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的发展对六安市的启示

作者:鹏起 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发布时间:2016-04-13 15:25

  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的发展速度很快,呈现出让人惊叹的新变化、新面貌。临沂市与我们安徽省六安市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样都是革命老区,地域面积、发展要素、资源禀赋相当,为什么现在的发展远超我们?它对我市发展有什么启示?带着这个问题,2015年底调研组一行赴该市进行了专题考察学习。
  一、临沂市概况及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辖 9县3区和3个开发区,1113万人,面积1.72万平方公里,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临沂市围绕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知名现代商贸物流城、历史文化名城、滨水生态城、红色旅游城、鲁南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实现了从革命老区向“商之都、水之城、文之邦”的大美新临沂的蜕变。主要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快。2010—2014年,该市GDP年均增速超20%, 2015年前三季度经济指标增速均在10%以上。二是经济体量大。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3569.8亿元,同比增长10%,在全国城市GDP排名中列第48位。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51亿元,同比增长16.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26亿元,同比增长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8.4亿元,同比增长12.8%。三是产业结构优。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010年的11:50.3:38.7调整到2014年的9.5:46.2:44.3。三产方面,商贸流通活跃,三产比重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全市128个专业市场,涵盖6万多个品牌,2014年交易额达2687亿元,物流企业2700多家,运输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中心城市,2014年实现物流总额2.23万亿元。四是城建品味高。该市城市格局舒展、功能完善、生态优美、适宜人居,10年间中心城区从60平方公里扩张到210平方公里,人口210万,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1%,形成了“以河为轴、两岸发展、一河六区、组团发展”的“大水城”。五是发展思路活。临沂商贸发展从无到有,区位优势、发展条件并不比周边的青岛、徐州等地好,但临沂人敢想敢干,注重因势利导,培育市场;引商兴工,巩固市场;规范管理,服务市场;转变经营业态,改造提升市场,实现了摆地摊到如今“买全国,卖全国”的巨大跨越。还比如树立品牌营销战略,旅游、现代农业成为临沂的名片。六是发展质量好。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速超20%,2015年前三季度,该市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1.9%,全年财政收入可达300亿元以上。骨干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支撑作用明显,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共2335户,过百亿的8户,50-100亿元的16户,30-50亿元的31户,华盛江泉、金锣集团、沂州水泥等中国民企500强,新程金锣、金正大分别成为国内同行业最大企业。
  二、临沂市的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战略思维,培植骨干企业显成效。突出新型工业化战略,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强化创新驱动、培育骨干企业、推进两化融合,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制定了“双百”企业(即将200户重点培植企业细化分为100户骨干支撑性企业和100户创新创业型企业)培植方案,并对“双百”企业在政策扶持、要素保障、企业培训、金融服务、宣传报道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有效培育壮大了骨干企业,龙头带动效应凸显,形成了45个产业集群。以严格环保为手段,通过淘汰关停类产能集中整治、急需提升类产能倒逼转型、重点支持类企业做大做强三项专项行动,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分类指导企业转型升级。
  二是坚持四个突出,推动商贸流通转型升级。在发展思路上,突出政府主导,始终坚持把“商贸活市、以市兴市”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先后多次出台、落地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文件。在科学定位上,突出规划引领,以规划不断完善早期市场发展中出现的重复交叉建设、规模档次参差不齐、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升级改造周期短等弊端。依据规划,陆续对原市区内90多处专业批发市场进行了搬迁、改造和提升。在发展动力上,突出市场主体多元化,坚持内外贸结合,将培植壮大本地企业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形成国有、集体与个体、私营、股份制及外商投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在推进优质服务上,突出管理创新,专门成立纳入政府直属序列的流通业发展局,推动各相关组织与各种工商物流企业自愿组成现代物流协会,参与发展规划的调研与制定,规范行业行为,引导企业转变物流管理方式,树立现代物流新理念。
