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去哪儿 乡村出妙招——舒城县桃溪镇可回收垃圾兑换超市的做法
“1个饮料瓶罐兑换1个包装袋、10个饮料瓶罐兑换1把牙刷、1斤废塑料袋兑换10个包装袋、两纸杯烟蒂兑换1盒牙膏或1块肥皂、50只香烟盒兑换1包碘盐……”8月31日上午,记者在舒城县桃溪镇龙舒村可回收垃圾兑换超市看到这里的“生意火爆”。不时有村民拎着纸板、塑料瓶、烟蒂等废品前来兑换牙膏、牙刷、盐、肥皂等日常生活用品。据超市负责人余光荣介绍,自从村里把可回收垃圾兑换超市设置在她家商店后,每天都有村民来兑换物品,她本人为乡里乡亲服务的同时,也带火了自家商店的生意。
与龙舒村不同,红光村则把可回收垃圾兑换超市放在村部,该村单独腾出了一间房用来做兑换超市。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个放满了季节性日常生活用品的货架放置在房间的一角,房间的正中间放置了一张办公桌,上面摆放着几张表格,表格的内容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村民的兑换情况、废品出售情况和超市进货情况。位于房间一侧的几个大垃圾桶已经装满了饮料瓶罐。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朱孝年介绍,为了不影响村里的正常工作,他们村的集中兑换时间为每周末上午的9点至10点,其他时间有村民前来兑换的,也给予兑换。话音刚落,村民谷天发远远地就拎着数十个饮料瓶向着村部方向走过来了。经过登记、签字后,他换了一包食用盐。
“原来村里垃圾随处可见,污水臭水横流,苍蝇蚊虫乱飞,现在好了,政府对农村环境进行了整治,特别是有了可回收垃圾兑换超市以后,不仅把垃圾变废为宝,环境也变好了。”说到环境的变化,谷天发感叹道。
既然可回收垃圾超市有这么多好处,又受到村民的如此欢迎,那么,可回收垃圾兑换超市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据桃溪镇党委书记邱昌玉介绍,7月底的一天,他在镇里的通村水泥路上,远远地就看到一些田间地头有一些丢弃的农药瓶、农药袋,这对当前镇上开展的“三大革命”可谓是当头一棒。回到镇上后,他随即召开了镇领导班子会议,与大家共同商量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村垃圾问题。经过分析,最终大家一致赞同他所提出的在各村设立可回收垃圾兑换超市的意见。
“我们桃溪镇在实施的农村环卫一体化工作中,在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每隔10户左右,分别安放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大垃圾桶,每两个村民组中间相对比较空旷的野外,又设置了小型的垃圾中转站。中转站的垃圾积累到一定的量后,会有专门的保洁公司对垃圾进行清运。并且,我们按照每500人配一名保洁员的标准,以村聘用保洁员负责日常路面保洁垃圾收集。这些措施,基本上解决了面上的农村垃圾问题。但是,如何更深层次地解决垃圾分类、垃圾回收等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因此,我们推出了可回收垃圾兑换超市。”邱昌玉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可回收垃圾超市的出现,引领了村民不但不乱扔垃圾,而且发现可以兑换的塑料袋、饮料瓶、矿泉水瓶等,还会主动捡起以换取有用的商品。在可回收垃圾超市的周边,有可回收垃圾去兑换,已经成了村民们的自觉行为。
据桃溪镇分管此项工作的副镇长朱长城介绍,为了更大地发挥可回收垃圾超市的作用,该镇采用村干部负责制,村环卫工作者负责兑换超市的日常管理。“我们在各村设立了环卫一体化工作办公室,可回收垃圾超市就设置在办公室里,明确各村民兵营张为环卫专干,组建了由村干部、村环卫专干、村民代表共同组成的环卫理事会负责对各村环卫工作进行日常管理和督查。同时,我们采用”财政补一点、村居筹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筹资机制,多方筹集资金,为每个村配套了2万元以上的筹资收入,保障环卫保洁的日常开支。”朱长城说。
要想长久地运行下去,就要解决可回收垃圾的市场问题。这些可回收垃圾最终流向了哪里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可回收垃圾达到一定的数量时,镇上委托的保洁公司会定期安排清洁人员将垃圾装车送到县里,县里再统一运送到市里的垃圾中转站,最终,这些可回收垃圾将被销往指定的地方作为生产原材料再利用。
据统计,自推行环卫一体化工作以来,桃溪镇镇共投资826万元,建立村级环卫工作站13个,可回收垃圾兑换超市13个,建成垃圾中转站42座,垃圾收集点1520处,配备垃圾桶2100余个,购置挂桶式垃圾清运车2台、垃圾清运平板车或电瓶车86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