5个行政村举办的村晚”

未采纳

建议标准过低

建议将“五、保障措施”的“(二)加大资金投入”中的“每个行政村每年文化活动经费不少于5000元,保证村级文化活动正常开展。”修改为“在县级财政预算中为每个行政村每年文化活动经费不少于5000元,保证村级文化活动正常开展。”

采纳

 

建议将附件中“读书看报—2.建立县、乡镇图书总分馆,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图书不少于3000册,流动图书不少于1000册,年新增图书不少于200种”修改为“2.建立县、乡镇图书总分馆,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图书不少于3000册,县区图书馆流动图书不少于1000册,乡镇综合文化站年新增图书不少于200种”。

未采纳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皖办发【2016】4号要求

 

 

2

 

 

 

市文明办

1.第15页,《附件2:六安市“乡村文化大舞台”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安排表》中,第1项活动名称建议改为:“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活动内容改为: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系列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采纳

 

2.第4页,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议修改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实践(所、站)。

采纳

 

3

市财政局

“(二)加大资金投入”“市财政要支持文化惠民工程,每年要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把“专项”两个字去掉。

采纳

 

4

霍邱县政府

 

无意见

 

5

霍山县政府

第5页中(五)支持乡村办“村晚”中,建议明确县区支持资金的出处及标准。

采纳

 

第5页中(六)鼓励开展乡村体育健身活动。推动乡镇、行政村全民健身设施“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因山区乡镇、村面积广,群众居住分散,此项难以实现,建议修改为“推动乡镇所在地及农村社区全民健身设施“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

未采纳

《六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要求

第6页(十)推动乡村广电事业发展。通过地面无线方式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目前霍山县地面数字广播节目仅3套调频,分别为央广新闻、安徽新闻、霍山综合广播,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目前难以实现,建议修改为“通过地面无线方式,县级提供不少委3套广播节目和15套电视节目”。

未采纳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安徽省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1年版)》的通知要求

 

6

金寨县政府

 

无意见

 

7

金安区政府

 

无意见

 

8

裕安区政府

建议将“每个行政村每年文化活动经费不少于5000元”改为“每个行政村每年文化活动经费不少于3000元”

部分采纳

建议标准过低

9

叶集区政府

 

无意见

 

10

经开区

 

无意见

 

11

市委宣传部

 

无意见

 

12

市教体局

 

无意见

 

13

市农业农村局

 

无意见

 

14

市委组织部

 

无意见

 

15

市督查考核办公室

 

无意见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反馈时间:2022年6月30日 18时30分

根据安排,市文旅局印发《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市直、县区、社会公众意见,截止6月底,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共收到意见建议11条,采纳5条,未采纳5条,部分采纳1条具体情况采纳情况公布如下:

序号

县区、部门

反馈意见

意见采纳情况

未采纳原因

 

 

 

1

 

 

 

舒城县政府

建议将“四、主要任务”的“(四)引导农民自发开展唱红歌、唱村歌活动”中的“每村每年至少会唱一首红歌”修改为“有条件的行政村每年至少会唱一首红歌”

未采纳

建议标准过低

建议将“四、主要任务”的“(五)支持乡村办村晚”中“市、县区每年各扶持不少于10个行政村举办的村晚”修改为“市、县区每年各扶持不少于3-5个行政村举办的村晚”

未采纳

建议标准过低

建议将“五、保障措施”的“(二)加大资金投入”中的“每个行政村每年文化活动经费不少于5000元,保证村级文化活动正常开展。”修改为“在县级财政预算中为每个行政村每年文化活动经费不少于5000元,保证村级文化活动正常开展。”

采纳

 

建议将附件中“读书看报—2.建立县、乡镇图书总分馆,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图书不少于3000册,流动图书不少于1000册,年新增图书不少于200种”修改为“2.建立县、乡镇图书总分馆,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图书不少于3000册,县区图书馆流动图书不少于1000册,乡镇综合文化站年新增图书不少于200种”。

未采纳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皖办发【2016】4号要求

 

 

2

 

 

 

市文明办

1.第15页,《附件2:六安市“乡村文化大舞台”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安排表》中,第1项活动名称建议改为:“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活动内容改为: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系列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采纳

 

2.第4页,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议修改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实践(所、站)。

