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开发区】东部新城规划解读
第一章 总 则
- 编制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八大,执行省委、省政府的区域发展新举措,构建六安发展新希望,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国办函〔2013〕43号等相关精神,促进六安东部新城可持续发展,特编制《六安东部新城核心区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 指导思想
根据“十八大”的指导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合六同城化、合肥经济圈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的契机,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以现代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做大经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拓展承接载体,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综合实力。
- 规划依据
1、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4)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
2、标准规范
(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2)《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6-98);
(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4)其它相关技术规范
3、上位规划
(1)《安徽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
(2)《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30)》;
(3)《六安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总体发展规划(2010—2030)》
(4)《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4、相关文件
(1)《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2)《六安市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3)《六安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2010年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关于进一步促进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皖发〔2011〕15号)》
(6)中共六安市委办公室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调整六安东部新城开发园区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7)《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总体规划(2010-2030)》
(8)上级部门的其他文件
- 规划层次
此次规划范围分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东部新城范围约315平方公里
东部新城含六安经开区、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三十铺镇区)。
第二层面:六安东部新城核心区范围约40平方公里。
位于环城东路、新安大道、皖西东路、新城大道围合区域,面积约40平方公里,此范围为此次规划的核心区。
- 法律效力
1、本次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说明书三部分组成。
2、文本条文中加下划线内容为规划中的强制性条文。
第二章
东部新城远景发展规划
第一节 范围与规模
- 东部新城规划范围
沪陕高速以南、六安市域界限以西、安丰路以东、合武高铁及观光路以南区域,规划范围315平方公里。
- 规模与人口
1、用地规模
东部新城远景建设用地规模130平方公里。
另,考虑到东部新城后续可持续发展与空间拓展需要,远景预留发展备用地30平方公里。
2、人口规模
远景规划可容纳人口规模120万人。
第二节 发展定位与策略
- 发展定位
培育合肥经济圈西部的经济增长极;打造皖西跨越发展的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想地,环境优美、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新城区。
- 规划策略
结合本东部新城的发展目标与定位,针对现状存在问题,重点在宏观战略落实、产业承接、接受经济增长极辐射及区域基础设施共享等方面逐一提出相应对策。构建合六工业走廊、合六城镇带;体现 “产城融合”新理念;引导产业聚集式新平台;打造水活城绿新特色的布局架构,加强产业互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和信息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东部新城综合竞争力。
第三节 空间布局规划
- 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核、双轴、四片、两点、多脉”的空间结构。
一核:东部新城核心区,结合城际轨道站点设置,位于东部新城中心位置;
双轴:新城大道发展轴、G312国道发展轴;
四片:由河流水系自然分割而成的四个城市组团;
两点:城市外围点状发展的椿树镇、先生店乡新型城镇;
多脉:贯穿东部新城的多条生态水脉。
- 绿地景观框架
依托现有自然资源及城市建设情况,着力打造“多脉、多廊、多点”独具特色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多脉:重点谋划水文章,规整、串活城市水系,加大滨水绿化廊道控制宽度,形成相互连通、贯穿城区的淠东干渠、三源河、瓦西干渠、淠河总干渠多条生态水脉。
多廊:建设高速公路、铁路、高压线防护绿廊,加大重点道路绿线控制宽度,形成G312、经三路、S203、合六城际铁路、皋城东路等相互交织的多条城市绿廊。
多点:建设多个生态绿化节点。
表2-1 主干道路两侧绿线控制表
|
- 功能组团
规划共分为4个生活居住组团和5个工业产业组团。生活居住组团主要结合城际轨道沿线两侧及东部新城中心、淠河总干渠两侧布局。
- 用地布局
东部新城远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130k㎡,其中:居住用地面积2767.8公顷,占总用地的21.2%,人均居住用地23.1平米;工业用地面积4360.0公顷,占总用地的33.5 %,人均工业用地36.3平米;交通设施用地面积2083.7公顷,占总用地的16.0 %,人均交通设施用地17.4平米;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2406.8公顷,占总用地的18.5%,人均公园绿地20.1平米。
表2-2 东部新城城区建设用地结构表
代码 |
用地类型 |
用地面积(公顷) |
比例(%) |
|
R |
