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落实】《合六叶工业走廊暨金叶一体化产业发展规划 》落实情况
一、工作开展情况
合六叶工业走廊暨金叶一体化建设,是市委、市政府为加快绿色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一心一廊、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六大绿色平台之一。工业走廊是六安连接合肥以及长三角的大动脉,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主阵地,是我市工业基础相对较好、发展较快的区域。依托合六叶工业走廊推动六安经济快速崛起,是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工业走廊以312国道为轴,东起示范园区,与肥西金桥接壤,西至叶集区,毗邻河南,全长87公里。2016年12月,《合六叶工业走廊暨金叶一体化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印发,指出工业走廊建设要坚持“错位发展、培育集群”的原则,以园区为主体,明确首位产业,重点围绕首位产业引进项目、壮大产业、拉长链条,注重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兼顾自身发展与互补互助,提高产业关联度,打造特色工业集中区和产业配套区。2017年12月,《合六叶工业走廊暨金叶一体化建设实施意见》印发,进一步细化工作举措,落实工作职责,强化机制保障。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工业走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东西两个工业组团为引领的哑铃型格局,东部以六安经济开发区为中心,包括市示范园区、金安开发区、裕安开发区,组成的东部工业新城,西部以金寨-叶集一体化发展为核心的生态工业新城。目前,工业走廊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主引擎。2017年,全市位于合六叶工业走廊暨金叶一体化沿线规上工业企业共有394户,企业数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40.7%,工业走廊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39.54亿元,占全市38.9%,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增幅高于全市规上工业3.4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3.1%。金寨光伏新能源、中药材深加工,叶集家居制造,裕安循环化改造,六安新能源汽车,大学科技园,齿轮、电机等产业集群成为六安新的名片,金寨获批创建全国首个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县,中药材获得国家产业专项扶持,叶集木竹加工获批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六安大学科技园争创国家级,六安齿轮、电机行业协会成立,进一步增强了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工业走廊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园区发展不均衡。工业走廊区域9个园区之间发展不均衡,有六安经济开发区1个国家级开发区,市示范园区、金安开发区、裕安开发区、金寨现代产业园区、叶集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区,平桥、姚李、分路口3个工业集中区,经济规模、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发展水平等差距较大,两头较强、中间较弱,尚未形成有效连通。二是产业特色不明显。目前,各园区在产业发展上仍缺乏统筹协作,主导产业集中度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整体来说,工业走廊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在我市基础较好,但在全省范围内优势不明显,即使是国家级的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规模也不到百亿级(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76.9亿元),区域牵动性不强,辐射能力不够,各园区之间主导产业不够突出,除了叶集的木竹家居产业,其他园区尚未形成集中度高的首位产业,产业跨度太大、集聚度不高、特色不突出。三是区域影响力不够。合六叶工业走廊作为我市的重要战略,在区域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区域外甚至市内走廊外区域的参与度和认知度不高。整体实力在全省不突出,作为合肥都市圈西向发展的核心工业带,尚未上升到省级战略层面,享受的区域政策不多,紧靠我市单向发力难以形成更大范围的区域影响力。
三、改进工作的措施和思路
一是加快推进,狠抓落实,提升经济集中度。按照《合六叶工业走廊暨金叶一体化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狠抓《合六叶工业走廊暨金叶一体化建设实施意见》工作落实,进一步明确职责、细化方案、强化督查,通过联合招商、精准招商、集群招商,推动实施一批大项目,重点支持几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提高主导产业集中度。
二是科学指导,优化布局,增强区域协调性。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合六叶工业走廊“一廊”(即金安、裕安、叶集、六安开发区以及金寨县)为主线,以霍邱、霍山、舒城为“三角”,全力打造六安工业“六”字型空间发展布局,提升工业走廊内外协调性。优化园区考评机制,科学修订园区绩效评价办法和考评细则,提高发展质量、创新驱动、产业集聚等指标的考核权重,引导园区高质量发展,特色化发展。
三是开放合作,双向发力,打造合六产业带。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主动对接合肥产业发展和长三角产业转移趋势,争取省级层面支持,加快建设合六产业带。推动合肥-新桥机场-六安城铁,以及合六城际铁路建设,发挥G312、合六南通道等同城化交通区位优势,紧密对接合肥产业、科教、政策资源,把合六产业带打造成全省经济增长极、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