采纳

 

3

市财政局

“(二)加大资金投入”“市财政要支持文化惠民工程,每年要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把“专项”两个字去掉。

采纳

 

4

霍邱县政府

 

无意见

 

5

霍山县政府

第5页中(五)支持乡村办“村晚”中,建议明确县区支持资金的出处及标准。

采纳

 

第5页中(六)鼓励开展乡村体育健身活动。推动乡镇、行政村全民健身设施“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因山区乡镇、村面积广,群众居住分散,此项难以实现,建议修改为“推动乡镇所在地及农村社区全民健身设施“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

未采纳

《六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要求

第6页(十)推动乡村广电事业发展。通过地面无线方式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目前霍山县地面数字广播节目仅3套调频,分别为央广新闻、安徽新闻、霍山综合广播,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目前难以实现,建议修改为“通过地面无线方式,县级提供不少委3套广播节目和15套电视节目”。

未采纳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安徽省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1年版)》的通知要求

 

6

金寨县政府

 

无意见

 

7

金安区政府

 

无意见

 

8

裕安区政府

建议将“每个行政村每年文化活动经费不少于5000元”改为“每个行政村每年文化活动经费不少于3000元”

部分采纳

建议标准过低

9

叶集区政府

 

无意见

 

10

经开区

 

无意见

 

11

市委宣传部

 

无意见

 

12

市教体局

 

无意见

 

13

市农业农村局

 

无意见

 

14

市委组织部

 

无意见

 

15

市督查考核办公室

 

无意见

文件

 

 

 

 

中共六安市委办公室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县区委和人民政府,市开发区工委和管委,市直相关部门:

  《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六安市委办公室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1日

 

 

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满足广大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平台载体,提高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现就我市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铸牢乡村振兴文化之魂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正确导向。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中心,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和发展乡村文化阵地,在广大乡村倡导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坚持文化惠民。举办形式丰富多样的、受群众欢迎的乡村群众文化活动,以文化人、寓教于乐,让农民“乐起来”。三是农民自发开展。坚持政府引导,农民群众自发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将“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

(三)总体目标。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更加活跃。乡土文化遗产得到充分挖掘保护。文化产业实现较大发展,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二、重点工作

(一)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体系建设,以活动为抓手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年开展下村文化活动不少于6次,每年组织综合性文化活动不少于4次,举办单项性文化活动(含展览、比赛、笔会、采风、研讨等)不少于8次,举办科普、法治、农技、文化生活、卫生健康等讲座、培训不少于12次,编办文化宣传橱窗不少于12期,站办文体团队不少于2支,组织广场文化活动、面向特殊群体开展的活动分别不少于2次。统筹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整合闲置学校、礼堂、祠堂等资源,按照安徽省“八个有”或中宣部“七个一”标准,有条件的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标准实施建设。每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有由政府购买的公益文化岗位不少于1个,群众文艺队伍不少于2支。

(二)实施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四大工程”。实施“思想引领”“典型带动”“乡村名嘴”“特色品牌”四大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注重培育群众主体意识,注重营造健康文明新风,提升群众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成兼具思想政治引领、传播党的声音、传承优秀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提供惠民服务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宣传教育阵地

(三)支持开展“乡村文化大舞台”系列品牌群众文化活动。 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乡村精神文化阵地开展各类文化惠民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鼓励、支持、引导农民自发开展唱红歌、唱村歌、办“村晚”、跳广场舞、唱戏曲、舞龙舞狮、民间锣鼓、书法绘画等当地群众普遍喜爱的文化体育活动,倡导“一村一文化”,让农民“乐起来”。

(四)引导农民自发开展唱红歌、唱村歌活动。各级党委政府要支持引导农民唱红歌、唱村歌。市文旅局制定《100首经典红歌推荐曲目》。市、县区文艺创作者要深入乡村帮助农民创作反映乡村振兴建设、家乡新面貌、美好生活和农民喜爱的村歌作品。各级文化馆(站)要组织文艺人才深入农村开展唱红歌、唱村歌辅导。每乡镇至少有3个村有歌咏队伍,每支队伍每年至少会唱1首红歌,各县区每年至少创作、教唱5—10首村歌。

