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土地结出“金疙瘩”
“这地面上看不出什么,其实地里埋的都是灵芝,连片种植。是我们村里农民致富的‘金疙瘩’。”4月28日,在金寨县桃岭乡桃岭村的灵芝种植基地,金寨县金山寨食(药)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方平指着田地跟记者说道。
杜方平,出生在金寨县桃岭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和大多数山区农村孩子一样,没有值得骄傲的家庭背景。辍学回乡的他,面对困难没有逃避和退缩。在当时年少打工没人要,发展生产没本钱的情况下,凭着一股不甘受穷、永不服输的闯劲,选择了短平快的食用菌项目。敢想敢干,敢为人先,闯出了一条致富之路,成了金寨县远近闻名的科技致富能人。
1999年国家科技部在金寨实施科技脱贫攻坚项目,当时的该县科委聘他为技术员,他认为这是他展现自己能力、回报社会的好机会,决心尽最大可能做好这项工作。项目在长岭、汤家汇、天堂寨、燕子河四乡镇实施,涉及200个贫困户,他坚持服务对象家家到,基地一块不少。汤家汇镇占山村陶元平等10个贫困户的天麻基地在海拔近1000米的金刚台上,为了抢时间他总是凌晨3点多开始爬山,早晨7点多才气喘吁吁地赶到基地,和农户一起吃萝卜,滚草铺,手把手地做示范。因为贫困户的基地之间相距很远,夜里骑摩托车从一个村庄赶到另一个村庄做示范是经常的事。
通过多年对药用菌生产的实践,在相关专家指导下,杜方平攻克很多技术难题,天麻、茯苓、灵芝、猴头等制种和栽培技术逐渐成熟。到2006家庭年收入突破20万元,他家虽然成了当地的富裕户,但杜方平没有满足,他知道一人富了不算富,带动周边百姓致富才是自己最大的责任。2007年8月他率先成立金寨县金山寨食(药)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生产比较集中的地区与当地农民共建基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我认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根本上讲还是要落到产业脱贫上。有了一个很好的产业基础,就为广大贫困户脱贫打下了基础。我主动把设施种植天麻、灵芝、茯苓种植基地由20多亩扩大到110亩,为60多个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其中8名只能做简单的体力劳动的残疾人,也与正常人一样计发工资。”杜方平跟记者说道。据了解,杜方平对一些因病、因学和突发事件致贫的贫困户,尽力帮扶,2016年在他指导下有4个通过就业和栽培灵芝户成功脱贫。与群众联合建立天麻、茯苓、灵芝等生产基地30多处,创产值1000多万元,基地农户年均增收万元以上。
杜方平历尽坎坷,苦苦探索,发展低碳、环保、高效的食用菌产业而不懈地努力着,服务生态立县大局。除连续多年获得市、县优秀科技特派员的荣誉称号外。还分别获得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巡讲员”;国家科协授予“科普惠农兴村先进个人”,六安市科协授予的“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六安市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