居住用地 |
2767.8 |
21.2 |
|
A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727.0 |
5.6 |
|
其中 |
行政办公用地 |
80.1 |
0.6 |
|
文化设施用地 |
89.4 |
0.7 |
||
教育科研用地 |
418.0 |
3.2 |
||
体育用地 |
45.7 |
0.4 |
||
医疗卫生用地 |
61.7 |
0.5 |
||
文物古迹用地 |
32.1 |
0.2 |
||
B |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
1156.3 |
8.9 |
|
其中 |
商业、商务设施用地 |
984.8 |
7.6 |
|
娱乐康体设施用地 |
163.7 |
1.3 |
||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
7.8 |
0.1 |
||
M |
工业用地 |
4360.0 |
33.5 |
|
W |
物流仓储用地 |
162.7 |
1.2 |
|
S |
交通设施用地 |
2083.7 |
16.0 |
|
其中 |
城市道路用地 |
2021.3 |
15.5 |
|
轨道交通用地 |
46.0 |
0.4 |
||
综合交通枢纽用地 |
5.6 |
0.0 |
||
交通场站用地 |
10.8 |
0.1 |
||
U |
公用设施用地 |
89.5 |
0.7 |
|
G |
绿地与广场用地 |
2406.8 |
18.5 |
|
其中 |
公园绿地 |
1116.0 |
8.6 |
|
防护绿地 |
1278.0 |
9.8 |
||
广场用地 |
12.8 |
0.1 |
||
总计 |
|
13026.8 |
100.0 |
第四节 居住用地和住房建设规划
- 居住发展目标
改善人居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实现“居者有其屋”,建设“宜居宜业”的和谐新城。
- 居住用地空间布局
结合城际轨道沿线两侧及东部新城中心、淠河总干渠两侧分为四大居住组团。居住用地面积2767.8公顷,占总用地的21.2%,人均居住用地23.1平米。
第五节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
- 规划原则
(1)健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合理的级配体系,提高公共设施规模与档次,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用地应相对均匀分布,其它公共设施则按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布局于最有利于发挥其效益的位置。
(2)在东部新城核心区重点建设发展,提升新城作为皖西大门的城市形象和地位。
(3)对公益性及非赢利性公共设施优先安排,在规划上提供用地保障。
(4)统筹城乡发展,建立覆盖城镇密集区的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
公共设施按城市副中心、片区中心及社区中心三级设置。规划确立1个城市副中心、5个片区中心和多个社区中心:
1、1个城市副中心:结合轨道交通站点设置,位于东部新城核心区,为东部新城综合服务中心;
2、5个片区中心:结合各片区进行设置;
3、多个社区中心: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规划用地面积727.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5.6%,人均6.1 m2。
第六节 工业用地布局
- 规划目标
1、实施“工业立区”战略,提前谋划充足的工业发展空间,合理安排城市工业发展用地,加速产业集聚;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并实现城市的充分就业;
3、把东部新城打造成打造引领区域提速发展的跨越发展示范区,支撑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承接理想地、带动区域经济崛起的经济增长新支点、驱动区域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新高地,最终建设成一座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产业新城、生态新城、示范新城。
- 规划原则
坚持“区片多元,相对集中”的基本战略,使城市功能分区相对明确,处理好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工业与环境、园区与交通的关系,便于交通的合理组织及生产生活污染的及时处理。
- 用地布局
以产城融合、紧凑城市为规划理念,以TOD模式主导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倡导多样化、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开发模式,将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规划共分5个工业产业组团,主要沿淠河总干渠北侧及G312南侧布置。
工业用地面积4360.0公顷,占总用地的33.5 %,人均工业用地36.3平米。
第七节 物流仓储用地布局
- 规划目标
充分利用东部新城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齐全、管理先进、高效经济的现代化储运体系和流通体系,把东部新城建设成为六安市重要的对外物流基地。
- 规划原则
整合、优化在城区中的仓储用地布局,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及物流运输要求,学习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合理确定用地规模,逐步集中规划仓储区,积极发展集运输、存储、配送、装卸、物流信息管理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业。
- 用地布局
结合工业组团布置2处仓储物流中心,一处位于北部片区沪陕高速与经三路交口的东南侧,布置综合仓储物流工业园,一处毗邻济齐高速、G312交汇处的西侧,主要承担东部新城产业发展区的货物仓储、物流转运及我国东西部物流转运区域性中心等功能。
仓储用地面积162.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人均1.4 m2。
第八节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布局
- 规划目标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及产业化布局条件,服务周边,结合公共交通站点及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商业服务业设施,综合服务东部新城。把东部新城建设成为六安市的副中心。
- 规划原则
结合产业发展、景观轴线、重大设施布局, 确定用地布局与规模,综合服务周边区域。城市副中心本着业态调整、功能提升的原则,改造提升传统业态,重点发展大中型百货店、超市、专卖店等新型业态,完善商贸服务功能,增加繁荣气息,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精品商业集群。
- 用地布局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1156.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8.9%,人均9.6 m2。
第九节 道路网规划
- 路网规划
