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舒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舒城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0-10-12 17:09
字号: 下载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一、规划目的

为指导六安市舒城县城市建设和发展,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定制《六安市舒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八个统筹。

2)坚持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前提。

3)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共利益保障。

4)突出舒城比较优势,加强舒城与周边地区的协调,特别是与省会合肥的协作发展。

5)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6)坚持把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和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作为根本要求。

 

三、规划期限

本次总体规划的期限为2010-2030年。

近期:2010—2015

中期:2016—2020

远期:2021—2030

远景:2030年以后

 

四、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分为县域、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县域范围:包括县域19个乡镇和1个县经济开发区(省级),规划面积为2092平方千米。规划内容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主体区和万佛湖旅游区两部分,总面积为868.13平方千米。规划内容为城乡统筹规划。

3)中心城区范围:北至北环路-龙津大道-公麟路,南至南溪河-万佛南路-杭埠万佛湖快速通道-南溪河,东到206国道,西到万佛北路-三里河路-西环路,包括现状31个社区和行政村以及县经济开发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约43.4平方千米。规划内容为中心城区规划。

 

五、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化发展目标

至规划期末,形成规模等级有序、空间结构合理、功能优势互补、城乡协调发展的县域城镇体系。

2、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近期2015年,县域人口为103万,其中城镇人口为39.8万,城镇化水平39%

中期2020年,县域人口为105万,其中城镇人口为50.9万,城镇化水平为49%

远期2030年,县域人口为108万,其中城镇人口为72.4万,城镇化水平为67%

3城镇空间结构 

舒城县城镇空间结构为 “一核两面三轴四区”。

一核:中心城区,即以中心城区作为统筹和驱动县域发展的核心。

两面:指东北部和西南部两个次区域。其中东北部次区域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杭埠镇、干汊河镇和南港镇为发展重点,以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西部次区域以万佛湖镇为核心,以汤池镇和晓天镇为发展重点,形成环万佛湖产业带,以旅游服务业、生态农业为主导,带动西部次区域发展。

三轴:以206国道、六舒三公路、317省道等三条国省道为发展轴。产业主要沿“三轴”集中布局,鼓励沿线有条件乡镇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形成三条带状工业发展格局。

四区:即县经济开发区、杭埠工业园区、万佛湖旅游度假区和春秋塘汽车产业园,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中区。


规划期末,舒城县域将形成一级城镇——二级城镇——三级城镇——四级城镇的城镇等级体系。

舒城县域城镇等级结构

级别

数量

城镇名称

一级城镇

1

中心城区

二级城镇

6

杭埠镇、干汊河镇、南港镇、万佛湖镇、汤池镇和晓天镇

三级城镇

12

千人桥镇、舒茶镇、张母桥镇、百神庙镇、山七镇、河棚镇、五显镇、春秋乡、棠树乡、阙店乡、高峰乡、庐镇乡

四级城镇

8

桃溪社区、柏林社区、平田社区、查湾社区、燕春社区、城冲社区、西衖社区、洪庙社区

  5、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1)公路规划

县域公路交通系统包含干线和支线两级。其中干线系统主要由国道、省道和区域快速路组成,支线系统主要为县道,乡道以及地区内部道路。

干线系统构筑以一级公路组成的“三横两纵”的公路主骨架,承担与区域交通对接以及内部快速交通联系功能。

横一:六舒三公路,连接六安-棠树-柏林-县城-千人桥-杭埠-三河镇等区域,县域北部主要横向联系通道;

横二:杭埠至万佛湖快速通道和317省道,连接合安高速-县城-万佛湖等区域,是县域中部主要的横向联系通道;

横三:318省道、105国道局部段、连接规划改建的二级公路(山七镇经河棚镇、汤池镇、西衖社区接319省道)和319省道,横向连接霍山、舒城中部乡镇和庐江,是县域中南部未来的两一条主要联系通道。

纵一:206国道,连接合肥-县城-南港-舒茶-安庆等区域,县域重要的对外联系通道及东部区域的快速联系通道;

纵二:105国道,连接霍山县-五显-三七-晓天-岳西等区域,县域西部主要的纵向联系通道。

支线系统主要承担县域内部各乡镇之间的交通联系功能

2)铁路规划

对合九铁路将进行扩能改造。

3)水运规划

抓紧建设内河码头,适应现代化综合运输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对主要航线的疏浚整治工作,整治碍航桥梁,发挥最大运输潜力。实现内河航道网络化。对运量大、等级高的航道实施重点养护,消除碍航河道,对城镇段航道坍塌严重、回淤速度快的地段进行加固和疏浚,确保航道通航条件良好。

 


