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 举措 成效 事迹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城管局发布时间:2017-04-20 09:58

 

  【评选标准】
  考核标准
  编辑
  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共五条,是国家节水型城市所应具有的必备条件。如有任何一条不符合要求,不具备国家节水型城市申报资格。
  (一)法规制度健全 具有本级人大或政府颁发的有关城市节水管理方面的法规、规范性文件;具有健全的城市节水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
  (二)城市节水机构规范 根据市编委文件专门设立城市节水管理机构,职责明确、人员配置齐备;依法对供水用水单位进行全面的节水监督检查、指导管理;组织城市节水技术与产品推广。
  (三)建立城市节水统计制度 实行规范的城市节水统计制度,按照国家节水统计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节水统计指标体系,定期上报本市节水统计报表。
  (四)建立节水专项财政投入制度 有稳定的年度政府节水专项财政投入,确保节水基础管理、节水技术推广、节水设施改造与建设、节水宣传教育等活动的开展。
  (五)全面开展创建活动 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和实施创建工作计划;全面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及节水型居民小区等创建活动;获得省级节水型城市称号满一年以上;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日(周)及日常城市节水宣传活动。
  基础管理指标
  (六)城市节水规划有经本级政府或上级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城市节水中长期规划,节水规划需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编制。
  (七)城市节水资金投入 城市节水资金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1‰。
  (八)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在建立科学合理用水定额的基础上,对公共供水的非居民用水单位实行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公共供水的非居民用水计划用水率不低于90%。建立用水单位重点监控名录,强化用水监控管理。
  (九)自备水管理自备水全面实行计划管理,自备水计划用水率不低于90%;机井建设审批管理规范,有逐步关停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自备水井的计划并实施,自备水供水量占城市供水总量的比重逐年降低。在地下水超采区,禁止各类建设项目和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
  (十)节水“三同时”管理使用公共供水和自备水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均必须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和使用节水器具,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十一)价格管理 取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应征收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征收率不低于95%,污水处理费(含自备水)收缴率不低于95%,收费标准不低于国家或地方标准。有限制特种行业用水、鼓励使用再生水的价格指导意见或标准。建立供水企业水价调整成本公开和定价成本监审公开制度。居民用水实行阶梯水价。
  技术考核指标
  综合节水指标
  (十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GDP)用水量(单位:立方米/万元)低于全国平均值的50%或年降低率≥5%。
  统计范围为市区,不包括第一产业。
  (十三)城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20%或年增长率≥5%。
  (十四)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及防涝重视雨水收集利用,有逐步推广雨水利用工程与项目的政策、计划并实施。新建城区建设推行低冲击开发模式,除干旱地区外,建成区雨污分流排水体制管道覆盖率占60%以上。完成对建成区范围内易涝易淹片区排水及雨水利用设施改造。
  (十五)城市污水处理率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高出全国同级城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地级市高出全国同级城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县级市高出全国同级城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十六)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 低于CJJ92《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规定的修正值指标。
  考核范围为城市公共供水。
  (十七)水环境质量达标率(%)100%。
  生活节水指标
  (十八)节水型居民小区覆盖率≥5%。
  (十九)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单位:升/(人·日)) 不高于GB/T50331《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的指标。
  (二十)节水器具普及率100%。
  (二十一)特种行业(洗浴、洗车等)用水计量收费率100%。
  工业节水指标
  (二十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立方米/万元) 低于全国平均值的50%或年降低率≥5%。
  统计范围为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二十三)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0%(不含电厂)。
  (二十四)工业取水定额达到国家颁布的GB/T18916定额系列标准或地方标准。
  (二十五)节水型企业(单位)覆盖率≥20%。
  (二十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100%。