道路系统按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三个等级规划建设。
规划道路主干道13条,次干道43条,支路22条,合计78条,总长度457.2公里,道路面积1728.4公顷,道路网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用地14.4㎡/人。道路网规划
- 对外交通规划
1、城际铁路
预留合六城际铁路通廊。规划4处站点,其中2处位于东部新城规划范围内。
2、 高速公路
近期建成312国道与济祁高速下道口;远期建成新阳大道与沪陕高速下道口。
3、汽车站
保留六安汽车东站;新建2处汽车站。
第十节 给水工程规划
- 需水量预测
远景规划东部新城城区最高日供水规模为70万吨/日。
- 水源规划
保障供水安全性、可靠性,实现六安主城区与东部新城区域联网供水。规划将淠河总干渠作为六安市东部新城城市水源。
- 给水规划
最终自来水厂总供水能力为70万m3/日,扩建东城水厂至20万m3/日,三十铺水厂扩建至30万m3/日,集中区水厂(暂定名)扩建至20万m3/日。
改造六安东部新城现有供水管网,改善供水水质,提高供水可靠性。实现城区自来水普及率100%。
第十一节 供电工程规划
- 供电负荷预测
预测规划区内用电总负荷为1707.3 MVA,所需220千伏变电站容量为936.8MVA。
- 电源规划
近期东部新城联络线依然从500千伏皋城变电所出线,为保障供电安全可靠性,远期规划新建的石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双回路供电。
- 220KV电网规划
规划新增变电容量940 MVA,规划新建变电所4座,改造扩建现有 2座。
表2-4 东部新城城区远景220KV变电站规划
序号 |
变电所名称 |
装机容量 |
变电站规模(MVA) |
规划措施 |
远景发展 |
1 |
立新变 |
2×180 MVA |
360 |
现状改造 |
|
2 |
双墩变 |
2×120 MVA |
240 |
现状保留 |
可扩容 |
3 |
新桥变 |
1×180 MVA |
180 |
规划新增 |
可扩容 |
4 |
淠河干渠北侧东变 |
1×120 MVA |
120 |
规划新增 |
可扩容 |
5 |
三源河变 |
1×180 MVA |
180 |
规划新增 |
可扩容 |
6 |
瓦西干渠西侧变 |
1×180 MVA |
180 |
规划新增 |
可扩容 |
第十二节 排水工程规划
- 排水体制
东部新城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 污水量预测
考虑到远景东部新城城区向北拓展的发展备用地,污水量确定为50万吨/日。
- 污水设施
新建污水处理厂2座,远期污水处理能力均达到25万吨/日,最终满足自身并兼顾六安主城区东侧区域污水处理需求。
核心区污水处理厂规划位于寿春路与一元大道交口西南侧,占地面积12.5公顷,污水处理能力25万吨/日;
城北工业污水处理厂规划位于新城三路与安丰北路交口西南角,占地面积4.8公顷,污水处理能力25万吨/日。
- 污水管网
沿城市道路布置污水管网,管网呈枝状布置,另沿淠河总干渠两岸设置截污管。沿G312、寿春路、皋城东路、前进路等主干道路铺设主干管。
第十三节 环境保护规划
- 环境保护目标
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层面和环节中,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生态环保优先理念,将东部新城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良、资源节约高效、环保设施先进完备、人居环境舒适、居民环境意识良好的生态环保、绿色宜居城市。
1、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控制在国家Ⅱ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控制在国家Ⅱ级标准;
2、交通干线噪声值小于70分贝,区域环境噪声值小于55分贝,东部新城按功能分区分别达标;
3、地下水源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水质标准,达标率达95%以上;
4、地表水按不同的水体功能分别达标,达标率达80%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
5、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有毒有害物全部得到妥善处置;
6、消除工业固体废物的外排及堆放现象,危险废弃物实现零排放;加快垃圾处理厂及其配套工程建设,加大垃圾无害化处理力度,远景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 水环境功能区划
规划淠河总干渠为六安市城市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地,作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执行Ⅱ类水质标准;三源河、瓦西干渠等其他水系为东部新城的景观及排水水系,执行环境景观的要求,水质管理目标规划期末为Ⅲ类。
-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规定,东部新城空气质量全部划为二类区,执行Ⅱ级标准。
- 噪声功能区划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东部新城噪声划分为三类。
1类标准区:以居住、行政办公等为主的区域,环境噪声限值为:昼间(7:00-23:00)55dB,夜间(23:00-7:00)45dB。
2类标准区:商业为主的区域,环境噪声限值为:昼间60dB,夜间50dB。
3类标准区: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区域,环境噪声限值为:昼间65dB,夜间55dB。
- 4类标准区:交通干线两侧,环境噪声限值为:昼间70dB,夜间55dB。“五线”管制
- 城市红线管制
红线规划管制范围以道路交通系统为基础进行红线划定。建筑后退:道路红线两侧建(构)筑物应根据规划管理要求由规划道路红线两侧分别向外退缩,退缩范围内属绿地,不得建设永久性或临时性建(构)筑物。
表2-5 后退道路红线管制表
道路红线宽度(米) |
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米) |
|||
高层建筑 |
多层建筑或裙房 |
高层建筑 退交叉口 |
多层建筑或裙房退交叉口 |
|
﹤25米 |
8 |
5 |
10 |
8 |
25—36米 |
10 |
8 |
14 |
10 |
40—60米 |
15 |
10 |
20 |
12 |
- 城市绿线管制
绿线规划管制范围以绿地系统为基础进行绿线划定,包括城市公园绿线、滨水绿线、道路绿线、防护绿线。
城市公园绿线:指居住区级以上公园的用地边界,主要指东部新城的文化公园、休闲公园和居住区公园等。
滨水绿线:指东部新城建设用地范围内湖面、水塘、河道边缘的绿地边界。
道路绿线:指城市道路两侧绿化带管制宽度,沿主干路两侧规划10—20米绿化带。
表2-6 骨干道路绿线控制表
序号 |
道路名称 |
走向 |
长度(米) |
红线宽度(米) |
绿线宽度(米) |
1 |
新城三路 |
东西 |
16032.0 |
45.0 |
30.0 |
2 |
新城二路 |
东西 |
15611.0 |
60.0 |
30.0 |
3 |
新城大道 |
东西 |
17430.0 |
60.0 |
45.0 |
4 |
寿春路 |
东西 |
16270.0 |
45.0 |
25.0 |
5 |
前进路 |
东西 |
16875.0 |
45.0 |
25.0 |
6 |
皋城路 |
东西 |
17396.0 |
45.0 |
0.0 |
7 |
312国道 |
东西 |
18917.0 |
60.0 |
20.0 |
8 |
望江路 |
