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谱新篇 砥砺奋进新征程】一路向东 “链”上合肥
开栏的话 2020年8月18日至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安徽并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新时代安徽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激励着我们不断开拓进取、奋楫争先。
两年来,六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在绿色振兴赶超发展中迈出了坚实步伐。即日起,本报推出“牢记嘱托谱新篇 砥砺奋进新征程”栏目,全面展示六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创新举措、实际行动、重大成果。
在安徽,六安是一个独特的城市。
六安是人文之地,人杰地灵;是生态之地,环境优美;是活力之地,潜力无限。
六安作为合肥的“后花园”,与合肥地缘相近,山水相依。党的十八大以来,合六联系日益密切,六安这个后起之秀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找准定位,东向对接,积极推动实施“合六经济走廊”“合六同城化”,融入“合肥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全面承接长三角地区特别是合肥产业辐射,走出了一条具有六安特色的绿色振兴赶超发展之路。
风 起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当省会城市合肥因快速发展而逐步显现外溢效益,作为离合肥最近的城市——六安便成为了首选之地。
“推进合肥都市圈提质升级”“加快推进合六同城化发展”,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适时作出合六同城化这一重大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亲临合肥,并于2016年4月24日考察金寨。省委书记郑栅洁、省长王清宪作出批示“六安市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合肥都市圈、加快推进合六同城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为合肥、六安两地的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东向发展,刻不容缓。
2021年12月20日,市委书记叶露中,市委副书记、市长潘东旭率市党政代表团赴合肥学习考察,并举行六安——合肥两市经济社会发展合作交流座谈会。
“加快推动合六同城化发展,已经定了的事要抓紧办,正在谋划的事要抓紧谋”“我们将以此次考察为契机,学习借鉴‘合肥速度’、产业园区机制创新、‘双招双引’理念创新等先进经验和做法”……一场座谈会,不仅将两地干群的心声联系到了一起,更开启了合六同城化发展新局面。
此次座谈会,两市党政代表团还会商形成了18项重点事项。2022年2月10日、2月11日、7月5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三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与合肥市对接合作加快“四个链接”持续搭建合六同城化18根梁柱的通知》,将18项重点事项逐项细化分解到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实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盘点,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推进机制。
“合六同城化是一项全面、系统工程。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用项目化、清单式思路来打通两地合作的‘经脉’。”市发改委主要负责人介绍,我市重点聚焦合六同城化18根梁柱,深化与合肥市携手互动,目前各项合作事项已初见成效。
链成
一路向东,交通先行。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在G312合六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现场,炙热的高温下,工人们头戴安全帽、身着反光背心,忙着绑扎钢筋、安装模板、浇筑混凝土。为了确保工程进度,施工方每天投入1500余人、200余台(套)大型机械。目前,该项目已全面进入桥梁上部结构施工阶段。
“围绕年底主线通车目标,我们制定了‘3、6、9’节点计划,当前正是节点的关键期,面临着高空作业、高温季节、高工作节奏的难题。”工程现场办主任王宗红介绍,抢抓工程进度的同时,工程质量同样至关重要,项目采用施工单位自测、监理验收、第三方检测机构抽检和业主巡检的模式,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S329合六南通道项目全长142公里,其中六安市境内108公里,合肥市境内34公里。六安段项目起点位于金安区椿树镇与合肥交界处,终点位于叶集区与河南省固始县交界处,途经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金寨县,沿线13个乡镇受益,该项目已于今年1月底全线建成通车。
“S329合六南通道项目是我市东接省会合肥,西连河南信阳的重要通道。项目的建成对加快六安融入合肥都市圈,优化六安国省干线公路路网布局,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绿色振兴,带动沿线乡镇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交通局局长朱宏表示。
除G312合六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和S329合六南通道外,18根梁柱中涉及交通的另外2个交通设施协同重点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针对每个项目,我们都成立了推进专班,明确推进责任主体和推进节点计划,落实专人负责跟踪推进和施工环境协调保障。”朱宏表示,该局对市本级重点项目每周进行调度,对县区负责的项目每两周调度,确保所有项目如期完工。
据介绍,我市规划至2025年,合六同城化交通路网方面基本形成三高速公路(沪陕、京台杭埠段、铜商)、三国省干线公路(G312、S329、S103杭埠段)格局。
一路向东,产业为基。
位于金安区三十铺镇长淮路以南、新安大道以东,计划总投资50亿元的科大国创项目,总用地面积约600亩。项目达产后将满足年产20万辆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应用需求。自2021年11月初金安区通过专家教授委托招商合作模式获得科大国创有效投资智能网联与智慧能源系统研发生产项目的意向至今,经过10次线上线下对接、论证、会商。2022年2月13日,金安区政府与科大国创正式签约。
