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热点谋良策——谈发展谋出路站位更高
高长根代表:
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等内容符合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资源的热切期盼,也是缓解当前医疗资源供需矛盾日益激化的有效举措。
建议在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人才的培育与使用,结合当前基层地区医疗人才严重缺乏的实际情况,通过提高薪酬、优先考虑晋升职称等优惠政策,鼓励推动越来越多的优质医疗人才到乡镇村服务,改善基层地区医疗水平。要规范乡镇医院建设,结合区域人口、需求等实际情况,统筹医护人员、设备等医疗资源配置,避免资源浪费。同时还要考虑到未来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趋势带来的养老压力,探索建立基层养老护理和医疗服务相结合的医养一体化体制机制。 (记者 曹辰)
马朝晖代表:
希望低速电动汽车较快“转正”
作为一名交通系统的人大代表,马朝晖十分关注低速电动汽车的上牌问题。据她介绍,2010年,舒城在县经济开发区建立了电动车产业园,引进的宏宝莱、路基亚等8家企业已先后完成电动汽车的研发和量产,特别是今年引进的沃特玛新能源汽车,计划打造一个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生产基地,这将电动汽车准入管理和低速电动汽车上牌提上了必须解决的议程。
“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绿色发展作为总取向,而电动汽车因其零排放,绿色环保清洁,已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然方向。招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来之不易,发展壮大起来需要政策的扶持。”马朝晖说,“实行电动汽车准入管理和低速电动汽车上牌,可以规范已成事实的市场,使已经投入使用的低速电动车得到有效管理,同时也严防安全隐患发生。”
马朝晖希望,能尽快制订电动汽车准入管理办法和给予低速汽车上牌,并向省政府请示建立统一的电动汽车准入管理办法,促进低速电动汽车“转正”。 (记者 黄雪彦)
卢士传代表:
树立六安大旅游观
金寨代表团卢士传代表认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树立六安大旅游观,对外推介要形成一张图、一张表,加强景点的打造和规划,积极推进旅游与生态深度融合,把具体措施落实下去,切实解决旅游各自为政、基础设施不完善、线路不明晰、规划不科学等问题,真正做好全域旅游。
卢士传认为,树立六安大旅游观,政府需要引导和把脉,同时做好旅游景点的规划尤为重要。旅游与文化、生态健康相结合,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六安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他提出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注重医养结合,鼓励社会兴办养老机构,积极促进医疗康复养老产业发展。(记者 王元军)
王蕾委员:
推动我市健康产业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人们对健康养生需求日益增加,群众消费从‘吃、穿、用’向‘住、行、康’的阶段转型,健康消费呈现多元化需求,”市政协委员王蕾建议,要提前谋划推动实施我市健康产业发展。
王蕾认为,健康养生所依赖的优质空气、森林及水资源,正是六安的优势所在,我市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打造健康养生六安,将有力提升城市功能,促进人口集聚,增强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她建议大力挖掘我市资源优势,定位健康产业发展战略。借鉴广西巴马、浙江丽水等国内知名养生城市的成功发展经验,打造六安特色的健康产业项目,加快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六安健康产业体系。探索休闲旅游、健康体验、康复疗养等产业的融合,推动健康养生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呼应。发展大健康旅游,围绕大别山剐水
、霍山石斛、六安茶叶及大别山药材等名特资源做文章,大力开发养生保健产品,建设保健养生基地。通过综合医院大平台建设,大力引进培养健康产业人才。设计建设适应大健康旅游目的地的现代化综合医院、疗养中心。(记者 谢菊莲)
余玲委员:
打造一批优质研学旅行基地
市政协委员余玲是一名旅游业的工作者,从事旅游工作多年,她十分关注我市旅游整体行业的发展。余玲说,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教育教学计划,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并强调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
余玲认为,六安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旅游资源丰富,其中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等资源更是适合开展研学旅行。六安可以创造一批高质量的研学旅行基地,吸引全国各地中小学前来开展研学旅行,从而进一步扩大六安旅游的知名度。在开展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的同时,对承办研学旅行的相关机构制订统一的标准和一些应急预案,做好安全保障,将研学旅行更好的开展开来。(记者 张玉)
张克定代表:
加强防洪薄弱环节治理
“加强淮河流域综合治理,推进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提升防洪保安、水资源供给、水生态修复能力。”2月9日,市人大代表张克定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去年汛期,我市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造成严重洪涝灾害,水利设施损失10.9亿元,暴露出我市在防洪减灾体系中存在薄弱环节。报告中提出的水利工作要求,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张克定告诉记者,水利部门将认真贯彻两会精神,强基础、补短板、促发展,努力践行“水利六安”战略。精心编制实施《六安市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总体规划》,积极谋划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重点补齐“中小河流治理、城乡排涝设施建设、湖泊防洪综合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四个短板,着力构建防洪减灾、农村水利、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修复、水利管理和服务“五大体系”,服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