南北 |
10134.0 |
50.0 |
20.0 |
9 |
新阳大道 |
南北 |
9870.0 |
60.0 |
20.0 |
10 |
新安大道 |
南北 |
9957.0 |
45.0 |
20.0 |
11 |
和平路 |
南北 |
10089.0 |
50.0 |
10.0 |
12 |
东三北路 |
南北 |
8649.0 |
45.0 |
20.0 |
13 |
经三北路 |
南北 |
10346.0 |
60.0 |
30.0 |
防护绿线:指高速公路、高压走廊两侧的防护绿地。在G312、陕沪高速公路两侧规划形成100—150米宽绿化带;瓦西干渠绿线按20—100米控制,淠河总干渠绿线按50—1000米控制,三源河绿线按150—1000米控制。高压走廊控制为30—50米。
- 城市蓝线管制
东部新城蓝线规划管制范围主要为规划范围内瓦西干渠、淠河总干渠、三源河等河流水系和其它规划范围内的重要水塘。
瓦西干渠按50-100米断面控制;三源河按30-60米断面控制;瓦西干渠按30-50米断面控制。
结合水利部门对东部新城防洪排涝要求及城市景观建设进行城市蓝线规划管制。
- 城市黄线管制
根据供水、供电、电信、雨水污水、燃气、环卫、消防等市政设施的位置划定黄线范围。此外还包括高压走廊和高速公路控制范围,城市黄线内进行建设,应当符合经批准的城市规划。
- 城市紫线管制
本次规划范围内有东古城遗址、双墩汉墓、东城都遗址等4处,总占地面积61.7公顷。
表2-7 紫线保护规划一览表
序号 |
名称 |
位置 |
保护范围(公顷) |
1 |
东古城遗址 |
安丰北路与寿春路交口西北侧 |
29.6 |
2 |
双墩汉墓 |
G312与光大路交口西南侧 |
11.1 |
3 |
东城都遗址 |
环城东路与皋城东路交口西北侧(临淠河总干渠) |
11.1 |
4 |
古皋陶墓 |
经六路与皖西东路交口东北侧 |
9.8 |
第三章 核心区总体规划
第一节 范围与规模
- 规划范围
位于环城东路、新安大道、皖西东路、新城大道围合区域,面积约40平方公里。
- 规划期限
核心区规划期限为:
近期:2013年~2020年;
远期:2021年~2030年。
- 人口规模
人口容量约为45万人,其中近期20万人。
- 用地规模
建设用地规模为3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66.7㎡,近期建设用地13平方公里。
第二节 发展定位
- 功能定位
规划区为六安东部新城核心区,六安市城市副中心,东部新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行政办公、金融商务、旅游服务、会展、生活居住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
第三节 空间结构与布局
- 空间结构
核心区采用自然水系形成生态景观廊道,并以自然生态廊道划分城市空间片区,通过主要联系通道使各功能组团相互联系,联动发展,规划形成“一心、两轴、五片”的空间格局。
- 用地规划
东部新城核心区规划范围约4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面积面积30.4平方公里。其中:
(1)居住用地面积1021.2公顷,占总用地的33.6%,人均居住用地25.5平米(考虑到现状已建成低层及多层住宅,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基本满足规范要求);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170.2公顷,占总用地的5.6%,人均用地4.3平米;
(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421.6公顷,占总用地的13.9%,人均用地10.5平米;
- 工业用地面积352.8公顷,占总用地的11.6 %;(6)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568.0公顷,占总用地的18.7%,人均绿地14.2平米,其中,人均公园绿地12.1平米。
- 表13-1 东部新城核心区建设用地结构表
- (5)道路交通设施用地面积479.4公顷,占总用地的15.8%,人均交通设施用地12.0平米;
用地 代码 |
用地类型 |
现状用地 (公顷) |
规划用地 (公顷) |
比例 (%) |
|
R |
居住用地 |
210.4 |
1021.2 |
33.6 |
|
A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22.1 |
170.2 |
5.6 |
|
其中 |
行政办公用地 |
7.7 |
30 |
1.0 |
|
教育科研用地 |
13.7 |
61.8 |
2.0 |
||
文化设施用地 |
0 |
28.2 |
0.9 |
||
医疗卫生用地 |
0.7 |
20.3 |
0.7 |
||
体育用地 |
0 |
29.9 |
1.0 |
||
B |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
180.1 |
421.6 |
13.9 |
|
其中 |
商业设施用地 |
9.1 |
297.2 |
9.8 |
|
娱乐康体用地 |
171 |
122.1 |
4.0 |
||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 |
0 |
2.3 |
0.1 |
||
M |
工业用地 |
103.9 |
352.8 |
11.6 |
|
S |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
8.5 |
479.4 |
15.8 |
|
其中 |
城市道路用地 |
7.6 |
453 |
14.9 |
|
城市轨道交通用地 |
0 |
20.8 |
0.7 |
||
交通场站用地 |
0.9 |
5.6 |
0.2 |
||
U |
公用设施用地 |
27.3 |
29 |
1.0 |
|
G |
绿地与广场用地 |
3.7 |
568 |
18.7 |
|
其中 |
公园绿地 |
3.5 |
484 |
15.9 |
|
防护绿地 |
0.2 |
84 |
2.8 |
||
城市建设用地小计 |
556 |
3042.2 |
100.0 |
||
H4 |
特殊用地 |
8 |
|
|
|
E |
非建设用地 |
3506.4 |
|
|
|
总计 |
4070.4 |
|
|
注:用地平衡参见东部新城土地平衡表。
第四节 用地布局规划
- 居住用地规划
规划将居住用地分为四个居住组团,生活居住组团主要结合淠河总干渠两侧布置,
至规划期末,居住用地面积1021.2公顷,占总用地的33.6%,人均居住用地25.5平米。具体为:
1、瓦西干渠与淠河总干渠交汇西北侧组团,居住用地面积4.1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应控制在15万人以内。
2、瓦西干渠与淠河总干渠交汇北侧组团,居住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应控制在8万人以内。
3、淠河总干渠与新安大道西南侧组团,居住用地面积2.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应控制在7.5万人以内。
4、淠河总干渠与一元大道西南侧组团,居住用地面积2.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应控制在9.5万人以内。
5、淠河总干渠与三源河交汇西南侧组团,居住用地面积1.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应控制在5万人以内。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将提升改造G312北侧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在淠河总干渠北侧规划新增行政办公等用地。
