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奉献)杨龙云:三十八年的坚守
概述:杨龙云,安徽省舒城县地税局河棚分局职工,七十年代大学生,为了钟爱的税收事业,用自己的坚守和执着,扎根山区38年,被评为安徽最美地税人。
一腔热血,事业从最艰苦的地方起步
晓天税务所——山区第一税务所。离城最远,管辖面积最宽,条件最艰苦,干部平均年龄最大。因为这些“最”,年轻的杨龙云,有知识的杨龙云到晓天税务所报到了。听所长介绍了晓天所的情况后,他主动要求去黄河公社驻点收税。黄河公社离晓天镇还有三十多华里路程,是晓天区唯一不通公路的公社,正常步行四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全所最年轻的他义无反顾地从最艰苦地方踏上了税收岗位。
当时每月有两三次报解,必须风雨无阻,既不能提前,也不能滞后。上午报解,下午开会学习,次日各自返回工作岗位,不得在所里多呆半天。有一年夏天,山洪暴发,过不了河,他就绕着山头走,多走二十里山路才到达。这样的绕行有多少次他也记不清了。夏天日照长,他就两点钟早起出发,从最远的地方最早到达所里。冬天天气恶劣,困难更多。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下大雪天气,报解后下起了大雪,考虑到年关杀猪多,屠宰税还急等着开票,初着税装不怕雪的他满腔热血踏上回黄河的路。早年的雪大,雪后的路更难走,一段山路被大雪覆盖,只能凭着记忆往前走,过河石铺又滑,又不见人影,只有他孤身只影走在小路上。离黄河公社约四里路地方,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陷入了水沟,脚被扭伤了,立刻寸步难行。当时天色已晚,路上已经看不清,他凭着年轻爬到山边取了一支树干作拄杖,依照地形判断路线,拄着走。肚子又饿又渴,脚又疼痛,全身衣服都湿透了,人已经是精疲力尽,汗水泪水不知道流了多少。回到公社已经八点多钟了,第二天在床上睡了一整天不能下床铺。回顾往事,杨龙云说:“这是我人生中最痛苦的回忆,也是最难忘最珍贵的回忆。”
杨龙云在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了三十余载
淡泊名利,服从大局奉献金色年华
八零年,县局调杨龙云到河棚税务所当会计。河棚税务所和晓天所同样地处大别山区,干部队伍老龄化。毛岭乡也是唯一不通公路的乡,别人都是不愿意去。所长说,“这个乡缺专管员,你年龄轻能跑路,会计还是由老张干吧”。因为年轻也是锻炼的机会,杨龙云爽快的答应了所长的安排,心里想着,怎么也比黄河好一些。就这样,他愉快地干了五年,走遍了毛岭的山山水水,公平事税,热情事人,多次受到乡政府表彰。八五年接任内勤工作。一段时间里,所里人手不足,他一人分兼洪庙、毛岭、姚河三个乡税收征管工作。而这三个乡镇的共同特点是山高林密、地广人稀,税零星、点广泛,付出多、回报少。杨龙云同样没有和组织讲困难、说条件,从大局出发,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工作。
九四年国地税分家,杨龙云担任会计,出纳,票管,副所长。他从业务学习入手,对地税所属税种重新学习,规范操作规程,理顺国地税关系,增进纳税人对地税的认知和了解。时任主要负责人,对乡镇情况不熟悉。杨龙云既要部署工作,又要完成工作,还要帮助别人做工作。在这个特殊时期,他的担子重了,付出更多了,靠点滴积累,靠无私奉献,为河棚地税日常征管工作走向正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老骥伏枥,精益求精诠释人格魅力
还有两年,杨龙云就要退休了。可他并没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仍然管理着分局500多户个体工商户。为了熟悉网络,为了批量代扣。没有学过拼音的老杨怀揣字根表,认认真真学起了打字。同事们都说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杨暮年,税心不死。可老杨硬是学会了五笔输入法,从典型调查、税负评定到征收清册,老杨都是一手搞定,不假他人。
老杨常说,我一生都坚持着三个要求:“一是不要贪,在公家做事业不要贪,任何人送给东西,好处不要收,一个人一个衣饭碗子,你想多吃一粒饭,都会你鼻孔眼揰出来。”八四年有位厂长因税款事情,给他孩子包了二百元钱(当时相当于三个月工资),他次日就退还了。“二是要勤。俗话说,小孩勤快,大人喜欢。必须勤劳动,勤动笔,勤奋学习,掌握更多新知识,才能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这个要求他也做到了,坚持每天晚上看报,学习税收政策。坚持每天搞好卫生,始终保持办公场所清洁卫生。“三是不要沾。不要沾不良习惯,遵纪守法,学会谦让,与人为善,团结互助,不要见利枉为,远离异性,别误前程。”三点要求影响了杨龙云—生,让他终身收益,终身难忘,也影响着他身边的人。现在,他依然遵循着这些要求。
三十八年历程,杨龙云同志付出的多,但是收获也多,上级局对他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曾经获得了六安地税系统“学先进,比贡献”先进个人、“青年标兵”,荣获县政府,税务系统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优秀党员多次。就象他自己评价:我对税务工作付出青春年华,我尽力了!虽然没有见树,扪心自问,问心无愧,对得起组织的培养。
短评:
杨龙云,一位普通人,但又是一个纯粹的人。作为70年代的中专生,常人的逻辑是有知识有文化有发展前途。然而,他的工作可以用“三个一辈子”来概述:一辈子从事税收工作,一辈子扎根农村分局,一辈子甘当普通干部。试问一下,如今的社会,如今的公职人员,人们的追求是不是“升迁和致富”?杨龙云之所以能够不同,就在于他的人生价值观不同;杨龙云之所以让人学习,就在于他看淡了对“名利”的追求,是敬业奉献淡泊名利的模范。如果我们每个人在利益得失面前能泰然处之,我们的公民必将更加平和,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