(五)支持乡村办“村晚”。鼓励农民在春节期间举办“乡村春晚”活动,活跃节日氛围,并给予必要的支持。“村晚”活动要结合乡风文明建设、政策法规宣传等主题内容,以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为主,坚持“农民演农民看”。市、县区每年各扶持不少于10个行政村举办的“村晚,给予设备、节目、资金等支持。市每年组织评选10场优秀“村晚,给予一定奖励,并将优秀“村晚”向省文旅厅推荐。

(六)鼓励开展乡村体育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乡镇“三个一”(一个室内健身中心、一个全民健身广场、一个多功能球场)建设。推动乡镇、行政村全民健身设施 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满足农民多元化健身需求大力推农民体育活动,适时举办农耕健身大赛农民趣味运动会。推进科学健身进农村进家庭。大力推动乡村广场舞发展。每村至少培育1支广场舞队伍,积极吸纳乡村广场舞爱好者参与。各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年至少举办1次广场舞培训班。市、县区、乡镇每年应组织广场舞大赛,采取乡镇初赛、县区预赛、市决赛的方式掀起跳广场舞热潮。

(七)组织各类汇演、调演。各县区党委、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各类文艺汇演、调演等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组织开展原创文艺作品展演、群众文艺调演、小戏小品曲艺调演、少儿文艺汇演等活动。县区相关部门结合实际组织乡村开展各类汇演、调演,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

(八)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擂台赛。市、县区、乡镇和村要积极组织开展文体活动擂台赛,自下而上举办红歌、村歌、戏曲、广场舞、民族器乐、农耕农趣、“乡村名嘴”等赛事,采取“农民赛、农民评”形式,促进县区、乡镇文化交流,展示乡村活动成果

(九)支持乡村戏曲发展。持续开展“送戏进万村”和“戏曲进乡村”活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购买专业、民营院团专业化戏曲演出,每年每个乡镇政府所在地演出不少于5场,每年每个行政村送戏曲等文艺演出不少于1场。组织系列乡村戏曲赛事,支持农村小剧团、戏曲社团和戏曲表演队等多种类型的业余戏曲表演团队发展,增强农村戏曲传承发展的自主服务能力。鼓励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与农村戏曲团队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对农村文艺人才进行传帮带,帮助提高创作水平和表演能力,带动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培育戏曲志愿者队伍。

(十)推动乡村广电事业发展。通过应急广播系统,为农村群众提供24小时突发事件和灾害预警应急广播服务。通过地面无线方式分别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和15套电视节目;在直播卫星公共服务覆盖地区,通过直播卫星分别提供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和25套电视节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调节放映场次,其中每年放映国产新片(院线上映超过2年)比例不少于60%。保障每名农村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免费观看2次优秀影片。

十一实施乡村流动文化服务。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向偏远地区倾斜、向特殊群体倾斜县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至少配备1辆流动文化车,用于图书借阅、文艺演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服务。进一步完善“送戏进万村”、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送图书下乡等流动文化服务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使流动文化服务成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奖励扶持乡村群众文艺表演团队。继续贯彻实施《六安市乡村社区群众文艺表演团队奖励扶持办法》,在全市范围内公开征集奖励扶持对象,通过县区推荐、市级评审、社会公开等程序后,评定出优秀群众文艺表演团队并划分等级,对优秀群众文艺表演团队和优秀领头人按规定予以物质、精神等奖励扶持,促进全市乡村群众文艺表演团队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各类乡村文艺表演团队在弘扬乡风文明、繁荣乡村文化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十三)实施百馆(站)千村文化结对。坚持以强带弱、上下联动、共建共享,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行政村倾斜、向农民推送。各级文化馆(站)、图书馆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市级馆对口帮扶一个县区,县区馆对口帮扶2个以上乡镇、乡镇综合文化站对口帮扶本乡镇2个以上行政村。帮扶对象每年一调整,保证每年帮扶成效达到预期目标。

(十四)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将乡村非遗打造为乡村文体活动的内核,纳入到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建设一批农村非遗传习基地(传习所)、展示馆,搭建保护传承展示交流平台。推动农村传统工艺项目纳入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培养乡村特色非遗品牌。推进非遗记录,完善农村濒危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

