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革命旧址

由九公寨西行约10公里,便到了独山镇。独山镇四面环山,西淠河由西南向东北缓流而下,自古水陆畅通,由于它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质资源,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唐朝起义的黄巢,曾率部驻扎于此,屯兵养马,习武练兵,至今仍留有黄巢尖、演将冲、点将台等地名和许多优美的传说。国民党统治时期,李宗仁的桂系部队七军军部也驻防独山,意在控制整个大别山。土地革命战争爆发,共产党人更是看好了这块“风水宝地”。1929年爆发的著名的“六霍起义”,就在此打响了第一枪,使这个当时只有二、三千人口的小镇名声大扬,威震四海。据不完全统计,独山境内参加红军的有600多人,已追认烈士的53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健在的老红军35人,目前尚在的老红军14人。这批老红军中,被授予中将军衔的1名、少将军衔的5名;授予大校军衔的5名、上校军衔的3名、中校军衔的2名。大革命时期,独山共有5000多名英雄儿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独山”这个名字和它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同时载入了光荣的革命史册。如今,镇上建立的“独山革命陵园”、“六霍起义纪念塔”和九处红军革命旧址,象一座座凝重的丰碑,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一)“独山革命陵园”和“六霍起义纪念塔” 独山是块红色的热土。为了缅怀革命先烈,1999年镇党委、政府决定在紧靠集镇南侧的南头山上,兴建一处“独山革命陵园”,规划面积100亩。整个陵园工程分两期完成。 第一期工程,主要是兴建由邓小平题塔名的“六霍起义纪念塔”。目前该塔已经竣工,耸立在独山的高山大岭之下,蓝天白云之间。塔主体高19.29米,象征暴动的年代;塔底座高1.71米,使塔整体高21米,象征勤劳勇敢的独山人民阔步迈向21世纪。这座塔又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是主体部分,为两把使敌人闻风丧胆的利剑直冲云霄;第二部分是冲锋呐喊的农民圆雕头像,镶嵌在塔体中部,象征独山暴动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暴动;第三部分是两面气势恢宏的变形旗帜浮雕墙。这座纪念塔的塔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贴汉白玉,圆雕农民头像为青铜,浮雕墙材质为玻璃纲仿花岗岩。丰富的艺术内容,给游者和凭吊者以深刻、强烈的启迪。 第二期工程正在施工。其工程包括:安放“独山暴动”主要领导者的塑像;安放被授予将军衔的16位独山籍(含西河口乡、石婆店镇、狮子岗乡)将军的大理石头像;铺设道路;兴建纪念馆、停车场;植树造林、绿化美化;以把该园建成与独山红军革命旧址群融为一体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二)独山红军革命旧址群 独山镇老街完好地保存着全国少有、安徽唯一的“独山红军革命旧址群”。这些革命旧址分布合理,建制齐全,集党、政、军、财、文于一镇。它们不仅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更是全国罕见的宝贵的革命遗产。 中共六安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于1931年5月在麻埠成立,后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迁独山。县委书记鲍益三,县苏维埃主席王义忠。下设土地、经济、文化、粮食、赤卫军、交通等委员会。全县10个行政区,人口60万。今天完好保存的革命旧址有: 独山暴动指挥部旧址:原六安县立第四高等小学(简称“四高”),曾是1929年11月8日爆发的独山农民起义的策划地指挥所。该旧址占地1625平方米,1981年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六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原址为王康成私人市房,占地面积684平方米。当时县苏维埃政府由执委21人组成,王义忠任主席。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机关。此旧址于1981年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六安县委员会、少共六安县委员会旧址:县委成立于1931年5月,是组织和领导农民进行武装革命斗争的核心机构。县委书记为鲍益三,县委委员为王义忠、龚家珍、翁翠华、郭仲西、张锐等12人。此旧址1981年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安县赤卫军指挥部旧址:旧址原系马氏宗祠。成立于1931年5月。赤卫军担负着苏区的镇反、戒严任务,保障苏区社会秩序的安定。毛正初任司令,统一全县地方武装编制和领导。此旧址1981年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安县苏维埃俱乐部旧址:亦称“列宁俱乐部”,设在独山火神庙。火神庙戏楼重建于清道光年间,独山暴动后一直是革命集会、开展宣传活动的场所。1931年5月正式建立俱乐部,主任为李杏村。此旧址1981年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列宁小学旧址:位于独山镇六响路西北侧,原为王氏祠堂。1931年5月,六安县苏维埃政府在此兴办了列宁高等小学校。校长姚井龙,共有教师6人、学生200余人。编印了列宁小学课本。同时,校内还兴办了成人夜校。此旧址1981年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老街上还保存有六安县革命法庭(一任庭长郭仲西,二任庭长余在权)、六安县政治保卫局(一任局长孙荣魁,二任局长胡少国)、六安县经济合作社(主任为王纯清)等革命单位旧址。这些群团组织在维护新生革命政权、支持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中,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字体: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