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大山里走出来的爱心企业家彭志文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六安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10-20 15:38
字号: 下载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他出生在一个大山深处的农民家庭,1990年高中毕业后,他带着一个未圆的“大学梦”,踏上了南下打工的征途。20多年时间,他凭借惊人的毅力,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从一个高考落榜生,农家穷小子,挤身成了常州市的企业家。更重要的是,他致富不忘相邻,积极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建设,他就是舒城县庐镇乡农民彭志文。
  走出深山创业
  今年43岁的彭志文,中等身材,不高不低,不胖不瘦,看上去很精明、干练。他的家在庐镇乡安菜村彭老村民组,家里共有兄弟姊妹5个。和许多同龄的山里娃一样,他没有上过幼儿园,上高中以前没有去过县城。上小学时,需要走一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彭志文从小养成了爱学习,不怕吃苦的特质,这也成为了他日后能够成功的关键。
  1990年,彭志文高毕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了一篇《走出大山即走出贫困》的主题报告,这点燃了彭志文的心灯。争取家人的同意后,彭志文带着父亲借到的300元钱,从无量的大山深处登上了舒城至常州的客车。起初的六七年时间,彭志文先后在奔牛、沽塘、武进等地的企业做过工人,他同常人一样也干过杂工,挑过码头,做过流水线,跑过营销。他凭着“走四方闯天下”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克服了身无分文、饱一顿饥一餐、孤独无助的困难,拓宽了自己的视野,练就了百折不挠的坚强性格,适应了“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的“打工仔”生活。后来,通过朋友介绍,彭志文帮常州一建筑老板在工地上带班,他是个有心人,处处留心琢磨,慢慢熟悉了市政建设方面技术和管理经验,自己的能力有了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提升。1998年,彭志文开始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他放弃了老板给予的年薪10万元的优厚待遇,买了一些旧设备,租赁了一家约20平方米的办公厂房,开始了艰难创业。
  创业过程中,彭志文始终坚持“诚信是根本、质量是生命”的经营理念,不断塑造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他注重细节,无论工程大小,无论时间长短,都不放过施工中的每一处瑕疵。他为人真诚,脚踏实地,善经营会管理,公司滚雪球式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他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拓展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在常州市创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市政建设公司,年收入也由当初的几十万到几百万、上千万,实现了一个由借钱出门的“打工仔”向拥有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的“大老板”的转变。
  致富不忘相邻
  创业成功后的彭志文致富了,然而,他并没有忘记底子薄、基础差的故土和仍处贫困中的父老乡亲。彭志文说,“不管走多远,不管多富有,我的根始终都在庐镇乡安菜村彭老组,能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我的荣幸。”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近几年来,彭志文的公司先后接纳了200多名来自家乡的兄弟姐妹,并尽量在工资待遇和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不仅如此,他也十分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先后资助了家乡10多位贫困学生。此外,他还竭力支持家乡道路建设。他的老家在安菜村百丈岩头上,与桐城、潜山隔界,山高路陡,至今不通公路,农副产品的运输全靠肩挑背扛,落后的交通条件严重制约了群众发展,要修通一条联接通村道路,全长约三公里,大多需开山炸石,据初步测算,除人工外需耗资100多万元。乡政府早在2006年就已经对这条路进行了勘察设计,但苦于资金紧缺,故一直难以动工修建,这也成了百丈片五个组几代人的梦想。根据群众愿望,2012至2013年,乡、村通过“一事一议’”和扶贫项目支持,解决了40万元资金,群众只能承担50万元的筹资款,而总造价需要140余万元,资金缺口50万元以上。2014年春节,彭志文回乡探亲,得知家乡修路由于资金缺乏被迫搁浅时,当即表态捐款50万元。在他的支持下,工程于2014年3月动工,经过一年多的奋战,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今年年底前能顺利通车。他的爱心善举深深感动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也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二次创业回报家乡
  2012年4月,彭志文在乡商会的鼓励、引导下,回到六安,开始了他支持家乡建设的第二次创业。2012年5月,他与无锡朱老板垫资1.7亿元,到金安区开展园区道路建设。在做工程的同时,彭志文经常奔波于常州和六安之间,积极向苏州的客商和朋友介绍家乡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用真诚来感动他们到六安、舒城投资。他执著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积极利用常州这边的人缘和信息优势,让常州更多的企业,包括苏州的朋友到家乡投资兴业,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让家乡的父老乡亲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目前,彭志文的企业拥有总资产5000多万元,彭志文本人也被选为舒城在无锡创业者协会副会长和庐镇乡商会副会长,连续多年被庐镇乡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彭志文说,如果家乡需要他,父老乡亲需要他,他还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家乡发展。(彭志国 记者黄雪彦)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