  【举措、成效、事迹】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建立节水创建工作机制
  我市按照《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举措,全市用水效益和效率大幅度提高,走出了一条节水型城市建设的新路子。
  (一)强化领导,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五城同创”指挥部,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市委常委及市四个班子领导任副指挥长。指挥部设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工作领导组,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为组长,金安区政府、裕安区政府、开发区管委及22个市直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节水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督促检查和综合协调。
  (二)健全机构,明确职责。为体现六安创建节水型城市的决心,2014年经市政府同意批准成立了“六安市城市节水管理办公室”,2016年批准设立正科级全额拨款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六安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中心”,具体负责承担城市节水管理方面工作。市辖金安区、裕安区、开发区分别成立了节水创建办公室,市直各部门也确定主要负责人牵头、分管负责人具体抓节水工作,做到了有组织机构,有工作方案,有专人落实,创建工作有层次、有梯队地向纵深推进。
  (三)周密部署,联动配合。市政府连续三年将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市节水创建领导组每季度一调度,领导组成员单位的联络员每月一调度,先后召开市级调度会56次。市节水创建办每天一晨会,每周一调度。高位协调、高频调度,坚持统一步调,做到了全市一盘棋、上下一股劲,激发了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创建节水型城市的决心。
  (四)严格督查,推动落实。对照《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市政府多次专题会议研究节水创建工作,分别于2014年、2015年出台了《六安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实施方案》、《关于六安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工作的意见》,从基本体系指标、基础管理指标、技术考核指标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创建目标,将考核标准的26大项、57小项层层分解到市辖三区政府(管委)和市直各部门。同时,我市将各阶段节水创建工作任务纳入政府目标绩效考核之中,强化监督考核。市节水创建办向成员单位及节水单元(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下发创建任务交办函695件次,分解工作任务2587项。市效能办定期开展节水创建效能专项督查,共下发节水工作专项督办通报62期。出台了《六安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成员单位考核办法》,形成市、区、街道三级考核制度,层层传导,压实责任,形成了全员发动、市区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五)加大投入,保障到位。出台了《六安市城市节约用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节水专项财政投入机制。2014年、2015年城市节水专项资金分别投入348.52万元、1876.34万元,分别占市本级财政支出的0.53‰、2.36‰,有效地保障了节水创建、节水宣传、节水奖励、节水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节水措施改造、用水器具更换、水平衡测试等城市节水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兑现奖励,提升动力。出台了《六安市城市节约用水奖励办法》,2014年度评选节水先进集体6个,先进个人12人;2015年荣获“安徽省级节水型城市”,市政府对市直单位进行了专项奖励,对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工作领导组成员单位及第一批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进行了奖励。通过奖励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节水创建工作的积极性。
  二、狠抓基础,扎实推进,实现节水创建有序开展
  我市节水型城市创建始终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推进、高质量管理”的工作要求,着力抓好城市节水创建基础性工作。
  (一)强化节水单元,带动社会节水。我市以节水单元创建为着力点,重点打造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节水单元,通过抓重点、树典型,带动节水创建在城市全面铺开。自创建以来,我市通过自主申报、街道推荐、区级汇总、市级筛选、现场考核等方式,确定了2批次、86家节水单元,实行市、区、街道三级创建负责机制。通过现场指导,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健全用水计量体系,改造用水设施,开展水平衡测试,手把手指导,狠抓督查整改,86家节水单元通过了安徽省住建厅、省发改委组织的考核验收,获得了“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命名。
