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市水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环保局发布时间:2017-04-27 08:55 字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六安市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宗旨,以实施大别山区(淠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为契机,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以饮用水源地保护为重点,以生态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共融”、增产增绿增收“三增协调”,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以来,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均在80%以上,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六大水库水质优良率、河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均为100%;着力加强城市水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六安、幸福六安。主要做法是:
  一、抓统领引领提升环境保护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领导推进体系,成立高规格的生态市建设领导组和市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县区也相应成立领导组织机构,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委中心组学习会、市政府常务会、市长工作例会多次专题学习新《环保法》等法律法规,及时了解掌握相关政策;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环保工作汇报,研究部署任务,及时解决问题。完善责任保障体系,出台《六安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以及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构建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责任链条;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追究机制,加大追责力度,严格实行“一票否决”。
  二是致力绿色发展。201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我们围绕“锁定绿色振兴一大目标,用好红色、绿色两大资源,构筑绿色生态、绿色产业、绿色人居三大体系”,成立了高规格的绿色发展指导委员会,编制了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下发了全市加快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意见,谋划并启动实施了打造“一心一廊”(中心城市、合六叶工业走廊)、“一谷一带”(六安茶谷、淠河生态经济带)四大平台及一批重大项目,连续三年举办了“绿色发展生态六安”论坛,会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了“绿色发展跨洲视频连线国际研讨会”活动等,全市绿色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被列为环保部绿色GDP2.0试点市,初步测算全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达4500亿元、约占全省1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37.4%;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霍山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战新园区纳入省级战新基地,金寨先进光伏制造纳入省级重大试验工程,全市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到20个、居全省第1位。
  三是坚持保护优先。从2012年起,组织实施“森林增长工程”85万余亩,不断提高城乡绿化水平,构建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目前森林覆盖率达44.7%,南部山区达70%以上。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省级6处,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坚持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大沿淮、沿湖、沿库湿地恢复治理力度,推进江淮分水岭生态脆弱区治理;深入抓好农村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11座、年处理能力8623万吨。同时,严把环保门槛,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对选址不当、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防治设施不可行、总量指标未落实的项目一律不予受理;近3年因强化环保要求拒绝投资项目160多个,总投资额达600亿元。
  四是强化生态创建。坚持把生态创建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编制实施了生态市创建规划,扎实推进生态创建工作。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低碳试点城市、全省水生态文明城市等,霍山县成功创建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和安徽省首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金寨获批全国首个国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县,霍山荣获全国养生宜居县,霍邱入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舒城通过国家生态县验收;同时,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9个、省级51个,省级生态村96个。
  五是提升全社会环保意识。全面推进环保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农村”,依托“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宣传周、“12•4”法治宣传日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在《皖西日报》、《六安新周报》等主流媒体开辟环保专题专栏,大力宣传新《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组建环保志愿者协会,深入开展环保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环保文艺宣传、环保摄影大赛、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二、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印发《六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按年度分解目标任务,签订目标责任书。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开展库区饮用水源地和周边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大别山水生态环境补偿项目,近3年考核指标达到要求。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六安城区大雁河、苏大堰两条黑臭水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通过验收,九墩塘公园水系黑臭水体整治加快推进。编制实施港口、码头水污染防治方案,开展港口、码头水污染应急演练。深入推进跨界水体联防联控,与合肥市签订《合肥—六安关于跨界水体水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协议》,明确“联席会议、联合监测、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共同推进丰乐河水污染防治。与河南省信阳市、湖北省黄冈市共同开展史河流域水质监测,加强跨省水体联防联控。
  三、抓监管执法强化环境保护工作
  一是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行新《环保法》等法律法规,开展环保大检查、重点行业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2015年以来,共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案件151起,处罚金额992万元;其中责令限产停产10起,查封扣押22起,移送行政拘留17起,按日计罚1起,移送环境污染犯罪1起。建立完善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开展化工、危险废物等生产经营行业环境安全隐患整治。开展环境事故应急演练,提升应急能力。近年来我市未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
  二是强化环境监管。编制《六安市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施方案》,把全市划分为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网格,着力构建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加强信息公开,以公开促监管,通过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和环保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多渠道及时公开空气和水环境质量信息;定期公开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信息、重点监控企业监管信息和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信息;设立企业环境信用红黑榜。加强环境信访投诉处理,畅通“12345”市长热线、“12369”环保热线、“12319”数字城管热线等投诉渠道,积极回应并妥善解决群众关切的环境问题。2015年以来,全市共受理各类环境信访案件2345件,办结率100%,回复率100%。
  三是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加强环保机构队伍建设,全市环保系统增加行政编制27名,增加事业编制108名;调整市环保局内设机构,优化整合下属事业单位,局机关科室由4个增加到8个,行政编制由10个增加到18个,增加事业编制20个;另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增加20名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力量进一步加强。加大政府投入,2014至2016年,全市环保累计支出29.34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2.86%,年均增长18.1%;市财政3年累计投入环保专项资金11.94亿元,改善了监管装备,升级改造了环境信息中心,建成了机动车污染监管平台,市环境监测站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化验收。同时,强化市场运作,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建成了一批垃圾发电厂、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
  四、下一步打算
  为抓好“大美六安”建设,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六安样板,着力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下一步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着力:
  一是以锲而不舍的定力,加快老区绿色振兴。坚持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坚定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坚守生态底线,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争当全省绿色发展排头兵。
  二是以创先争优的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坚持以生态创建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对创建工作的督查调度,推进霍山、舒城国家级生态县升级提档,支持金寨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推进金安、裕安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区)。
  三是以攻坚克难的勇气,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坚决向污染宣战,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行动,污染防治工作再细化、措施再强化、责任再压实,不断提高治理效率和效果,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