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通”何时通达农民“心底”?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六安网 作者:周燕 发布时间:2014-07-08 10:37
字号: 下载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如今,“村村通”公路已成为老区人民承载梦想和放飞希望的重要桥梁,它拉近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拉近了贫困与富裕的距离;有了四 通八达的公路网,才有了农民跳出农门,去四面八方的闯荡,也让那些久居深山的蔬菜瓜果、经济林木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
  9年过去,日前记者深入我市部分乡镇走访时发现,随着“村村通”工程的结束,路面狭窄、安全标识标牌不全、养护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日益突出,村民们村村通、组组通、循环通的愿望愈发强烈。
  “村村通”留下“断头路”
  金星村位于金安区张店镇东北部,属江淮分水岭丘陵地区,周边与五十铺、左大桥等村相邻,共有1500多人,可“村村通”至今还没有通到他们村里。该村党支部书记刘传义说:“由于基础条件较差,以前各村民组之间都是泥土路。2008年新修了砂石路,不过一下雨,砂石被冲刷,坑坑洼洼的。”
  而金星村村部与邻近的左大桥村水泥路仅有1.5公里,“就是这么短的距离,我们都没钱将它连接起来”。刘传义对此很是无奈。
  在该镇杭淠村杭二村民组,村民徐道富拥有一辆面包车,平时帮邻居拉拉货、送送人,他家离邻村最近的水泥路仅有800米,可就这短短的800米让他和邻村同行们比起来感觉“低人一等”,“一起聊天时,大家都在谈论,谁又换了新车,谁又买了营运客车。可瞧瞧咱这又窄又破的石子路,换车想都不敢想。”徐道富说。
  杭淠村党支部书记刘丽告诉记者,以前“村村通”被列入民生工程,国家有补助,下面政府再配套一部分资金,当时有修路的计划,但是地方政府没有钱,修路的事情也就耽搁了。如今再想修通水泥路,又没补助了。
  记者走访发现,像杭淠村这样的现象还不在少数,六安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在《关于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工作的调研报告》中指出,经测算,解决“断头路”、实现村 组道路循环和通往大的农户养殖基地等,全市仍有约1万多公里的农村公路需要修建。
  据六安市农村公路管理局局长张传永介绍,“十一五”期间实施的“村村通”工程,只修通了行政村村部和中心学校道路,许多自然村、新规划的居民点、产业种植养殖基地等还没有修通水泥路。但“十二五”期间,全省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已结束,村道建设不再列入国家、省补助计划,全部依靠地方政府筹集,压力巨大。
  路窄标牌少 行车隐患多
  金寨县古碑镇古岭村(现划归为黄尖村)位于大别山深处,9年前,仅有一条陡峭山路通往山外,茶叶、蚕茧等山货难以运出大山。2005年,金寨县被列为全省“10+1”村村通水泥(沥青)路试点县进行首批建设,项目启动后,古岭村成为金寨县古碑镇“村村通”试点之一,一条长5.84公里的盘山水泥路在第二年通车。
  “水泥路修通后,城里的建材能运到村里,大多数村民住上了楼房,外地的山货商贩都开车上门收购。”古岭村村民宋永旭说,如今,村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村里的小轿车也多了起来,在部分特殊山路,由于无法填加路肩,3.5米的宽水泥路会车比较困难。
  这样的一幕几乎在每条“村村通”上都在上演,据张传永介绍,“村村通”在建设时根据当时实际进行规划,路面设计一般有两个标准,即路面宽4米和3.5米。现如今,这样的路宽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部分地区为了弥补欠缺,只能在路两侧填加路肩。
  六安市交警支队三大队张店警务室负责人张浩告诉记者,当时修“村村通”公路时,道路安全配套设施没有跟上,许多危险路段未设防护栏、无安全标识等,给交通安全带来诸多隐患。另外,“村村通”公路由于分布广、密度大、线路长,路产、路权得不到有效保护,有的道路在部分时间段会成为晒谷场、堆料场,有的道路由于超载车辆通行不同程度损坏。
  管养缺资金 补助须提高
  “村村通”公路,“三分建、七分养”。修路难,管理和养护更难,否则,修路的钱就会白白浪费了,霍山县地方公路管理局局长汪俊告诉记者,由于各个地方情况不同,在“村村通”道路管养上存在的困境也不尽相同。
  “县里每公里补助500元,具体由村里负责请人来管理养护,不过这些资金只够清沟、排水和除去路边杂树、杂草的费用。”金寨县古碑镇党委委员杜善玲告诉记者,就古岭村而言,2013年“村村通”水泥路发生了小塌方和破岸,维修费用花了1万多元。古岭村5.84公里水泥路,按照每公里补500元这个标准,全部补助费用也就2900多元,一个小塌方就会用去几年的管养费。
  据六安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孙黎副主任介绍,他们调研发现,目前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分为养护工程资金和日常养护资金。全市已列养入库道路为14000余公里,上级每年补助养护工程资金4384万元,由省财政拨付县区财政,明确要求用于县乡道路大中修工程。全市还有8000多公里农村公路没有列养,无专项经费补助。近年来,全市每年筹集养护资金不到3000万元,平均每公里只有1310元,且多数用于养护管理人员工资和行政性开支,真正用于道路维修工程的经费寥寥无几。经初步测算,每年全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约需3.09亿元,而实际到位资金不足十分之一。
  霍山模式或可探路
  “2011年,‘村村通’工程落幕,可农民们修路的热情和通路的愿望不减反增。”汪俊说,为了顺民心合民意,霍山县委、县政府从2012年开始实施了“村村通”延伸工程,侧重于连接“断头路”、新的居民安置点、新农村规划点以及农业产业化基地等,连续3年共投资9000万元,完善修建“村村通”水泥路延伸工程300余公里。
  “建好更要管好,在‘村村通’工程刚实施不久,霍山县政府便出台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霍山县交通运输局也下发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方案,制度出台了、乡镇管养机构成立了、养护人员也到位了。”汪俊坦言,在“村村通”延伸工程和管养过程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资金。
  据了解,目前霍山县对已纳入养护范围的农村公路,县财政分别按一年2400元/公里、2300元/公里、2200元/公里进行补助。每年安排日常养护资金约520万元,在此基础上,对于公路的大中修工程和水毁修复工程,根据工程量大小,财政追加投资,不足部分由县交通运输局自筹。此外,对于管养经费,县财政列入预算,并以每年不少于5%的额度递增。
  有力的资金保障,让霍山县“村村通”工程成了“暖心工程”和“先进工程”,可汪俊坦言,霍山的经验就是政府重视、舍得投入。“现在路修好了,安全问题又摆在了眼前。”汪俊告诉记者,一些山区道路急弯、陡坡、临水、临崖路段众多,需要安装警示标牌,修建安全墙或安全围栏等,可这动辄数百万、上千万的资金靠某一级政府是很难完成的。盼望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建立村级公路管养长效机制,让“村村通”更好走,村民们更安全地走。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