6、县域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依托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资源,着力打造 “四大”旅游主题,“两大”旅游片区,“两心三点”的旅游服务体系, “双环”形旅游线路的舒城县域旅游发展总体布局。

“四大”旅游主题:历史文化、自然山林、生态农业、休闲度假;

“两大”旅游片区:南北两大片区;

“两心三点”的旅游服务体系:以中心城区旅游服务中心为主中心,以万佛湖镇的旅游服务中心为次中心,在晓天镇、汤池镇和舒茶镇各规划三处旅游服务节点;

“双环”形旅游线路:提升万佛湖道路等级,加强县域南部东西向道路的衔接,连通万佛山旅游服务道路,在两大片区各自形成串接主要景点的双环形旅游线路。

 

六、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1、规划区人口与用地规模

2030年规划区城镇人口为60.3万人,城镇建设用地为61.5平方千米;规划区村庄人口为20.2万人,村庄建设用地为24.24平方千米。

2、规划区空间管制

规划区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现状建成区,分别进行空间管制。

禁建区:总面积为:414.92平方公里;

限建区:总面积为:391.67平方公里;

适建区:总面积为:38.83平方公里;

已建区:总面积为:22.78平方公里。


七、中心城区规划

1、城市性质

舒城县的城市性质为:合肥经济圈综合性极点城市之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产业核的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具有皖西山水文化与风貌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舒城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

1)“河产城”共融的宜居城市

2)合肥都市圈重要的产业城市

3)商贸流通、科教发达、富含人文底蕴、人民生活丰裕的活力城市

4)支撑县域现代旅游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服务城市

3、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城市人口规模为24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24.7km?;

中期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3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30.3km?;

远期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43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43.4km?。

4、、城市发展方向

中心城区规划期内近期适度向西、向北发展;远期主要向东、向北并适度向南发展。

5、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中心城区的布局结构概括为“四心两轴一带六片区”。

四心:老城公共中心、西部组团中心、舒东新区公共中心、城市商贸中心;

两轴:梅河路-桃溪路东西向发展轴和龙津大道南北发展轴;

一带:南溪河城市景观带;

六片区:老城区、舒东新区、南溪组团、西部组团、县经济开发区、商贸宜居组团。


6、用地布局


 1)城市公共中心规划

老城公共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城市级商业文化中心。在现状商业中心基础上发掘历史文化底蕴,加强、完善和丰富商业文化服务功能。

西部组团中心:位于西部组团,结合政务中心,大型现代体育和文化设施的建设,形成政务文化中心。

舒东新区公共中心:位于舒东新区,为城市级商业商务中心,依托产业园区发展商务、科研、贸易等现代服务业。

城市商贸中心:位于商贸宜居组团,为城市级商贸中心,依托依托国道和快速通道发展大型专业市场。

2)居住用地

规划划定12个居住区,至2 0 30年居住用地面积1133.8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6.11%,人均用地面积26.37m?。

3)工业用地

规划至2030年工业用地面积749.0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7.25%,人均用地17.42平方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集中于县经济开发区。

4)舒城县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

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hm?