  (二)狠抓计划管理,实现精细用水。我市节水管理工作以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为抓手,始终把计划用水放在创建核心位置抓紧抓牢。一是抓实计划管理。对年取水量6000 m3以上非居民公共供水用水户纳入计划用水管理,实行年计划、季考核、月评价、日分析的管理方式。2015年纳入计划用水管理317户,公共供水计划用水率为92.79%。为进一步扩建非居民公共供水用水户覆盖范围,计划将年取水量3600 m3以上非居民公共供水用水户纳入计划用水管理,提高计划用水率。对所有自备水取水户按照计划用水指标不高于取水许可量为原则,实行年度下达计划、季度进行考核的目标管理。对居民用水户实行三级阶梯水价。对基建项目开工前下达临时用水计划指标,供水公司实施供水前必须经节水管理部门审批,工程竣工后考核。二是抓好超计划收费。出台了《六安市城市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实施细则》,对超计划用水单位实行加价收费,探索实行了超计划用水“小额定借”银行托收缴费模式,由节水管理部门作为执收单位,与计划用水户、开户银行签订三方托收协议,将超计划加价收费采取银行直接托收缴纳至非税专户,简化缴费程序,大大提高征收率。2015年超计划加价收费51户次。三是抓住重点单位。2014年下发了《关于建立用水单位重点监控名录的通知》,将年取水量5万m3以上的主要用水户和年用水量1万m3以上特种行业用水户共47家企业(单位)纳入用水单位重点监控名录,通过采取定期报送用水数据、开展水平衡测试、统一安装远传电磁水表等多种措施,实现监管全覆盖,加强了对重点用水单位管理。2015年颁布实施了《六安市城市行业用水定额》,市区主要用水行业均有用水定额标准,为计划用水指标的下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落实三同时,立足源头管水。先后出台了《六安市城市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办法》、《六安市城市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审批验收标准》、《六安市建设项目(居民小区和单位类)节水措施实施细则》、《节水措施方案纲要》、《节水评估报告书编制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规定节水“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实施程序,明确发改、住建、规划、城管、水利等部门工作职责,并将节水工程指标纳入《六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格局。要求申报单位在节水措施报告、节水评估报告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打造“海绵型”企业、单位和小区。近两年来,市区新、改、扩建项目节水措施审批32项,节水设施竣工验收14项。
  三、明确保障,完善配套,推进节水创建取得实效
  我市在创建过程中,以法制为保障,以规划为引领,充分运用多种管理手段,提升节水工作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坚持规划引领,出台政策法规。相继编制了城市节约用水、供水、排水(雨水)防涝、污水与中水再生利用等一系列城市水专项规划,为指导六安节水工程建设确定了蓝图,明确了方法和步骤,为城市节水管理工作科学开展树立了目标。同时,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六安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六安市城市计划用水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城市再生水试行销售价格的批复》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强化了城市节水管理的制度保障,提高了节水管理的权威和效力,强化了节水创建管理工作的执行力。
  (二)开展水价改革,发挥杠杆作用。充分利用和发挥经济杠杆在城市节水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一是实行居民生活用水三级阶梯水价制度,第一阶梯水量基数为每户每月用水量20m3以下,第二阶梯水量基数为20-30m3,第三阶梯水量基数为30m3以上,我市居民第一阶梯水量覆盖率达到93.85%。二是先后两次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2014年、2015年征收率分别为99.19%、99.28%。三是提高污水处理费,2016年六安非居民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提高至1.4元/m3,居民生活用水污水处理费提高至0.95元/m3。四是对洗浴、洗车、纯净水等特种用水行业调整价格收费标准,由4.44元/m3提高至5.64元/m3。2015年出台了《关于城市再生水试行销售价格的批复》,规定城市再生水试行销售价格最高不超过0.5元/m3,对市政园林、环卫等用水单位鼓励使用再生水,直接使用的再生水免征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
  (三)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管网漏损。一是先后投入2055万元对市区解放中路等29条主次干道、26520米供水管网进行改造。二是在市区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对老旧供水管网更换改造9000米。三是完善供水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升级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强化供水管网自动化管理水平。四是推进供水分区计量管理,实现城区供水管网网格化管理。五是拆迁地块用水实行动态管理。六是实现计划用水户和洗浴、洗车等特种用水行业计量水表远程监控管理。七是对市区市政消防栓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八是强化供水管网维护管理,构建供水管网快速抢维修工作体系。九是建立自来水报漏有奖制度,激发广大市民参与管网报漏积极性。通过上述措施,2015年六安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13.88%。
  (四)强化自备水管理,落实关停计划。加大对自备水取水户的管理力度,建立用水档案、安装计量设施、办理取水许可、实施超计划加价收费制度、严格计量收费,制订自备水关停计划,将市区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8家企业自备水取水口进行关停。2014年市区自备水供水量占城市供水总量的比例为5.93%,2015年下降到4.33%。
  四、落实举措,统筹并举,提升节水创建整体水平
  我市以节水创建工作为契机,抓一批节水骨干工程项目建设典型,以创促建整合资源办实事,实现城市节水新突破。
  (一)开展水体整治,全面提升水系生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采取河道清淤、生态护坡、沿岸建设绿化景观带、建设污水厂、改造城区部分河段、建设“节水型公园”等多种措施,先后投入资金40多亿元,对淠河、淠河总干渠、凤凰河等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水环境质量达标率100%。城区建设污水厂3座,日处理能力14万m3/日,出水水质均达国家一级A标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8.29%。2012年我市荣获“中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奖”。