至规划期末,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170.2公顷,占总用地的5.6%,人均用地4.3平米。具体为:
1、规划新增中学至9所,其中现状保留1所,新增8所,用地面积42.9公顷;
2、规划新增小学至14所,其中现状保留2所,新增12所,用地面积32.3公顷;
3、规划新增医疗设施至5所,其中现状保留1所,新增4所,用地面积27.8公顷;
4、规划新增文化设施4所,用地面积9.6公顷。
-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至2030年,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421.6公顷,占总用地的13.9%,人均用地10.5平米。
具体分布方式主要结合5大居住组团,集中布置,便于交通组织及规模化效应,为周边居民提供综合化的商业商务服务。
1、瓦西干渠与淠河总干渠交汇西北侧组团,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41公顷;
2、瓦西干渠与淠河总干渠交汇北侧组团,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115.6公顷;
3、淠河总干渠与新安大道西南侧组团,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18.4公顷;
4、淠河总干渠与一元大道西南侧组团,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281.4公顷;
5、淠河总干渠与三源河交汇西南侧组团,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14.5公顷。
- 工业用地规划
核心区内基本不安排工业用地。
第五节 道路网规划
- 道路网系统规划
规划形成“五横五纵”的骨架路网体系,“五横”指新城大道、寿春路、前进路、皋城路、312国道;“五纵”指环城东路、环渠北路、和平路、二元路、一元大道。道路用地总面积约52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7.4%,人均道路面积11.7平米。其中:
主干道路总长度55.6公里,主干道路用地276.4公顷,骨架路网密度1.9公里/平方公里。
表3-2 核心区规划骨架路网道路一览表
序号 |
道路名称 |
走向 |
长度 (米) |
红线 (米) |
道路占 地面积 (公顷) |
起止点 |
1 |
新城大道 |
东西 |
8017 |
60 |
48.1 |
环城东路-新安大道 |
2 |
寿春路 |
东西 |
8156 |
45 |
36.7 |
环城东路-新安大道 |
3 |
前进路 |
东西 |
8121 |
45 |
36.5 |
环城东路-新安大道 |
4 |
皋城路 |
东西 |
8088 |
45 |
36.4 |
环城东路-新安大道 |
5 |
312国道 |
东西 |
8024 |
60 |
48.1 |
环城东路-新安大道 |
6 |
新安大道 |
南北 |
4444 |
45 |
20.0 |
新城大道-312国道 |
7 |
和平路 |
南北 |
5032 |
50 |
25.2 |
新城大道-313国道 |
8 |
环城东路 |
南北 |
5638 |
45 |
25.4 |
新城大道-314国道 |
合计 |
55520 |
|
276.4 |
|
表3-3 核心区规划道路一览表(含主干路网)
序号 |
道路名称 |
走向 |
长度 (米) |
红线 (米) |
绿线 (米) |
占地 (公顷) |
备注 |
1 |
新城大道 |
东西 |
8017 |
60 |
45 |
48.1 |
主干路网 |
2 |
寿春路 |
东西 |
8156 |
45 |
25 |
36.7 |
|
3 |
前进路 |
东西 |
8121 |
45 |
25 |
36.5 |
|
4 |
皋城路 |
东西 |
8088 |
45 |
0 |
36.4 |
|
5 |
312国道 |
东西 |
8024 |
60 |
20 |
48.1 |
|
6 |
新安大道 |
南北 |
4444 |
45 |
20 |
20.0 |
|
7 |
和平路 |
南北 |
5032 |
50 |
10 |
25.2 |
|
8 |
环城东路 |
南北 |
5638 |
45 |
30 |
25.4 |
|
9 |
新站路 |
东西 |
3214 |
30 |
0 |
9.6 |
|
10 |
繁华路 |
东西 |
2743 |
30 |
0 |
8.2 |
|
11 |
朝阳路 |
东西 |
2800 |
24 |
0 |
6.7 |
|
12 |
学林路 |
东西 |
2273 |
18 |
0 |
4.1 |
|
13 |
文峰西路 |
东西 |
1710 |
30 |
0 |
5.1 |
商业绿线50 |
14 |
通州西路 |
东西 |
2016 |
30 |
0 |
6.0 |
|
15 |
裕安西路 |
东西 |
1876 |
18 |
0 |
3.4 |
|
16 |
和谐路 |
东西 |
953 |
24 |
0 |
2.3 |
|
17 |
汇文路 |
东西 |
2188 |
18 |
0 |
3.9 |
|
18 |
杭淠路 |
东西 |
2445 |
24 |
0 |
5.9 |
|
19 |
和顺路 |
南北 |
2847 |
30 |
0 |
8.5 |
|
20 |
枣树路 |
南北 |
1704 |
18 |
0 |
3.1 |
|
21 |
二元路 |
南北 |
2333 |
24 |
0 |
5.6 |
|
22 |
新民路 |
南北 |
2615 |
24 |
0 |
6.3 |
|
23 |
凤凰路 |
南北 |
3270 |
30 |
0 |
9.8 |
|
24 |
三东路 |
南北 |
1495 |
30 |
0 |
4.5 |
|
25 |
松林路 |
南北 |
1523 |
24 |
0 |
3.7 |
|
26 |
东五路 |
南北 |
644 |
20 |
0 |
1.3 |
|
27 |
东七路 |
南北 |
1657 |
15 |
0 |
2.5 |
|
28 |
一路 |
南北 |
1507 |
18 |
0 |
2.7 |
|
29 |
二路 |
南北 |
1528 |
24 |
0 |
3.7 |
|
30 |
十一路 |
南北 |
2469 |
30 |
0 |
7.4 |
|
31 |
四路 |
南北 |
1034 |
30 |
0 |
3.1 |
|
32 |
五路 |
南北 |
3934 |
30 |
0 |
11.8 |
|
33 |
十二路 |
南北 |
962 |
18 |
0 |
1.7 |
|
34 |
十三路 |
南北 |
1524 |
24 |
0 |
3.7 |
|
35 |
育才路 |
南北 |
1127 |
18 |
0 |
2.0 |
|
36 |
湖支路 |
南北 |
2363 |
24 |
0 |
5.7 |
|
37 |
长江路 |
东西 |
1577 |
24 |
0 |
3.8 |
|
38 |
1路 |
东西 |
2717 |
36 |
0 |
9.8 |
|
39 |
2路 |
东西 |
2525 |
30 |
0 |
7.6 |
|
40 |
3路 |
东西 |
1678 |
30 |
0 |
5.0 |
|
41 |
4路 |
东西 |
751 |
24 |
0 |
1.8 |
|
42 |
5路 |
东西 |
1284 |
24 |
0 |
3.1 |
|
43 |
6路 |
东西 |
1613 |
36 |
20 |
5.8 |
|
- 道路交通设施
1、交通枢纽
设置城际铁路站点1处;汽车客运站设置于规划区东部312国道与望江路交口东北部。
2、公共交通场站用地
设置公共交通场站用地4处。
3、加油(加气)站
设置加油加气站3处。
4、社会停车场
设置社会停车场4处。
第六节 绿地系统规划
- 规划目标
1、规划期末形成完整系统的绿化体系。
2、规划期末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4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以上。