  三是坚持特色鲜明,瞄准一流建城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聘请著名城市策划专家、两院院士吴良镛编制了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并加强规划监管,建立了横到边、纵到底的规划监管体系;在开发建设上,通过资产置换、以地生财、转让使用权、拍卖冠名权等方式,变一方投资为多方聚资,变政府包建为全民共建,促进城市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增值,达到“政府不出钱,城市照样建”目的,城市建设资金80%是通过市场运作方式获得。最值得称赞的是,临沂在产业发展、产城融合集聚上,突出产业特色,明确功能定位,为其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坚持质量优先,凸显特色创名品。该市因地制宜确定县乡村主导农业产业和产品,推动基地规模化发展,为发展品牌农业奠定了基础。优化空间布局,培植主导产业,搞好示范园区建设。不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围绕“三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要求,达到“十二有”(有规模、有产业支撑、有龙头、有良种统供、有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有技术规程、有速测仪器、有档案、有准入和准出制度、有标志牌、有认证、有品牌)、“六个100%”(订单生产、种苗统供、统防统治,配方施肥或配方饲料,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标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注重做好农业品牌与文化、节庆活动相结合,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品牌+超市”的直销模式,树立沂蒙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形象。
  五是坚持品牌战略,千方百计谋旅游。积极探索成立临沂市旅游集团、培育大型旅游市场主体。引导国有景区沂蒙风情旅游景区注册成立山东大沂蒙风情谷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引导沂南县整合部分国有资产注资1亿元成立山东智圣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全市共有3家规模以上旅游集团,其中国有控股1家,民营2家。实施品牌标准化战略,开展乡村旅游标准化创建活动,研究制定“沂蒙人家”乡村旅游标准体系,设立评定标准,并进行商标注册和标识设计。在开展乡村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试点,统一挂牌,统一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同时,鼓励多元化发展,积极打造“沂蒙人家”品牌,推出了“红嫂人家”、“兰陵人家”等,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品牌。创新旅游营销宣传,由山东省旅游局牵头,按照市级投入三分之一、省局补贴三分之一、媒体优惠三分之一的方式,每年投入专项资金700多万,用于“好客山东”捆绑式营销,在cctv-1《朝闻天下》等栏目投放了临沂旅游形象广告。以“好客山东、亲情沂蒙”为旅游品牌形象,每年在省内、苏豫皖、京津冀、长三角四大区域的600公里范围客源市场圈、20多个重点城市开展营销推介。
  三、经验启示
  学习借鉴临沂市经验,关键是把握借鉴临沂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六安实际,从中汲取有益于六安加快发展的启示。
  (一)工业发展要加快转型升级。临沂着力增强工业质量,实施了“千企千项千亿”技改工程,鼓励广大企业在现有起点上“二次创业”,普遍开展大规模、高起点的技术改造,引导资金投向先进设备的购置、关键零部件、终端产品上,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我们要加强企业调研建档工作,按照增产、稳产、减产、停产、破产五类对号入座,制定标准、精准施策,淘汰僵尸企业,化解产能过剩。抓好龙头项目的培育,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龙头项目,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带动能力。临沂的经验表明,创新才能让企业可持续发展。建议梳理总结我市企业开展技术研发的不同模式和经验,区分自主研发型、产学研联合型、高新技术产业化型、技术购进型等模式,鼓励企业有针对性开展研发创新。引导和支持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引才引智,面向海内外引进领军人才,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引导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众创、众包活动,利用云端研发力量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需求。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以管理咨询、挂牌上市等为契机,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激发活力。
  (二)商贸流通业要内外结合。一是突出规划落实。认真落实中心城区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专项规划,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区块明显、功能完善、体量科学、设施完备、辐射有力的商品流通网络。二是强化政策支持。扶持小微商贸企业发展壮大,逐步培育升级为限上企业。支持本地骨干商贸流通企业不断向外拓展发展网络,推动城乡流通一体化发展。支持“中华老字号”、“安徽老字号”、“安徽名牌产品”等商标品牌发展,进一步提升企业品牌化水平。三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传统商贸企业电商化,着力培育本土知名网商品牌, 以及本地电商平台发展,加快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四是加强招商引资。加大项目谋划和招商力度,实施商贸流通业“引进来”发展战略,宣传引导国内外知名商贸品牌企业以各种形式来我市投资,为其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和高效率的优质服务,通过经营理念的深入和品牌效应的带动,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商贸业发展水平。
  (三)城市建设要完善支撑。一是以规划为引领。坚持规划引领,按照科学、适度、绿色、人文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建设,强化主体功能区定位,坚持分类调控,优化城镇化及工业化重点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区域、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三大类型空间组合。二是以道路为纽带。按照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引导优势资源集聚在以园区为中心沿线城镇,完善配套交通运输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打造合六叶工业走廊核心增长极。三是以产业为依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规划建设生态产业,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提升项目发展质量,狠抓一批绿色产业、绿色项目,切实发挥产业平台依托功能。四是以文化为底蕴。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深入挖掘皋陶文化资源。