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持证亮牌”工程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近期,国家网信办深入开展“清朗·整治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专项行动,推动实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持证亮牌”工程,清理处置一批新闻信息服务领域的违法违规信息和网站、公众账号,着力规范网上新闻信息传播秩序。消息公布后,迅速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事实和新闻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沟通文化、发布信息的重要集散地,然而,伴随而来的网络空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层出不穷,特别是一些打着新闻外衣的公众号运营博主迷信“流量为王”,通过制造网络乱象来吸引眼球,滋生了造谣传谣、假冒仿冒、网络暴力、低俗庸俗等网络生态问题。种种网络乱象严重污染网络环境。程度较轻的,表现为放任不良信息肆意传播,侵害网民的合法权益,引发网友间的相互攻击、恶语相向,使得网络空间戾气弥漫;而严重的,则体现为恶意发布虚假信息,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尤其在我国网民的年龄结构与学历层次分布中,青少年群体以及学历相对较低的群体占比较大。当这部分网民置身于信息海量且质量参差不齐的网络环境时,常常难以凭借理性思维对各类信息加以甄别判断,言论表达容易受到情绪影响和“舆论气候”的控制,长此以往,不仅会对个人价值观塑造、认知能力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在群体层面还可能导致网络舆论生态失衡,虚假信息与极端观点肆意蔓延,进而冲击社会公序良俗与和谐稳定。推进“清朗”专项行动,务必做到利刃出鞘、精准打击,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共建共享网络文明,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
所谓“持证亮牌”工程,即对获得许可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公众账号统一增加红“V”标识,并明示服务主体名称、许可证编号和服务类别。同时,指导督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主体在获得许可的网站、应用程序等服务形式上明示许可信息。此番新规直击公众号监管痛点,从账号准入环节为公众号运营博主贴上了“身份标签”,如同给他们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时套上了“紧箍咒”。同时也打破了以往的信息壁垒,让监管部门能够及时核实检查的合法性与合规性,不仅保障了监管部门的精准发力,更在无形之中督促公众号运营博主严格依规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此举必将有效助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违法违规行为整治,让那些打着新闻外衣招谣诈骗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公知”们无处遁形,为维护网络空间清朗构筑起制度屏障。
净网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清朗靠的也不是一招一式。实施“持证亮牌”工程只是源头管理的重要一环,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必须一抓到底、标本兼治。要深入推进“持证亮牌”工程,持续加大对违法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行为的依法查处力度,综合运用法律、监管、平台等手段,有效提升惩治震慑力。同时要拓展“持证亮牌”工程应用场景,逐步将“持证亮牌”工程向个性化和自由化特色更为突出的新媒体、自媒体延伸,将其作为不断提升网络空间治理效能的重要内容,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建共治的合力,全方位构筑起更加安全、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李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