- 绿地系统结构
绿地系统以核心区内淠河总干渠、瓦西干渠、三源河为背景,以交通走廊、高压廊道为纽带,以大型公园为节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绿环与绿楔结合的绿地系统,形成 “四水环绕,城园相映”的生态空间结构。
“四水”指贯穿核心区的四条绿色脉络,含淠河总干渠及支流、三源河、瓦西干渠,这些河流成为城市中特色滨水绿脉,使城市空间富于地方性的自然特色。
“六廊”指新城大道与城际铁路廊道、前进路、G312、一元大道、和平路及环城东路6条生态防护绿色廊道。
- 公园绿地规划
规划公园绿地总面积568.0公顷,占核心区总用地面积的18.7%,人均公园绿地12.1平方米。
- 公园绿地建设要求
公共绿地规划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有效利用中心城区现有的优势,结合地形地貌和地表水设置。规划应均衡布局城市各级公共绿地,形成系统完整、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完善的公共绿地体系。各分区设置1-2个综合性公园和若干主题公园,达到500米见绿标准。
- 防护绿地规划
根据城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需要,结合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有关规定,确定防护绿地结合交通、市政、河塘水系等廊道控制。
表3-4 规划防护绿带用地控制标准
分类 |
绿化隔离带 |
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 |
50-100米现状建成区≥30米, 新增用地≥50米 |
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周围 |
50-100米 |
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周围 |
50-100米 ,下风向100-500米 |
表3-5 重要道路防护绿化控制宽度一览表
序 号 |
道路名称 |
走向 |
长度 (米) |
红线 (米) |
绿线 (米) |
起止点 |
1 |
新城大道 |
东西 |
8017 |
60 |
45 |
环城东路-新安大道 |
2 |
寿春路 |
东西 |
8156 |
45 |
25 |
环城东路-新安大道 |
3 |
前进路 |
东西 |
8121 |
45 |
25 |
环城东路-新安大道 |
4 |
皋城路 |
东西 |
8088 |
45 |
0 |
环城东路-新安大道 |
5 |
312国道 |
东西 |
8024 |
60 |
20 |
环城东路-新安大道 |
6 |
新安大道 |
南北 |
4444 |
45 |
20 |
新城大道-312国道 |
7 |
和平路 |
南北 |
5032 |
50 |
10 |
新城大道-313国道 |
8 |
环城东路 |
南北 |
5638 |
45 |
30 |
新城大道-314国道 |
第七节 综合防灾规划
- 综合防灾规划目标
完善城市综合防救灾指挥体系,建立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及应急安全体系,整合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加快城市公共安全立法,依法进行安全防灾管理。
- 综合防灾规划措施
针对涉及城市公共安全的中带危险源、城市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公众聚集场所、自然灾害、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的公共安全问题,科学进行公共风险分析,加强风险预防,制订科学、系统的应急救援方案,确保城市有足够的疏散避难空间和通道。
- 防洪工程规划
1、防洪标准
淠河总干渠100年一遇,其他水系50年一遇。
2、排涝标准
与雨水规划保持一致,按六安市城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暴雨强度,设计重现期P,一般采用1.5年,局部重要地区采用5年。
- 防洪措施
1、防洪工程措施
对规划区内的河道加强整治,疏浚与沟通河道,适当拓宽过水断面,增加雨水调蓄容量和行洪能力;保留并适当扩大现有水系的调蓄空间,生态护坡,增大调蓄容量,达到以蓄为主的目的。
逐步改造提升防洪堤的防洪水平,建议改变现有硬质河堤护坡方式为柔性护坡,条件允许的区段,堤岸适当后退,放缓堤岸坡度,增大过水断面,采用生态护坡的方式将城市景观与防洪综合考虑河岸线。
2、防洪非工程措施
编制预案,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落实责任,明确洪灾防范目标。加强清障,确保汛期河道畅通。加强防汛防旱重要性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防洪意识。健全、完善防汛防旱指挥系统及管理机构。
- 消防规划目标
提升六安东部新城核心区的城市消防安全体系,合理布局消防队站、消防通道,配备专业消防人员及设备,为城市防灾预留足够的城市空间,提高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保障区内经济建设和人身财产安全。
- 消防安全布局
1、消防给水
消防给水采用市政供水管网供水,同时,结合天然水体建设消防取水点。
消火栓设置应采用规格统一的地上式消火栓(景观及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可采用地下式消火栓),一般沿道路设置,间距不应超过120米。道路宽度超过60米时,应在道路两边设置消火栓。
2、消防站
根据2030年核心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规划新增消防站4座。
表3-6 核心区消防站规划一览表
序 号 |
消防站名称 |
位置 |
用地 (公顷) |
消防站等级 |
1 |
寿春路消防站 |
寿春路与环城东路 交口东南角 |
1.7 |
一级普通消防站 |
2 |
皋城东路消防站 |
皋城东路与红旗路 交口东北角 |
1.1 |
一级普通消防站 |
3 |
金寨路消防站 |
金寨路与和顺路 交口东北角 |
0.9 |
二级普通消防站 |
4 |
新民路消防站 |
新民路与繁华路 交口西南角 |
1.2 |
二级普通消防站 |
- 防震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对六安市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六安市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设防烈度为七度。
- 抗震防灾工程规划目标
根据“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的原则,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综合抗御达到6级以上,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的地震防灾能力。全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 地震灾害预防规划
1、、核心区建筑
对核心区建筑,应在抗震性能评价的基础上,对重要建筑抗震防灾、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及城区建设和改造等提出抗震防灾要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公共建筑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规定,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进行设防。