2022年6月10日,六安市人民政府与蔚来汽车举行框架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双方将在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电动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区共建、行业交流、人才互动等方面展开合作。此次签约的智能电动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区,将成为六安市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其定位为高端铝压铸低碳循环产业园区。
……
今年以来,我市还成功招引了总投资23亿元的国科激光显示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的长新通信设备制造及光缆生产、总投资20.18亿元的年产30万吨生物基新材料等一批补链强链项目,获取有价值项目线索181个。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针对全市产业布局和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突出产业链强链补链,开展‘双招双引’工作,为各地资源要素‘画像’、产业布局‘画图’,确保项目招引按图索骥、精准落子,把我市打造成合肥都市圈的重要增长极和长三角一体化重要的协同创新产业基地。”谈到下一步的产业发展方向,市投创中心主任闫浩滨充满了信心。
共舞
一路向东,深度链动。从产业到科创再到园区、市场,六安“链接”合肥从未间断。
我市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共建的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已成功引入两批共22个创新创业团队,合肥工业大学技师学院落户舒城。推深做实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区,园区新增注册企业79家、总数达到316家;霍山县与合肥经开区、叶集开发区与蜀山经开区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叶集区与合肥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建设智能家电家居产业园;加强供肥蔬菜基地建设,带动周边全年供肥蔬菜达45万吨;深化“庐桐肥舒”四县旅游联盟合作,携手举办“美好安徽·休闲皖中”等推介活动,共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合六经济走廊是合肥都市圈核心廊道之一。
近年来,走廊内的产业合作更是提质增效明显。单看工业方面,江汽集团在六安投资建设的变速箱基地等项目竣工投产;六安市星瑞齿轮、江淮永达等企业,成为江汽、合力等大型企业的重要零部件配套商;舒城杭埠电子产业园已成为合肥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配套基地。
区域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六安链上合肥,不再是一个口号,正在走向全方位。
一组数字见证发展,两年来,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05个、总投资2794亿元,其中来自长三角及合肥地区365个、总投资1537.8亿元,分别占全市总数的45.3%和55%。
融入长三角,首先是人的融入;对接合肥,首要是人的对接。2020年8月,在合肥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建立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交流机制”,“六安链接合肥—干部拜师学艺”行动正是以干部交流促区域协调发展的率先破题。
“选派干部‘拜师学艺’,有助于六安和合肥进行多方面接触和交流,是我市积极主动融入合肥都市圈的实际行动,是保障我市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培养六安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的现实需要。”在我市召开的首批六安干部赴合肥市“拜师学艺”动员会议上,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人指出了“拜师学艺”的重要意义。
建立干部交流挂职长效机制,制定出台《“六安链接合肥—干部拜师学艺”行动方案》,从招商系统、融投资平台、主要经济部门等领域遴选干部到合肥对口单位“拜师学艺”,目前首批38名干部已完成挂职,市投创中心副主任李凌就是其中一员。她告诉记者,经过三个多月的挂职锻炼,收获颇多,感触颇深。
“作为一名招商系统的干部,我重点学习了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知识政策,比照分析我市“5+1”产业链条,思考产业‘链上’合肥、配套合肥的关键节点。”李凌认为,对标合肥看六安,唯有把岗位当阵地守、把工作当事业干,以理念、思路、制度、方式的创新变革,才能创造出六安“双招双引”的加速度,为老区绿色振兴发展蓄势能、添动能。
目前,第二批43名干部已到岗到位。学成归来时,涌泉报桑梓。相信这43名干部也将立足本职工作岗位作出新贡献。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实干者。一路向东,六安从未止步。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一路向东,六安再出发!(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雪彦)
记者感言
从“口号”到行动,从规划到实施,从浅尝辄止到深度链接,六安链接合肥从未止步。一个个交通项目的建设,一个个“绿色通道”相继打通,一个个产业项目纷纷落地,一名名干部学成归来,六安通过链接合肥,找到了新的发展“引擎”和“密码”。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多重机遇叠加。合六同城化,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新时代的六安,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在建成“一极三区一高地”进程中,融入六安元素、贡献六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