(十五)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鼓励各地将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纳入乡村振兴建设规划。制定出台《六安市旅游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休闲业态扶持一批具有创新力竞争力的文旅融合和文创企业,以“一地(县、镇、村)一品”为目标,塑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发挥当地有代表性的乡村手工艺人、乡村文化名人作用,以柳编、竹编、剪纸、泥塑、盆景等为重点,支持开发乡村特色文创产品,扶持乡村文化产业优秀品牌走出去。

(十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兴建、捐建或者与政府部门合作建设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市、县区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乡村公共文化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文化志愿服务管理评价、教育培训和激励保障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冠名、赞助等方式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十七)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各县区、乡镇要加强工作统筹协调,围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主题,结合文明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统筹“喜迎二十大”、“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紧跟时代强音,唱响主旋律,开展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鼓励各县区结合自身条件创新实施本地区农村文化体育活动,打造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十八)完善绩效评价举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要按照省、市部署,逐步接入“安徽文化云”平台系统,及时上报数据。市、县区文旅部门依托“安徽文化云”系统,以客流和活动两大指标为抓手,按照《安徽省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绩效评价标准》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各项考核依据,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委、市政府牵头抓总,各县区党委、政府履行主体责任,文旅局、市教体局、市文明办等相关单位分头实施的组织领导机制。成立六安市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分管副部长、市文旅和各县区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教体局、市文明办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等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细化任务,压实责任,形成合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文旅局负责日常工作督促、指导、落实推动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加大资金投入。依据《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各级政府应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本级预算,安排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资金。市财政要支持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开展,每年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各县区要建立行政村开展文化活动经费保障机制,每个行政村每年文化活动经费原则上不少于5000元,保证村级文化活动正常开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市、县区文旅部门每年至少举办一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训班,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及乡村文化人才等各类文化人才进行专项业务培训。用好“乡村文化带头人”。加强乡村非遗传承工作培养非遗传承新人和乡村工匠发展各类文体组织,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活动,支持各类文化团队、协会工作。加强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育一批优秀文化志愿服务团队项目

(四)实施考核奖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作为加强农村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和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每年根据工作开展情况,逐级开展工作考核,强化结果运用,实施以奖代补,市奖励县区第一名(1个)20万元、第二名(2个)15万元、第三名(3个)10万元,奖励经费用于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活动开展。

附件:

1、六安市“乡村文化大舞台”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安排表

2、100首经典红歌推荐曲目


附件1         

六安市“乡村文化大舞台”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安排表

 

序号

活动类型

活动名称

活动内容

活动时间

责任单位

活动地点

1

 

 

 

 

 

乡村文艺

比赛

汇演

调演

 

 

 

 

 

 

 

乡村文艺

比赛

汇演

调演

“小小传承人”少儿文艺汇演

市、县区、乡镇自下而上举办,引导农村少年儿童全方面发展,搭建展示交流平台,丰富农村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

每年5月底

 

 

 

 

 

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各县区党委、政府,市开发区工委和管委

 

 

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各县区党委、政府,市开发区工委和管委

 

 

市、县区

文化馆

2

六安市广场舞大赛

市、县区、乡镇自下而上举办,鼓励引导广大农民跳广场舞,提高广场舞技能,搭建展示交流平台。

每年9月

各地文化广场

3

六安市红歌村歌大赛

市、县区、乡镇自下而上举办,鼓励、支持农民唱红歌、唱村歌,搭建展示交流平台。

每两年举办一届,10月举办

择优选择具备演出条件村举办

4

皖西庐剧演唱大赛

组织市内外庐剧戏迷票友进行比赛,搭建展示交流平台,促进农村庐剧事业发展。

每两年举办一届,10月举办

 

 

 

 

 

 

 

市、县区

文化馆

 

5

六安市群众文艺调演

市、县区、乡镇自下而上举办,遴选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促进群众文艺事业发展。

每两年举办一届,11月举办

 6

六安市民族器乐大赛

市、县区、乡镇自下而上举办,遴选优秀民族器乐作品,促进民族器乐事业发展。

每两年举办一届,11月举办

7

六安市小戏小品曲艺调演

市、县区、乡镇自下而上举办,遴选优秀小戏小品曲艺作品,推动戏曲事业发展。

每两年举办一届,11月举办

8

六安市原创文艺作品展演

市、县区、乡镇自下而上举办,遴选优秀原创文艺作品,促进原创作品创作。

每两年举办一届,12月举办

9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系列活动

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系列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期间