2、避震疏散
规划区内应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防灾据点和防灾公园。
避震疏散场所每位避震人员的平均有效避难面积,紧急避震疏散场地应不小于1平方米,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应不小于2平方米。
紧急避震疏散场地的用地不宜小于0.1公顷,固定避震疏散场地不宜小于1公顷,中心避震疏散场地不宜小于50公顷。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的服务半径宜为500米,步行大约10分钟之内可以到达;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宜为2~3公里,步行大约1小时之内可以到达。
避震疏散场所应具有畅通的周边交通环境和配套设施。
避震疏散场所四周有次生火灾或爆炸危险源时,应设防火隔离带或防火树林带。
避震疏散场地应有多个进出口,便于人员与车辆进出。人员进出口与车辆进出口尽可能分开。
防灾据点的抗震设防标准和抗震措施可通过研究确定,且不应低于对乙类建筑的要求。
避震主通道两侧建筑应保障疏散通道的安全畅通。
规划城市公园、绿地、体育场、广场、停车场以及企事业单位空地和地下人防空间作为避震疏散场所。
人均避震疏散场地面积按3/㎡人,其中紧急避震场地面积按1 ㎡/人,固定避震疏散场地面积按2㎡/人。
规划避震疏散通道:规划主干道为救灾通道;规划次干道为疏散通道;规划支路为疏散支路。
- 抗震防灾抢险救灾
核心区的消防应在六安市区甚至合肥市经济圈,区域消防联动已成为一种趋势,仅布置普通消防站,该片区的特勤消防需求建议由东部新城甚至六安市区统筹考虑。
- 应急交通系统规划目标
建立系统、科学、可靠的城市交通应急道路网系统,以及应急交通组织策略和应急救援措施、疏散通道。
- 应急交通系统规划
规划核心区应急道路8条,均选红线宽度较宽且有一定的绿线退让的主干道,形成“五横三纵”的应急道路网格局,保证各应急救援单位如消防站、医院、学校、公园等的交通需求,具体如下:
表3-7 应急道路规划一览表
序号 |
道路名称 |
走向 |
长度(米) |
红线(米) |
1 |
新城大道 |
东西 |
8017 |
60 |
2 |
寿春路 |
东西 |
8156 |
45 |
3 |
前进路 |
东西 |
8121 |
45 |
4 |
一元大道 |
南北 |
4507 |
60 |
5 |
312国道 |
东西 |
8024 |
60 |
6 |
金寨路 |
东西 |
5910 |
50 |
7 |
和平路 |
南北 |
5032 |
50 |
8 |
环城东路 |
南北 |
5638 |
45 |
合计 |
55520 |
|
第八节 市政工程规划
- 供水工程规划目标
按照现代化大城市和先进节水型城市的要求,建设安全、高效、经济的供水系统。2030年,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1、完善供水系统,提高城市自来水普及率。
2、水源实现当地与外调水源联合调度。
3、结合中心城及周边城镇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合理安排水厂和输配水设施建设。
- 需水量预测
远景东部新城核心区最高日供水规模为20万吨/日。
- 给水水源
规划将淠河总干渠作为六安市东部新城核心区水源。
- 给水规划
1、水厂规划
规划将三十铺水厂扩建至30万m3/日,便于向核心区外围供水。改造六安东部新城核心区现有供水管网,改善供水水质,提高供水可靠性。实现2030年城区自来水厂总供水能力为30万m3/日,城区自来水普及率100%。
2、城区供水系统规划
规划结合城市主干道,完善连接各自来水厂的供水干线,充分发挥水厂之间的互补作用,对城区实行统一调度,由城市管网联合供水。
在供水管网中,根据需要建设调蓄水厂和加压泵站,以平衡供水压力,改善供水状况。
3、提高供水系统的安全性和抗击突发事故能力
提高水厂原水输送设施的安全保障。结合合肥大别山水引泉入城工程,合作建设淠河总干渠水源保护地建设,同时,加强供水厂调蓄水厂建设,提高水处理技术水平,改造与提升各水厂的供电系统,保证水厂的供电安全。
- 用电量及负荷增长预测
规划区内用电总负荷为451.1MW,所需220千伏变电站容量为334.1MVA。
- 电力系统规划
1、电源规划
近期东部新城核心区联络线依然从500千伏皋城变电所出线;远期自规划新建的石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双回路供电。
2、变电站建设
规划新增瓦西干渠西侧220kv变,装机容量1×180 MVA。
- 雨水工程规划
雨水排放结合规划区内现有的河流水系及规划的大量防护绿地,采用生态蓄水与排水相结合,尽量减少雨水设施投资规模,采用地形地势及生态理念,排放雨水。
- 污水工程规划
1、污水量预测
至规划期末,考虑到东部新城的不断扩区,污水量最终确定为25万吨/日。
2、污水设施
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位于寿春路与一元路交口西南侧,占地面积12.5公顷,污水处理能力25万吨/日;满足核心区及周边污水处理需求。
3、污水管网
沿城市道路布置污水管网,管网呈树枝状布置。以G312、寿春路、皋城东路、前进路等主干道路为污水主干管铺设路径。
16.4 电信工程规划
16.4.1 规划目标及原则
1、建设适度超前的通信网络,以满足东部新城核心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大力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加快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3、推进基础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主干网“三网融合”。建成集语音、数据于一体的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和个人化通信网络。
4、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国内一流,为建设信息化城市奠定基础。
5、合理规划各种通信设施用地,集中安排统一规划。建立完善畅通的通信管网,大力发展光仟网络建设。
6、新增局所按“大容量、少局址、多接入”原则设置。
- 电信业务量预测
1、固话用户至规划期末,30-39万户。
2、移动用户至规划期末,36-40.5万部。
3、有线电视住宅用户至规划期末,约15.6万户。
4、数据业务至规划期末,9-13.5万线。
- 电信局所规划
规划在繁华路与和平路交口西南侧规划综合性通讯设施1处,整合各通信机构至此统一建设,集约节约用地,总占地为1.8公顷。
- 热负荷与耗热量
1、采暖设计热负荷:集中采暖热负荷约1000MW。
2、大型公共建筑制冷设计热负荷:制冷热负荷约14000MW。
3、全年民用建筑采暖耗热量:平均全年民用建筑采暖耗热量为220.7万GJ。
4、全年大型公共建筑制冷耗热量:平均全年大型公共建筑采暖耗热量为115万GJ。
3、工业企业耗热量:工业企业所需蒸汽量为7.5t/h。
- 热源规划
核心区热源在环城东路与寿春路交口西北角规划新增热源厂1处,占地面积4.6公顷。
- 用气量预测
远期耗气量为2.2亿Nm³/年。平均日用气量为60.3万Nm3,最高日用气量为80.1万Nm3。
- 气源规划
六安市的燃气气源同时考虑“液化天然气”和“川气东输”工程的管道天然气。近期选择液化天然气(LNG)作为城市的供气气源;远期规划建设“川气东输”六安连接线,铺设天然气管道,建设天然气供应相关工程设施。
- 生活垃圾量预测
生活垃圾量约为540吨/日。
- 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分类收集,分类处理。