m?/人)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R

居住用地

914.46

1133.86

56.23

26.11

55.76

26.37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15.08

468.19

7.08

10.78

7.02

10.89

A1

其中

行政办公用地

41.52

59.7

2.55

1.37

2.53

1.39

A2

文化设施用地

2.73

50.14

0.17

1.15

0.17

1.17

A3

教育科研用地

15.43

76.36

0.95

1.76

0.94

1.78

A33

中小学用地

37.19

178.79

2.29

4.12

2.27

4.16

A4

体育用地

2.93

40.4

0.18

0.93

0.18

0.94

A5

医疗卫生用地

8.61

46.9

0.53

1.08

0.53

1.09

A6

社会福利用地

1.1

10.76

0.07

0.25

0.07

0.25

A7

文物古迹用地

0.24

0.2

0.01

0.00

0.01

0.00

A9

宗教用地

5.33

4.94

0.33

0.11

0.33

0.11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54.79

456.75

3.37

10.52

3.34

10.62

B1

其中

商业用地

53.83

412.86

3.31

9.51

3.28

9.60

B2

商务用地

39.38

0.91

0.92

B3

娱乐康体用地

0.53

0.01

0.01

B41

加油加气站用地

0.96

3.98

0.06

0.09

0.06

0.09

M

工业用地

394.26

749.08

24.24

17.25

24.04

17.42

M1

其中

一类工业用地

18.99

299.24

1.17

6.89

1.16

6.96

M2

二类工业用地

328.62

449.84

20.21

10.36

20.04

10.46

M3

三类工业用地

46.64

2.87

2.84

W

仓储用地

95.87

2.21

2.23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127.66

705.45

7.85

16.25

7.78

16.41

S1

其中

城市道路用地

118.05

650.49

7.26

14.98

7.2

15.13

S3

交通枢纽用地

13.17

0.30

0.31

S41

公共交通站场用地

8.67

0.20

0.20

S42

社会停车场用地

9.61

33.12

0.59

0.76

0.59

0.77

U

公用设施用地

11.26

54.88

0.69

1.26

0.69

1.28

U1

其中

供应设施用地

5.49

22.58

0.34

0.52

0.33

0.53

U2

环境设施用地

4.48

28.92

0.28

0.67

0.27

0.67

U3

安全设施用地

1.29

3.38

0.08

0.08

0.08

0.08

U9

其他公用设施用地

1.39

0.09

-

0.08

-

G

绿地与广场用地

7.75

678.04

0.48

15.62

0.47

15.77

G1

其中

公园绿地

5.58

383.28

0.34

8.83

0.34

8.91

G2

防护绿地

284.93

6.56

6.63

G3

广场用地

2.17

9.83

0.13

0.23

0.13

0.23

城市建设用地

1626.24

4342.12

100

100

99.16

100.98

 

 

7、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一)对外交通规划

1、206国道、六舒三公路、杭埠-万佛湖快速通道为中心城区主要的对外交通道路。规划采取对外交通道路从城市外围通过,内部城市主干道与之衔接的内外交通联系方案。

2、206国道改线,从中心城区东侧通过,规划通过公麟路、三里河路、桃溪路和梅河路与其对接。

3、杭埠-万佛湖快速通道从中心城区南侧通过,是舒城县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县城连接合安高速、济祁高速的主要通道。规划通过西环路、万佛路、春秋路、龙津大道以及鹿起路等五条南北向主干路与其对接。

4、规划三里河路为东西向的客运过境交通道路。

 

(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中心城区道路系统按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三个等级规划建设。主干路红线宽度为4050米,次干路红线宽度为20-30米,支路红线宽度为1520米。

规划“八横十二纵”的主干路组成的方格网和环路相结合的道路系统。

八横:北环路、公麒路、陈三堰路、三里河路、桃溪路、南溪路、七门堰路、南环路。

十二纵:西环路、华盖路、万佛路、春秋路、鼓楼街、古城路、龙津大道、鹿起路、龙眠路、周瑜路、文翁路、206国道。


 

八、旧城更新与发展规划

1、旧城区范围

舒城县旧城区是指桃溪路以南、龙津大道以西、南溪河以北、春秋路以东城市用地。总用地面积269.25公顷。

2、旧城更新策略

将旧城区划分为引导建设区、控制建设区和综合改善区三个不同的发展分区。

引导建设区:用地功能需要调整,且可改造度强,有改造意向或与发展方向有冲突的地区。在保留部分重要建筑、保护建筑的基础上,引导其对地块进行整合更新,使其符合高端化发展方向。

控制建设区:用地功能局部调整,具有一定的可改造度,具有发展需求的地区。对地块进行整合,有控制地拆除部分建筑或改变其功能,进行局部更新,改造内部环境,增加开放空间,保证交通微循环顺畅。

综合改善区:用地功能原则上不做变更,可改造度弱或需要保留较多内容的地块。对用地进行整合,保持已经形成的功能和结构,拆除违法建筑,梳理内部交通,改善环境,开辟必要的公共空间和道路。


九、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与远景发展设想

(一)近期建设规划

1、近期发展方向

近期舒城县空间发展方向概括为“主要向西向北拓展,向东飞地发展”。

2近期建设规模

根据对舒城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的预测,2015 年中心城区人口由现状的16.4 万人发展到24万人,新增人口7.6万人;2015 年城市建设用地达到24.7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103平方米。

3近期发展重点区域

近期(20102015年)发展重点是通过政务中心搬迁大力发展西部组团,继续推动县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引导工业集中发展,老城区的重点在内部用地与空间梳理,配合206国道改线工程和杭北-万佛湖快速通道开始建设东部市场商贸区。

(二)远景发展设想

城市的远景发展要充分利用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积蓄的惯性力,继续向北向南继续推进。城市产业用地将依托206国道和六舒三公路进一步向北拓展,远景可能将跨越206国道继续向东推进。城市居住及公共服务功能则依托良好的自然景观条件和用地条件主要向南发展,丰富完善南溪组团,西部组团也可能继续往西推进。

规划远景将呈现“两带”的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用地向北向东呈带状布局,城市生活空间向南向西部呈带状布局,城市功能结构演变为“多中心组团式”格局,使得城市发展更富有弹性。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