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委员:关注医药卫生 强力推进医联体建设

发布日期:2020-01-07 08:55来源: 皖西日报作者:江梅阅读次数:字体:[  ]

  开展医联体建设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强力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缓解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以及看病烦”等问题,带动了医院的发展。但是医联体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外地大医院“跑马圈地”“虹吸”基层资源。有的省级医院,甚至省外知名三甲医院,与我市县级医院建立医联体,但由于鞭长莫及,这类医联体不能发挥真正作用。甚至出现“跑马圈地”“虹吸”基层资源的垄断现象,影响了六安区域医联体的整体建设。
  医联体建设质量有待提高。由于市、县(区)医疗单位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一些具体问题协调有难度,单从牵头医院层面推行人、财、物一体化的医联体建设只能是“联而不紧”,质量不高。分级转诊许多是停留在协议上。
  县区医共体建设没有充分发挥市三级医院的作用。目前我市各县区医共体建设工作已经启动。做法就是,把全县(区)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划分给几家县(区)级医院来牵头组建,有的牵头医院负责十几家基层医院的帮扶任务。由于牵头医院自身医疗任务重,医护力量有限,在指导帮扶成员单位、提升医共体整体服务和管理能力上分身乏术,难免有顾此失彼的情况。县区医共体建设如果不充分发挥市三级医院的保障支撑作用,基层的“网底”就织不牢、兜不住。市、县、乡三级分级诊疗格局就很难形成。
  为此建议,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坚持政府主导,做好市级层面设计规划。以市三级医院为龙头、县区级医院为枢纽、基层(社区)医院为基础,科学架构医联体网络体系,明确分工,界定责、权、利,解决好医联体的长效管理和运行机制问题。多部门联动,医改、医保、卫健、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以及各县区政府要统筹协调、联动互动,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出台配套文件,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开展落实分级诊疗。根据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间服务能力的差异以及手术分级、技术准入等相关规定,合理划分不同级别医院的诊疗范围。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一级医疗机构主要负责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具备条件的一级手术的诊疗(50+N);二级医院主要负责专科疾病及二、三级手术的诊疗(100+N)。由县(区)卫健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本辖区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情祝制定当地各医疗机构疾病诊疗目录,每年进行修订。三级医院主要负责亚专科疾病、疑难杂症及三、四级手术的诊疗。
  建立与医联体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制定我市医联体效果评估机制和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医联体考核指标体系,将三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情况、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情况以及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比例、居民健康改善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引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积极参与。
  信息互联互通。依托市全民健康大数据信息平台,医联体和医共体内部信息融合,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医保支付、远程医疗协作等医疗管理以及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等方面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协同共享。
  市县紧密协同。市级医疗机构与县区紧密对接,开展技术合作,统一调配人、财、物,按照“50+N”“100+N”做好明确分工,并参与当地医保资金的考核管理。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合作模式,逐步形成有序的市、县、乡三级分级诊疗格局,让市内医院能看的病留在市内,同步提升市内和县域就诊率,缓解医保资金运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