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市机关后勤服务 社会化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王 琢 方志龙 许志敏 陈 瑛 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发布时间:2016-05-16 15:15

  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指突破自我封闭的配套模式,通过引进竞争机制,依靠社会上的第三产业提供机关内部服务事项,完成优质、高效、低耗的事务服务保障,从而帮助党政机关摆脱过多事务的干扰和机构编制、经费超支的压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的综合效益。
  一、改革现状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市直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方面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贯彻《机关事务管理条例》,2012年7月将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和机关保卫处三个机构进行整合,组建了六安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六安市委六安市人民政府接待办公室)。二是响应《六安市本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暂行办法》,2015年4月,将市行政中心的卫生保洁服务,绿化养护服务,供配电设备设施、给排水、冷暖空调的日常使用和水电空调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会议中心的各类会议服务,通过公开招标采购的方式向社会购买服务,中标单位深圳市福田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已于2015年7月入驻市行政中心,初步实现了市级机关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市级和各县区均已成立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机关后勤管理工作。市行政中心已入驻57家单位,各县区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进程不尽相同。裕安区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成立时间较短,保洁保卫等后勤服务均采取临时聘用、劳务派遣等自主管理方式。金安区、叶集、霍邱县、舒城县采取是自主管理与社会化管理相结合方式,呈半社会化形态。金寨县基本实现了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将县政府大楼物业、机关食堂和县交流干部宿舍楼均推向了社会,解决了人少事多的问题。霍山机关事务管理局成立较早,会议服务、新政务区绿化养护等均通过劳务派遣或钟点服务等模式向社会购买服务。
  通过改革,我市机关后勤服务呈现四方面积极变化:一是变“办后勤”为“管后勤”。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将原本机关自己来办的事情,逐步交由社会专业机构来办,由自办后勤变为向市场购买服务。通过专业物业公司的引入,实现了后勤管理部门角色的真正转变,管办分离,工作职责更加明确,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更有利于履行工作职责。二是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会化的专业力量,提供专业的后勤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入驻的物业公司立足“为领导服务、为机关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服务宗旨,自觉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滞后服务为超前服务,变封闭服务为开放服务,得到各级机关的广泛认可。三是人员变“请进来”为“输出去”。原来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自办后勤,各服务岗位均聘用一些工作人员,引入物业公司后,基本上吸纳了原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聘用的人员,实现了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分离,降低了用工风险,使机关后勤管理部门能够轻装上阵。四是变“花钱型单位”为“节约型机关”。各地通过向社会购买后勤服务,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全市公共机构用水用电,通过能源合同式管理模式,每年节约2.34亿度电,折合人民币约1.6亿元。同时通过实施集中办公、资源整合,对各级机关存量资源(如办公用房)实行调剂使用,进一步整合了资源,降低了政府后勤服务运行成本。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市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改革不够彻底。因我市各级政府存在地域差异,部分县区机关后勤服务机构不够完善,体制不健全,职能设置不合理,后勤事务出现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现象,社会化改革进程不够统一。同时安保、车辆保障等后勤服务因受多种因素制约,还没有实行社会化改革,全方位的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还没有实现。二是思想障碍仍然存在。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直接触及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因而部分地方和单位机关后勤干部职工对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仍存在较大的思想障碍。同时,部分后勤服务部门自身的依赖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不主动不愿意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致使改革思路不明确,措施不到位,缺乏信心,影响了社会化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三是服务能力有所欠缺。我市经济发展水平比中大城市较低,各地物业公司的服务人员素质水平普遍不高,部分人员为原机关事务部门流转的聘用人员,缺乏主人翁责任感,缺乏集体意识,普遍存在得过且过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公司员工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较大。同时存在着管理层级偏低,规范程度不够,监管不力的问题,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物业工作的开展。四是配套政策不够完备。机关后勤涉及机关办公保障、职工生活服务,在实行社会化服务范围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政策规定。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相协调。
  三、对策建议
  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是机关高效运转的重要保证,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能的迫切需要。为进一步深化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我们建议: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指导力度。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涉及多方面利益调整,政策性强,应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共同监督的要求,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市县两级都要成立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政策,确定推进方案,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改革稳步推进。同时,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调动支持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二是完善制度设计,明确目标任务。全市应本着积极稳妥、有序实施的原则,加快构建全市机关后勤服务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逐步实现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全方位改革。不断完善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顶层设计,加快制订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政府采购后勤服务管理办法以及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管理办法等,为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凡是公益性较强的公共服务领域和事务性管理领域都要加快推行社会化服务改革,进一步明晰政府购买后勤服务的项目、内容、标准、质量以及考核。同时,加强对县区改革的指导、培训,促进协调健全发展。通过执行相关机关后勤社会化考核指标和管理制度,利用经济和行政的手段,切实做到高效、优化、精准管理。
  三是注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重视后勤队伍的建设,把培养提高后勤队伍人员素质,作为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和水平的战略措施,纳入后勤建设与发展计划,做到组织上有人抓、计划上有安排、经费上有投入、绩效上有考核标准。与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有计划地自己培养、公开招考人才,定期举办学习班、讲座等,逐步改变后勤队伍年龄老化、人员结构单一的问题,提高现有后勤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机关后勤建设发展增强后劲,打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