 

 

 

 

 

 

 

 

 

 

 

 

 

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各县区党委、政府,市开发区工委和管委

 

 

 

 

 

 

 

 

 

 

 

 

 

 

 

 

 

 

全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

 10

新时代文明实践思想引领工程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载体,通过乡村大喇叭、读书分享会、专题报告会、观看专题片、“三会一课”等形式,使党中央的最新精神第一时间传达到基层一线。推出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风尚等内容的原创公益广告。组织开展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进会和业务培训。

全年

11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带动工程

继续实施身边好人、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最美人物等典型人物评选,打造一批示范所、站,总结试点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乡风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汇聚更多正能量。举办六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讲解员大赛、六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

全年

12

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品牌工程

制定六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品牌培育计划,通过精心组织实施,孵化培育一批叫得响、传得开、低成本、可复制的品牌项目,使各中心、所、站都有一定数量特色品牌,并形成若干个样板点。通过特色品牌的建设,不断完善机制,细化措施,丰富品牌内涵,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品牌培育活动持续深入开展适时对示范品牌予表彰,并组织宣传推广。

全年

13

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名嘴”工程

围绕“乡村名嘴说党史”“说乡风”“说模范”“说家风”“说创建”五大主题,持续开展“乡村名嘴说”系列活动,继续挖掘培养一批乡土文化人才,以讲故事、快板、大鼓书、四弦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涵育文明乡风,让广大群众在享受文化成果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文明的教育和熏陶。

全年

14

 

 

 

 

 

送文化进乡村

 

 

 

送文化进乡村

农村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全市所有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全年对农民免费开放,开展文化活动及相关文艺培训,提升农民文艺素养。

全年

 

 

 

 

市文旅局

,各县区

党委、政府,市开发区工委和管委

 

 

 

市文旅局

,各县区

党委、政府,市开发区工委和管委

 

全市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15

六安市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

每个行政村每月安排1场数字电影公益放映,供农民免费观看,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全年

 

 

 

 

 

 

 

 

 

 

全市各行政村

 

 

 

 

16

“送戏进万村”演出

引导广大农民听戏曲、唱戏曲,培养广大农民戏曲爱好和素养,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各县区按照要求,采购优秀国有民营院团剧目赴村免费演出,每个行政村每年演出不少于1场。

每年3—10月

17

“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

依托农家书屋平台阵地,通过“阅读、实践、写作、书画”等方式,打造农村青少年儿童第二课堂,引导农村少年儿童良好阅读习惯养成,丰富农村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

每年8—9月

18

六安市乡村春晚

每年引导乡村办“村晚”。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全市乡村春晚整体水平提升。

每年春节前后

19

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

围绕“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展系列节庆活动,庆祝丰收,赞美党领导下的农民幸福生活。

每年秋分

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党委、政府,市开发区工委和管委

 

市、县区选择具备活动举办条件村举办


附件2     

《100首经典红歌推荐曲目》

1、《八月桂花遍地开》            26、《红星歌

2、 《映山红》                   27、《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3、《再见了大别山》              28、《快乐的节日》

4、《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29、《我们的田野》

5、《情深谊长》                  30、《让我们荡起双桨》

6、《二十年后再相会》            31、《社会主义好》

7、《五月的鲜花》                32、《我爱祖国的蓝天》

8、《保卫黄河                  33、《我们走在大路上》

9、《在太行山上》                34、《唱支山歌给党听》

10、《二月里来》                 35、《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11、《游击队歌》                 36、《我为祖国献石油》

12、《延安颂》                   37、《众人划桨开大船》

13、《南泥湾》                   38、《毕业歌》

14、《东方红》                   39、《我爱北京天安门》

15、《歌唱二小放牛郎》           40、《北京颂歌》

16、《团结就是力量》             41、《祖国颂》

17、《谁不说俺家乡好》           42、《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18、《军民大生产》               43、《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19、《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44、《中国娃》

20、《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45、《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

