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
近日,霍山县太平畈乡党委政府在遭遇特大洪灾中,一封手写家书向在外工作、学习的乡友报平安,通过央视和安徽卫视播放后,传遍各大媒体和网络,温暖众多国人。在“太平畈”这个不起眼的山区小乡,“红色家书”的背后是:全体党员干部群众七天七夜,与洪水赛跑、与灾难赛跑,与生命赛跑,从而兑现了让人民群众“放心、安心”的承诺。洪水退去,这里的抗洪抢险故事逐渐浮现出来,一个又一个温馨动人的瞬间,如石斛花一样星星点点,簇拥在党旗下,熠熠生辉,穿透人们的内心,感动着更多的人。
谁说女子不如男
陈琳,女, 29岁,太平畈乡党委组织委员,乡党委驻高山铺村负责人。
7月2日下午,风雨正紧。在下村查灾途中,陈琳接到群众报告:“毛屋湾山塘水要漫坝了”!情况紧急,容不得多想,陈琳立即决定带领人员抄小路赶往毛屋湾山塘,将放水涵塞打开,缓解塘坝压力。通往山塘的道路崎岖坎坷,随处可见塌方,时不时有石头从身边滚落。同行的村主任杜兆和说:“这条路太危险,你一个女同志就在山下等着,我们上去就行了”,“杜主任,你是党员,我也是党员,谁说女子不如男啊?我们一起去,互相有个照应”!陈琳答道。
于是大家加快了脚步,全然忽略了潜在的危险。当步行至路仕冲处时,走在前面的杜兆和无意间一抬头,看到自己刚跨过的路段上方一块山体摇摇欲坠、即将崩塌,走在后面的陈琳和另一名男同志正处于山体下面,毫无察觉。杜兆和大喊一声 “有危险,快跑!”说时迟,那时快,听到喊声的那名男同志三步并作两步飞奔过去,只听见“轰隆”一声,山体滑坡如排山倒海冲了下来,陈琳瘦小的身影一眨眼就被巨大的泥石流冲倒、淹没。众人魂飞魄散,心想:“完了!”连滚带爬地跑回来寻找、救援。狂风暴雨中,路下的泥石流里发出微弱的呼救声:“杜主任,杜主任,我在这儿。”杜兆和赶紧冲过去,发现陈琳只有头还露在外面,泥沙已埋到她的脖颈。杜兆和想将她拉出来,却怎么拉也拉不动。此时,其他人也都赶了过来,一边扒开泥土,一边合力将全身泥浆的陈琳拉扯出来,万幸只有手臂擦伤,小腿几处碰撞淤青。 “我没事,没事,不用担心。”尽管当时仍坚持与大家一起去排除险情,事后说起这段的时候,死里逃生的陈琳还忍不住心有余悸、微微发抖!
而在另一个乡镇抗洪抢险的丈夫和近在本乡几公里外的父母,直到第三天太平畈乡恢复通讯后才知道她遇到的危险,丈夫仍然脱不开身来安慰一句,又担心又心疼的父母却早已老泪纵横。
“下派”干部 “派上”用场
汤玉胜,男,42岁,县砂石管理局选派干部,耿家坊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
7月2日中午12:30分,有群众来反映柴家湾组65岁的储爱清老人儿女不在身边,家中房屋破旧,不愿意转移。已经连续奋战两天两夜没有休息的汤玉胜二话不说,抓起雨衣就冲进雨里。储爱清老人居住的地方非常偏远,要走两公里山路,趟过齐腰深的河流,离她家最近的邻居也在一公里外的河对岸。当时大雨瓢泼,河水猛涨,土坯房屋随时可能倒塌,多耽搁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汤玉胜一边疾奔,一边思考如何劝说老人意识到危险,马上转移。
13:45分,浑身湿透的汤玉胜来到老人家门前,看到老人一个人坐在门口,正看着河水发呆。汤玉胜立即按照想好的话劝说老人转移,可是固执的老人坚持要等儿子从外地赶回来,甚至不忍心离开家养的小狗小猫。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无论怎么苦口婆心的劝说,老人就是不为所动、不愿搬离。万般无奈下,汤玉胜和同行的村文书只得硬生生把老人架起、搀扶出门,转身锁上大门。回程的时候,雨下的更大,考虑老人安全,他们三人不再蹚水过河,绕了两个小时山路,衣服划破了,手摔伤了,腿上被毒虫咬出了十几个流血的伤口。
17:10分,当汤玉胜把老人带到河对岸安全地带,正焦急万分又束手无策的储爱清侄子王定华扑通一声跪倒在雨地里,他说:“这就是我们最好的好领导,最好的党,有这样的党和领导,我们群众就放心了”。乡党委书记贺新建听说后,高兴的说:“你们这些‘下派’干部,在关键时刻‘派上’了大用场”。
