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有所教”到“教有所优”——我市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8月20日,城区各小学迎来新学期的新生报名日,只是和往年不同,更多的孩子可以就近在解放路小学分校、人民路小学东校等“名校”入学,优质教育资源的享有,让广大家长着实欣喜。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市开始大力推进实施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建设3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全市城区计划新建、改扩建学校14所,其中9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11所、初中1所,征地225029平方米,建筑面积138036平方米,预计投入资金约7.18亿元。截至目前,人民路小学东校区、解放路第二小学、淠望路小学等多所新建小学正式投入使用,3年行动计划实施工作开局良好。“舍得花钱肯下精力办教育”,我市在破解教育均衡的路上迈出了铿锵有力的步伐。
尴尬:基础教育负重前行
多年来,教育不均衡,在六安城区几乎是一种普遍的“尴尬”。人人争相上名校、狂热的择校风,公办学校冷清清,这些现象几乎都是热极一时的教育不均衡的代名词。每年新生开学,对广大家长来说,意味着一场纠结的战役。
“城区小学相对较少,当年为了能让女儿进入城区较好的小学,报名头天傍晚我们就开始去学校排队领号……”市民宋成几年前的记忆或许代表了大部分家长的心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区,加之人口不断自然增长,“生多校少”的矛盾日益凸显。人们对名校的青睐、从众心理,滋生了择校乱象。如何确保学生都“有学上”,并能“上好学”,扩容升级办学资源,成了六安教育很长一段时间的现实难题。
现在的城区梅山路小学,校园占地仅10余亩,学生数量却已达1800人。像梅山路小学这样,学校容量不足,学生却挤破门槛,不在少数,这也是当前城区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一大尴尬。
名校生源爆满,不堪重负,一些公办小学却是门前冷落,位于裕安区境内的南外小学、西外小学建校较早,校园硬件逐年退化,生源稀少,教学氛围一直处于尴尬境地。
一边喊上学难、一边尴尬没生源,城区义务教育怪象丛生,教育结构急需调节、整合,提质、扩容成了破解六安教育均衡的共同心声。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建设3年行动计划应运而生。
扩容:名校领跑均衡教育
8月20日,金安区原十里铺小学“变身”新建的人民路小学东校区。看着一座座教学楼拔地而起,孩子家长刘世明一脸欣喜:“以后孩子在这里读书,条件会比以前好几倍!”
2014年,赶在新学期开学前夕,人民路小学东校区、解放路第二小学、清水河学校等城区多家名校分校或新扩建学校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建设3年行动计划推进以来,全巿各级各有关部门及学校多方联动、积极谋划,加快推进项目实施,收获了可喜成果。
“名小”办分校,共享名校师资资源,且拉开了学区距离,这一举措契合了广大学生家长需求优质教育资源的心理。城北小学南校区便是成功的范例。继城北小学办分校之后,人民路小学、解放路小学等多所小学也领跑教育均衡,结合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建设3年行动计划,分别在城区东、西两侧建起分校。
“新建分校师资力量由学校本部统一调配,两校老师同工同酬,教学理念同步,家长无需对教学质量产生质疑。”针对一些学生家长对教育资源的疑虑,解放路小学有关负责同志这样介绍。新建的解放路第二小学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目前已有约2200平方米教学楼交付学校,整个项目计划2015年7月全部完成。8月20日开学报名当天,便有450名一年级新生报名登记,同时有约200名二至六年级学生转入该校。
提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合理布局学区、加强硬件建设,在破解教育均衡问题上,我市还注重提优教学质量、均衡师资力量,力求让人人享有优质教学资源。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今年秋学期伊始不少基础教育学校新生班开始严格控制班级人数,多所小学已经将一年级新生班名额控制在45名左右,从而有效规避大班化教学中的难点。”市教育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多年来,由于校园布局、生多校少等原因,一些学校一个班级一度收纳学生高达八九十人,学校教学压力重,学生家长意见大,直抵城区教育“痛处”。
金安区今年新建成三所学校,为了实现均衡教育,该区除了从农村选调和借用41名教师分配到3所学校外,还重点突出优质资源共享,如人民路小学本部确定一名副校长主持东校区工作,确定2名中层干部到东校区负责教学及日常管理工作,择优选取6名教师担任东校区的班主任;清水河学校和望城岗小学分别选调一位年富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校长,学校领导班子均重新配备。
“希望通过师资力量互享,教学理念互融,让这些新建学校迅速成长为城区师资雄厚、教学优秀、广大家长信赖的名校。”市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