  (二)推进管网改造,加快实现雨污分流。自2008年以来,我市每年均对一批老旧小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共完成7期工程、改造老旧小区82个、铺设管网45.91公里,累计投资3154.65万元。同时,依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对新建项目雨污管网分流建设情况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予排水许可。目前,我市雨污分流排水体制管道覆盖率达到81.67%。
  (三)启动节水改造,发布推荐器具名录。我市对建成区范围内先后开展2次用水器具大普查,先后投入92.98万元对存在使用非节水型用水器具和淘汰用水器具进行改造,更换节水型器具9500套。同时,组织工商质监部门对市区范围内所有189家器具销售场所进行专项检查,严禁销售淘汰用水器具。先后3批次向社会发布《六安市节水器具推荐名录》,通过多项举措,我市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
  (四)建设海绵城市,践行生态治水理念。坚持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引入低冲击开发模式,建设一批“海绵型”雨水收集利用项目。中央森林公园以建设“节水型公园”为设计理念,根据其丘陵地形,建设低影响开发模式和集雨型下凹式绿地,建造下凹式绿地2.7万m2、湿地2万m2。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利用200亩湖面营造“海绵型校园”,所有降水均通过地下水管网入湖,形成13万m2的湖面、200万m3水体,年节水量6万m3,有效地涵养了校园土壤和水源。六安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绿色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大厦、市中级人民法院、河西景观带等停车场和市区主要干道人行道均采用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项目达78个。
  五、大力宣传,引导舆论,营造节水创建工作氛围
  我市自开展创建以来,不断加强节水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宣传方式。一是构建立体宣传。创立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新媒体、简报等“六位一体”的节水创建宣传格局,《中国建设报》、《安徽日报》等省级以上主流媒体纷纷专注六安节水创建动态,市广播电视台、《皖西日报》等市级主流媒体开辟专栏,广泛报道节水创建动态,建立“六安节水网”,开通“六安城市节水”官方微信、微博,发布节水微博1037条、节水微信4650条,宣传节水知识信息782条,编印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简报136期。二是开展集中宣传。广泛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广场”、“进学校”宣传活动,利用周末、元旦、春节等节假日,深入社区、公园、广场、车站、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发放节水宣传手册58000份、宣传海报15700份,出动宣传车辆5300车次,开展节水讲座、节水“随手拍”、节水“金点子”等活动37次,各项活动累计参与385.2万人次。注重节水意识从孩子抓起,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致学生家长一封信”活动,收到学生家长签名回执8万份,覆盖市民近30万人。三是强化公益宣传。组织制作具有浓厚六安地方特色和文化元素的节水公益广告宣传片,在市电视台3个频道黄金时段、市区13块户外电子显示屏、网站滚动播放,在市内主干道户外广告位设置节水画面637块。四是开展活动宣传。利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中国水日、中国水周等开展系列宣传活动,组织“节水乐跑”、“争当节水卫士长跑”等一系列活动,累计参加62800人次。发放节水调查问卷、节水倡议书、节水知识、节水宣传手册、节水标牌、节水环保购物袋等32.5万份,举办“青少年节水绘画比赛”活动,提升市民对节水创建工作的知晓度和参与度,从而使节水理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六、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打造节水创建特色亮点
  我市自开展创建以来,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创新城市节水管理新方法,形成了富有六安特色的亮点和品牌。
  (一)节水信息化建设全省领先。以科技节水和智能管理为起点,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手段,建设城市节水信息化软件系统,目前该系统一期工程已完工,二期工程开始上线试运行,集计划用水、三同时、节水单元创建、水平衡测试等功能于一体,实现节水管理全流程的自动化和电子化。开发了节水“微管家”系统,用户不出户即可利用手机微信掌握计划用水信息。将远传信息采集、动态数据分析、实时监控告警、合理计划调度等系统集成一体,建成了全省首个节水信息化软件管理平台。
  (二)远传水表监控计划用水户全覆盖。市财政投入近500万元,建设节水智能远传电磁水表监控系统,完成了全部公共供水计划用水户远传监控的全覆盖。远传数据与节水信息系统联网,打造了全省首个智慧节水管理平台,精准、实时、有效的计量对管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节水单元覆盖率大大超过标准。我市有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70家,覆盖率36.67%,高出国家标准16.67%;省级节水型小区16家,覆盖率20.05%,高出国家标准15.05%,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探索出了节水单元的创建指标和验收流程的管理体系,开创了标准化达标创建的先河。
  (四)水资源得天独厚。六安襟江带淮,依山傍水,积蓄了70亿立方米II类以上优质水源。我市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科学发展的永续动力,把城市节水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理念,实现了城市节水管理与水资源保护的有机融合。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工作,我市城市节水创建工作卓有成效,基本符合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要求,基础管理指标、技术考核指标均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目前我市已经通过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现场考核和公示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