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学校的逸夫楼吗?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六安网 作者:鹏起 发布时间:2014-01-13 08:39
字号: 下载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上周二,香港“娱乐之王”邵逸夫先生去世的消息,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人们在哀悼的同时,也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了他对于慈善事业的奉献。“学校里的逸夫楼,你还记得吗?”、“中国逸夫楼分布图”等话题随之在网上发起,众多网友参与互动。据了解,1993年至2013年,在这20年的时间内,邵逸夫为我省18所高校赠款建了逸夫楼,而这其中的第一所便是我市的六安师专(皖西学院前身)。除此之外,在我市的其他校园内,也还能见到逸夫楼的身影。近日,记者来到了其中的三所学校,了解了这位老先生对我市教育事业的贡献。
  全省最早的逸夫楼
  得知邵逸夫去世的消息后,皖西学院宣传统战部长、院报总编辑张劲兵找出了很多老先生当年捐建逸夫楼的珍贵资料回忆了一番,这些资料包括他和其他相关负责人去香港接受邵逸夫赠款时与邵逸夫等人的留影等。张劲兵对记者说:“老先生捐建逸夫楼的前前后后,我都全程在场。”
    据其介绍,1991年的那场洪涝灾害让当时的六安师专受灾严重,原国家教委的副主任柳斌来到六安考察洪灾对教育的影响情况,柳斌一行来到了霍邱和寿县,并听取了六安师专的抗灾情况汇报,观看了特大洪灾面前的六安师专人纪录片,引起了柳斌的重视。他回到北京后又派抗灾复校检查组来六安师专实地查看情况,在检查组离开六安去湖北检查的路上,张劲兵得知了邵逸夫先生有对省属高校赠款的意向,当时的张劲兵是六安师专的办公室副主任。得到这一消息后,六安师专便积极争取,逐级汇报,在听取了汇报后,1992年原国家教委基本就确定了赠款。最终于1993年在香港接受了邵逸夫300万港币的赠款。“记得当时是元月4日-8日的5天时间,那5天里我们天天和老先生在一起,感觉老先生非常平易近人,他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热情,5天也都是老先生安排的。最后在元月上旬资金打到了原国家教委的专项账户上了。老先生当时也提出了要求,他希望逸夫图书馆的建设、设计理念先进,希望30年不落后。他当时还提到,希望有人能设计出能够调节高低的板凳,因为小学生长得快,高度不变的板凳不适合学生坐。如果有人设计出这样的板凳,他还愿意捐赠。”回忆到此时,张劲兵提到了一个细节,“赠款拿到之后要收据,邵先生只要求我们签个名,不要公章,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是真真正正不计回报地在做公益。”
    “从香港回来之后,我们就开始进行项目的设计,1993年8月份完成了设计,然后紧接着就开工了。那300万的港币到我们使用时已经是330万元人民币了。最终项目在1995年3月底竣工,我们在4月1日举行了竣工仪式。”据了解,邵逸夫对于自己的捐建要求有配套,所以除了邵逸夫赠款的300万港币(时值330万元人民币)之外,省财政拨款了320万元,学校自筹了23.31万元,所以逸夫楼的总投入为673.31万元,建筑总面积为6300平方米。当时的逸夫楼主要是图书馆,还有一部分作为计算机房等辅助教学科研的功能,成为了学校的主建筑物、主要标志。
    在采访结束之际,张劲兵也向记者表达了他对邵逸夫的感谢和钦佩之情。“从学校而言,当时的逸夫楼是学校的主要建筑,使学校的整个功能配套更为齐全,让学生在同类院校中跨了一大步,也为后期学校争取更多的捐款项目奠定了基础。从我个人而言,我觉得邵先生对于公益事业的奉献是令人钦佩的,他在很早时期就成立邵氏基金,并不计回报地捐资教育事业,他的逝世是对教育公益事业的一大损失。我也希望更多的企业家和社会人士能够关注教育公益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原来的科技馆 现在的实验室
  位于六安一中内的逸夫楼,2000年建成,建筑主体为6层,外观颜色红白相间的色调,很是显眼。虽然经历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墙体墙面一如往昔,没有太大变化。作为学校的科技馆,6700平方米的逸夫楼内,设有全省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中心、学术报告厅。如今遍布国内各知名高校的六安一中学子们,大多都曾在这栋楼内,留下过自己的足迹。
    据学校校办室主任尹孝成介绍,这是学校在2000年建成的楼,大楼的外立面上镶嵌着金色的“逸夫楼”3个大字。“目前,这座楼主要是作为实验室,”尹主任表示,“我们也听说了邵逸夫先生去世的消息,还想着怎么样来纪念一下呢。”
    曾在六安一中就读过的李同学,对于逸夫楼有着独特的情感,因为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如今正在就读的安徽大学,都有一所这样的逸夫楼。“至今仍记得当时在楼内实验室上课的情景,而如今,每次我坐在安大图书馆内看书的时候,总会回忆起自己与同学们一起努力奋斗的日子。”
  新校区的教学楼
  尽管早已“退休”,尽管再也不见了往日书声琅琅,城北小区旧址上的那座逸夫楼仍然一如往日般伫立,等待着“新生”的日子。如今,这个名字,在新的城北小学内,被保留了下来,赋予了一座2006年建成、拥有20个教室的新楼。
    “教学楼建成的那天,正是我在学校上二年级的时候,说实话,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栋楼的条件是相当不错的,标准化建设,容纳学生多,楼层规划合理。”现在已是一家事业单位职工的方铭回忆说。
    在新的城北小学就职的周老师,当年还没参加工作,但对于过去的那栋老逸夫楼颇为熟悉。在他的记忆中,老逸夫楼虽然只有4层,14个教室,但这样的教学条件,放眼全市,也是数得着的。“工程质量非常好。”周老师说,“就是现在你去看,也没有很旧感觉。”
    据了解,1990年,恰逢机遇,得到了邵逸夫基金会捐助的40万元港币。市里按照1:1的比例配套资金,与邵逸夫基金会一道修建起了这座老逸夫楼。“现在回想起来,对于逸夫楼的记忆,其实更多的是对于自己童年时代的一种留恋,真想再回到那个教室里,去体会那种无忧无虑的童年快乐。”方铭说。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