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扎实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舒城县深入贯彻全省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依托山水人文资源优势,加快全局规划统筹、全时挖潜开发、全链协同推进、全员共建共享,进一步优化旅游供给体系,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大力发展全域旅游,2023年10月成功入选安徽省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一是全局规划统筹。出台《舒城县“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全域发展的实施意见》、《舒城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舒城县旅游发展布局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等政策文件,按照“一核、两极、双带、四区”联动发展格局,坚持核心景区引领、历史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带动,统筹全县旅游发展。在全市率先成立旅游警察大队,并成立旅游巡回法庭等综合监管机构,成立旅游行业协会、旅游餐饮协会,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安排新增用地指标10%以上用于旅游项目建设,抓统筹促示范,着力拓展旅游新领域,发展旅游新业态,构建旅游大产业。
二是全时挖潜开发。围绕四季特色,着力布局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玩雪四季不间断的乡村旅游新格局。发展石关、天子寨、九龙寨、华溪涧、挂龙尖、望庄营地、醉饮山房、古月山庄、随园小墅、鹏翔生态园、大别山狼谷、文翁研学小镇、圈圈地球营地、大龙潭峡谷漂流等乡村旅游点40多处,以赏花、踏青、采摘、露营、烧烤、漂流、采风、晒秋、温泉等为主题的四季乡村体验旅游持续升温,占全域旅游市场主导地位。推出“全景龙舒”三日游,“重温历史”红色环湖二日游,“山野之趣”乡村生态一日游,“游学古今”研学一日游精品线路四条,推动全县旅游串点成线、集群发展。万佛湖水上航线入选交通运输部50条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试点。“赏花悦木·游山玩水”之旅入选2023年全国乡村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红色摇篮革命勇毅征程之旅”入选2023年全省15条红色研学线路。今年1-10月份全县共接待游客81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35%。
三是全链协同推进。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增旅游内涵又促百业兴旺。深推产业项目,先后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3个,累计投入50多亿元,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增量,新业态不断涌现。目前全县有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各1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个,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1处,中国传统村落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省级优秀旅游乡镇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5个。七门堰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加强产业融合,以“万佛湖+运动”打造户外体育营地,获评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和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以“万佛山+康养”打造森林养生基地和森林康养林场,获评中国森林养生基地和全省避暑旅游目的地;以“生态茶山+休闲”打造茶旅精品路线,荣获全国“最美茶乡之旅推荐线路”。聚焦旅游服务,大力发展宾馆民宿,建成1家丙级旅游民宿,3家大别·乡宿以及3家星级酒店,10余家连锁酒店品牌,近50家民宿,提供多元住宿体验。紧扣旅游产品,打造舒城小兰花茶叶、万佛湖鱼头、舒城茶油等5个区域特色品牌,新开发旅游商品6个,鹏翔生态农业园入选省“后备箱工程基地”。旅游链条不断拓展,带动旅游产业整体收益逐年提升,游客逗留时间呈增长态势,过夜游占比由2022年的27.86%提高到31.90%,游客人均消费由550元提高到600元。
四是全员共建共享。开展全员上阵目的地大营销活动,开展乡村旅游节,开茶节、莲花节、露营音乐节等“活力”乡村活动,搭建覆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政府与市场主体、线上与线下、专业竞技赛事和全民参与活动的全时、全域、全覆盖品牌营销矩阵,“游舒城”抖音号累计粉丝量6.8万,推送短视频265条,播放量1500余万。推动全域旅游、全域文明,设立旅游志愿服务点30余个,涉旅场所年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50余场。开展美丽庭院、双微提升等工作,全民共建美丽生态,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践行旅游富民路径,打造环万佛湖旅游大道和晓天川藏线等风景道,以主廊+支线串联起沿线乡镇和特色资源点,带动10万群众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