21、《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河》

22、《歌唱祖国》                 46、《中国,中国,鲜红的太

23、《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阳永不落》

24、《我的祖国》                 47、《边疆泉水清又纯》

25、《英雄赞歌》                 48、《我爱你,中国》

49、《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75、《当兵的人》

50、《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76、《中国人》

51、《我们美丽的祖国》          77、《五星红旗》

52、《党啊,亲爱的妈妈》         78、《红旗飘飘》

53、《在希望的田野上》           79、《青藏高原》

54、《长江之歌》                 80、《在中国大地上》

55、《我爱你,塞北的雪》         81、《我和我的祖国》

56、《鼓浪屿之波》               82、《春天的故事》

57、《嘀哩嘀哩》                 83、《走进新时代》

58、《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84、《祝福祖国》

59、《歌声与微笑》             85、《同一首歌》

60、《东方之珠》                 86、《爱我中华》

61、《我的中国心》               87、《为了谁》

62、《龙的传人》                 88、《好日子》

63、《大海啊,故乡》             89、《青春舞曲》

64、《祖国,慈祥的母亲》         90、《七子之歌—澳门》

65、《难忘今宵》                 91、《天路》

66、《小白杨》                   92、《祖国不会忘记》

67、《说句心里话》               93、《说中国》

68、《万里长城永不倒》           94、《浏阳河 

69、《少年壮志不言愁》           95、《学习雷锋好榜样》

70、《共和国之恋》               96、《共和国选择了你》

71、《亚洲雄风》                 97、《江山》

72、《超越梦想》                 98、《旗帜颂》

73、《今天是你的生日》           99、《我是一个兵》

74、《大中国》                   100、《国家》

(注:仅供参考,不局限于此100首)

6.中共六安市委办公室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的通知.pdf

解读

《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

文件解读

 

一、制定背景和依据

1.背景。目前,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大规模实施,农村各项工作深入推进,但我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总体质量不高,活动不够丰富,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有待加强。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2022年中央、省、市1号文件。以及市委主要负责同志220日重要批示精神,市委2022年下达给市文旅局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的课题任务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为进一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铸牢乡村振兴文化之魂,以文化引领让农民起来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根据2022年中央1号文件“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市委主要负责同志220日的重要批示精神,结合市委“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的课题任务,市文旅局于4月形成《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初稿。427日面向县区政府、县区文旅部门和市直相关单位第一轮征求意见后,于5月初形成了《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送审稿。512日,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对文件送审稿做出批示,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市文旅局做出了相应修改。520日,在市政府线上意见征集库征求公众意见。52462日,分别通过市场监管局公平竞争性审查市司法局合法性审查。根据合法性审查意见,67县区政府进行了第二轮征求意见,并进一步修改完善。征求意见共面向县区人民政府(管委)、7个市直部门、公众等收集意见11条,采纳意见6条。71日,中共六安市委办公室、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

四、工作目标

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更加活跃。乡土文化遗产得到充分挖掘保护。文化产业实现较大发展,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五、主要内容

该实施意见包括总体要求、重点工作、保障措施三大部分,并且明确了“乡村文化大舞台”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安排表、《100首经典红歌推荐曲目》。其中,重点工作主要包括18项工作,具体如下:

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统筹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施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四大工程”。即“思想引领”“典型带动”“乡村名嘴”“特色品牌”四大工程,建设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宣传教育阵地。开展“乡村文化大舞台”系列品牌群众文化活动。依托基层文化阵地,开展各类文化惠民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鼓励支持农民自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倡导“一村一文化”,让农民“乐起来”。开展唱红歌、唱村歌活动。结合《100首经典红歌推荐曲目》,支持引导农民自发开展唱红歌、唱村歌活动,组织文艺人才进行辅导,建立歌咏队伍,创作村歌等。办“村晚”。结合乡风文明建设等内容,以农民自编自导自演节目为主,鼓励农民举办“乡村春晚”活动。开展乡村体育建设活动。完善全民健身设施,推进乡镇“三个一”(一个室内健身中心、一个全民健身广场、一个多功能球场)建设。举办农民趣味运动会、农耕健身大赛、乡村广场舞等活动。组织各类汇演、调演。以党委、政府为主导,在全市、各县区开展原创文艺作品展演、群众文艺调演、少儿文艺汇演等各类汇演、调演活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开展文体活动擂台赛。采取“农民赛、农民评”形式,自下而上举办红歌、村歌、戏曲、广场舞、民族器乐、农耕农趣、“乡村名嘴”等赛事,促进文化交流。发展乡村戏曲。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送戏进万村”和“戏曲进乡村”活动,组织系列乡村戏曲赛事,支持各类戏曲表演团队发展,培育戏曲志愿者队伍。发展乡村广电事业。为农民群众提供应急广播服务,统筹地面无线、直播卫星等接收方式,完善乡村广播电视覆盖网。每村每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实施乡村流动文化服务。完善流动文化服务工作机制,在县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配备流动文化车,用于图书借阅、文艺演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服务。奖励扶持乡村群众文艺表演团队。按照奖励扶持办法等规定,对优秀群众文艺表演团队和优秀领头人予以物质、精神等奖励扶持。实施百馆(站)千村文化结对。坚持以强带弱、上下联动、共建共享,各级文化馆(站)、图书馆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扶对象每年一调整,提高帮扶成效。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将乡村非遗打造为乡村文体活动内核,建设一批农村非遗传习基地、展示馆,培养乡村特色非遗品牌等。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出台《六安市旅游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发展乡村旅游观光休闲业态,扶持一批文旅融合和文创企业,开发乡村特色文创产品,塑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冠名、赞助等多种方式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开展主题群众文化活动。紧跟时代强音,唱响主旋律,围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主题,开展“喜迎二十大”“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完善绩效评价举措。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逐步接入“安徽文化云”平台,依托客流和活动两大指标为抓手,开展绩效评价,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六、创新举措

一是突出“政府引导、农民自发”模式开展乡村文化惠民活动。坚持政府引导,将“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鼓励农民群众自发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如唱红歌、唱村歌、办“村晚”等活动,坚持“农民演农民看”,提振农民群众的精气神。

二是突出奖励扶持,提高文化活动开展的积极性。每年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实施以奖代补,市奖励县区第一名(1个)20万元、第二名(2个)15万元、第三名(3个)10万元,奖励经费用于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活动开展。

三是突出以强带弱,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向偏远地区倾斜、向特殊群体倾斜。实施乡村流动文化服务、百馆(站)千村文化结对,配备流动文化车,完善“送戏进万村”、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送图书下乡等流动文化服务工作机制;开展各级文化馆(站)、图书馆结对帮扶活动等。

四是突出本地特色,组织各类活动。依托“乡村文化大舞台”品牌,开展“小小传承人”少儿文艺汇演、广场舞大赛、红歌村歌大赛、皖西庐剧演唱大赛等具有六安本土特色的各类文体活动。同时,采取“农民赛、农民评”形式,促进县区、乡镇文化交流,展示乡村活动成果。

七、保障措施

有领导组织。建立市委、市政府牵头抓总,各县区党委、政府履行主体责任,相关单位分头实施的组织领导机制,成立六安市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领导小组,细化任务,压实责任,形成合力。有保障经费。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本级预算,建立行政村开展文化活动经费保障机制,每个行政村每年文化活动经费原则上不少于5000元。有人才队伍。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育各类乡村文化人才,支持各类文化团队、协会工作。加强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育一批优秀文化志愿服务团队项目。有考核奖补。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和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每年根据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逐级考核,实施以奖代补。

八、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是强化宣传培训。组织对该《实施意见》进行宣传培训,召开部署工作推进会,指导各县区和有关单位抓好贯彻落实。当前,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做好工作部署,推进活动开展。要加强对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活动开展情况的宣传报道,及时总结提炼好的做法和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文化活动开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升级改造,提高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建设标准,满足广大群众开展活动需求。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安徽文化云”全面上线,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三是丰富活动内容。持续推进162家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2022年,开展“送戏进万村”1828场,举办小小传承人、民族器乐、广场舞、原创作品、乡村红歌村歌等比赛活动。鼓励、支持、引导农民自发开展唱红歌、唱村歌、村晚、民间锣鼓等当地特色文化活动,各级文化馆(站)组织文艺人才深入农村进行辅导,不断提升活动质量。四是加大督查指导。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各县区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情况、乡村文化场馆服务效能建设情况开展督查检查。市县区文化馆对乡镇文化馆(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业务指导,宣传典型,总结推广经验。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