突出绿色文化,着力办好中蒙俄万里茶道论坛、跨国绿色发展论坛、六安开茶节、六安羽绒节等活动,打响六安文化品牌。五是以水系为灵魂。理清治水思路,打造现代水利保障体系,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探索启动沿淮淠洼地行蓄洪区受灾补偿机制,保障防洪治涝安全。完成全市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水资源供给安全。六是以绿色为宗旨。全面推进六安茶谷沿线基础设施、旅游文化产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挖掘绿色资源。重点实施绿色示范工业企业和绿色示范工业项目,提高绿色化比重。七是以智慧为手段。努力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打造更方便快捷的生活,促进城市可持续成长。利用绿色生态、红色资源等优势,推广绿色建筑,倡导低碳生活,发展智能交通等基础建设,通过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打造智慧城市。
  (四)农业发展要突出品牌特色。从临沂的实践看,发展品牌农业需要做好产业选择、产品开发、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四篇文章。一是立足当地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做大产业规模,夯实品牌农业的基础。在发展品牌农业的过程中,依据各县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培植主导产业,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打造一批较强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农业品牌。二是突出特色,追求优质。在农产品总体上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般大路产品很难旺销,必须在“特色优质”上做文章、下功夫,生产高品质的特、优、新产品。这也是品牌农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临沂市品牌农业之所以显示出蓬勃发展态势及旺盛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的特和优。因此,我们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选择的要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特色引导消费,以品质谋求发展,在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三是以科技为支撑,保持品质的优良性。临沂经验表明,品牌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也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体现,是产品质量的标志。品牌创新应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科研机构和农技人员参与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科技含量上去了,牌子才能长久发展。四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增强营销能力。临沂的经验表明,实现产品品牌优势向市场竞争优势转变,必须强化对农产品品牌的包装和宣传推介,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应充分利用央视和省级媒体打包宣传六安优质农产品,提升我市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同时,可利用现代物流、信息优势,推动农产品直接进超市、进市场甚至直接与消费者对接。这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减少了中间环节,可极大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五)旅游发展要突出资源整合。一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打造拳头旅游产品。临沂市县域旅游蓬勃发展的原因,在于对优势旅游资源的分类整合,差异化发展,如“江北最美乡村”蒙阴县、“中国奇石之乡”费县等。结合“一谷一带一廊”建设工作,突出地域特色,打造拳头产品,增强县域旅游核心竞争力。二是大胆引进社会资本,组建旅游投资公司。临沂大手笔投资发展旅游,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旅游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有景区改革成果,通过搭建融资平台,扶持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因此,我们可以整合旅游景区等相关国有资产,试点组建国有资产独资控股的市旅游发展公司,并逐步调整所有制资本结构,扩大股份和民营资本比例,形成融资、投资、建设及营运管理有机统一、高效运作的现代旅游业投融资机制。三是加快实施旅游标准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临沂人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以散户经营为主的乡村旅游,只有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才能形成规模化的、有竞争力的品牌。推广金寨县“农家小院”、“茶谷小院”等乡村旅游产品标准化建设成果,谋划制定“大别山人家”乡村旅游建设和服务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以奖代补引导经营户进行标准化建设、服务和管理,推动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四是创新宣传营销模式,着力打造城市名片。旅游宣传营销不仅仅是踩点式的“走出去”和“引进来”,在互联网大媒体时代,需要通过大平台带动大发展,通过互动式媒体传播聚集高人气。围绕六安茶谷、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为核心的专题推介,通过参加省级“美好安徽,迎客天下”集群宣传和广告捆绑式投放,将其打造为六安旅游的新名片。发挥国家媒体、自媒体和网络媒体作用,建立全市旅游大数据平台和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咨询平台,构筑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旅游形象宣传网络。

调研组成员:组长:王有正  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成员:田  刚  市政府办公室秘书三室主任
        项  怡  市经信委信息产业科科长
                    杨  永  市商务局市场建设科科长
                    汪  昊  市旅游委副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