村部的灯亮着,老百姓的心就暖着
何子英,女,39岁,党员,洪峰村村主任。
从6月30日到7月6日,七天七夜,她“忘记”了自己是个女同志,她“忘记”了自己是妻子,“忘记”了自己是母亲。在险情面前,巾帼不让须眉,她和同事们一起卷起裤腿,走进最危险地段和最贫困人家,转移安置群众47户68人,查看灾情131处,排除险情和隐患12处,白天泡一袋方便面就是午餐晚餐,夜里拼几个凳子就是一张床。她坚持每天夜里在村部点亮蜡烛值班,“再大的风雨,再大的灾难,只要村部的灯亮着,老百姓的心就是安定的,就是温暖的,他们知道党和政府没有抛弃他们,日夜关心着他们”,何子英说。
而这七天里,她刚放假回来的儿子却没有能和母亲一起吃一顿热饭,她生病的丈夫也不得不一再推迟去南京复查的行程,默默在背后支持她、鼓励她、安慰她。
“转正”在抗洪一线
耿光元,男,43岁,党员,耿家坊村村主任。
查灾核灾、转移群众、排除险情、抢险救援、道路抢修……连续夜以继日的工作,拖垮了耿光元的身体,特别是每天穿着湿漉漉的雨衣,他的腰腹部长了一排水疱,疼痛难忍。为了确保群众安全,他天天反复上门走访,看100多户贫困户,走10多公里山路,却没有时间到离村部500米的家里歇一口气。
恰巧的是,7月1日这一天,正是耿光元由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的日子。刚刚对着党旗宣誓的耿光元放下握紧的拳头,转身就投入到紧张的抗洪抢险工作中。他自豪的说:“因为我是村主任,现在,更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编外队员”并不置身事外
王林,男,43岁,王家店村村民;伍丙文,男,36岁,何家坊村村民。
大灾面前,太平畈乡普通群众也积极行动起来,抗洪抢险、保卫家园,王林和伍丙文邀集左邻右舍在家的年轻人,自发组建了两支20人的抗洪抢险小分队,在村里重要路段和危险区域巡逻值守,并调动自家的铲车、清障车等工程机械,免费为村里清理淤塞,恢复交通。
李友全,男,65岁,太平畈村村民,老村干。
在山塘漫坝、水淹太平街道,太平畈乡机关、银行、商铺、住户面临重大损失的危机时刻,他一声呼喊,号召了上百群众加入到抗洪抢险队伍中,扛沙袋、筑水坝;主动开挖自家田地疏通水路,舍弃辛苦种植的十几亩珍贵树苗和中药材,保住了太平畈街道机关单位和数十家商铺与400多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罗永文,男,53岁,王家店村栗树岭村民组组长。
由于灾情重大,需要安置的群众越来越多,敬老院、学校、村部都人满为患。为了不让危房户偷偷溜回家,罗永文拿出自家的雨布,寻找了一处安全的空旷地带搭起大帐篷,转移危房户和空巢老人,并免费一日三餐提供热水和饭菜。“谁没有一个困难的时候,乡里乡亲的,互相照应是应该的”!
另外,年近70岁坚守一线的村书记何云华、被山体滑坡损毁警车的派出所副所长郭延明、打开校门安置群众的小学校长储召才……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抢险队员就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7月1日是党的生日。由于断电断通讯,太平畈乡党员干部群众没有收听收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但是,他们在大灾面前战天斗地、保卫家园、护佑群众的英勇事迹,正是用行动诠释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深刻内涵,用“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责任和担当践行着“两学一做”。洪水滔天,爱流涌动。太平畈,这个大别山深处的小小乡镇,因霍山石斛而名闻天下,又因大爱无言而感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