- 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
1、源头削减,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2、废物再生,建设静脉产业园,促进全市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 危险固废处理措施
“区内暂存、外协处置”
核心区内危险固体废物临时贮存在区内的4垃圾转运站内,期送往城市危险品处理中心,由专业危废处理单位进行处置。
- 建筑垃圾处理措施
建筑垃圾全部收集回用,通过破碎、压缩等工艺处理后作回填材料或建材等。
- 环卫设施规划
1、垃圾转运站设置
规划中型垃圾中转站4座,用地面积2.1公顷,与周围建筑物间距不少于15米。
2、环卫机构
结合垃圾转运站内设立环卫管理机构1处。包括环卫专用车辆的停车场以及环卫保洁工人作息场所。
3、公共厕所
规划布置独立式公厕10座。
第四章 核心区近期建设与实施策略
第一节 近期建设期限与规模
- 近期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期限为2013-2020年。
- 近期发展规模与人口
规划至2020年,东部新城核心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3平方公里左右,近期人口按20万人控制。
第二节 近期建设规划
- 近期建设规划原则
1、坚持近远期相结合,全面规划、重点建设、滚动发展的原则,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城市整体效益。
2、统筹协调核心区的用地建设,明确用地布局及空间结构,突出建设重点,集中建设。
3、从梳理城市交通系统入手,进行重点、引导性项目的建设;整合城市土地资源,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
4、适度超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在新区建设的同时,兼顾现状建成区的改造与提升,政府应提供适当的政策、资金倾斜。
- 近期重点建设服务配套设施
近期重点围绕近期建设范围的淠河总干渠两岸打造政务及商务中心,围绕开敞空间周边布置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围绕居住区社区中心布置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表4-1 主要公共服务设施一览表
设施名称 |
数量 |
服务范围 |
占地 (公顷) |
位置 |
政务中心 |
1个 |
东部新城 |
20.9 |
前进路与和平路交口东北侧 |
商务中心 |
1个 |
东部新城 |
9.3 |
新站路与二元路交口西南侧 |
综合医院 |
1座 |
东部新城 |
6.6 |
寿春路与三元路交口东南侧 |
中学 |
4(新建1所,6.8公顷;改造一所) |
居住区级 |
21.0 |
三十铺中学改造 |
小学 |
5(新建3所) |
居住区级 |
11.9 |
|
公园 |
1座 |
城市级 |
14.2 |
寿春路与和平路交口西北侧 |
康体娱乐 设施 |
2座 (含蓝溪) |
城市级 |
122.0 |
寿春路与三元路交口东北侧及蓝溪路与G312交口西北侧 |
会展中心 |
1座 |
城市级 |
11.8 |
前进路与二元路交口西北侧 |
文化设施 |
1座 |
城市级 |
13.3 |
和平路与前进路交口东北侧 |
表4-2 主要市政设施一览表
设施名称 |
数量 |
属性 |
占地 (公顷) |
位置 |
110kV变电所 |
1座 |
新建 |
0.8 |
二元路与学林路交口东南侧 |
污水处理厂 |
1座 |
新建 |
12.5 |
一元路与文峰西路交口西北侧 |
三十铺水厂 |
1座 |
扩建 |
4.9 |
干渠南路与和平路交口西北侧 |
消防站 |
2座 |
新建 |
2.3 |
三东路与皋城东路交口及繁华路与新民路交口 |
垃圾转运站 |
1座 |
新建 |
0.1 |
干渠南路与和平路交口西北侧 |
表4-3 重点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序 号 |
设施名称 |
数量 |
占地 (ha) |
规模 (㎡) |
单价 (元/㎡) |
概算 (万元) |
1 |
政务中心 |
1个 |
20.9 |
120000 |
3000 |
36000 |
2 |
综合医院 |
1座 |
6.6 |
100000 |
3500 |
35000 |
3 |
中学 |
1所 |
21 |
110000 |
3000 |
33000 |
4 |
小学 |
1所 |
11.9 |
60000 |
3000 |
18000 |
5 |
公园 |
1座 |
14.2 |
142000 |
400 |
5680 |
6 |
会展中心 |
1座 |
11.8 |
70000 |
4000 |
28000 |
7 |
文化设施 |
1座 |
13.3 |
80000 |
6500 |
52000 |
8 |
110kV变电所 |
1座 |
0.8 |
|
2500万/座 |
2500 |
9 |
污水处理厂 (近期15万吨) |
1座 |
12.5 |
|
1000万/万吨 |
15000 |
10 |
三十铺水厂 (20万吨) |
1座 |
4.9 |
|
600万/万吨 |
12000 |
11 |
消防站 |
2座 |
2.3 |
|
3000万/座 |
6000 |
12 |
垃圾转运站 |
1座 |
0.1 |
|
300万/座 |
300 |
13 |
前进路 |
7.0公里 |
|
315000 |
1000 |
31500 |
14 |
和平路 |
3.5公里 |
|
140000 |
1000 |
14000 |
15 |
金寨路 |
2.3公里 |
|
115000 |
1000 |
11500 |
16 |
三元路 |
1.5公里 |
|
75000 |
1000 |
7500 |
合计 |
|
|
|
|
307980 |
- 近期建设用地构成
表4-4用地构成表
代码 |
用地类型 |
规划用地面积(公顷) |
比例(%) |
|
R |
居住用地 |
393.90 |
30.25 |
|
A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90.00 |
6.91 |
|
其中 |
行政办公用地 |
27.70 |
2.13 |
|
教育科研用地 |
28.20 |
2.17 |
||
文化设施用地 |
26.10 |
2.00 |
||
医疗卫生用地 |
8.00 |
0.61 |
||
体育用地 |
0.00 |
0.00 |
||
B |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
306.00 |
23.50 |
|
其中 |
商业设施用地 |
183.00 |
14.06 |
|
娱乐康体用地 |
122.00 |
9.37 |
||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 |
1.00 |
0.08 |
||
M |
工业用地 |
25.00 |
1.92 |
|
S |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
180.60 |
13.87 |
|
其中 |
城市道路用地 |
180.00 |
13.82 |
|
城市轨道交通用地 |
0.00 |
0.00 |
||
交通场站用地 |
0.60 |
0.05 |
||
U |
公用设施用地 |
9.00 |
0.69 |
|
G |
绿地与广场用地 |
297.50 |
22.85 |
|
其中 |
公园绿地 |
25.10 |
1.93 |
|
防护绿地 |
272.40 |
20.92 |
||
小计 |
1302.00 |
100.00 |
第三节
规划实施策略
- 科学规划,加强规划法制,
根据行政许可法,及时深化城市总体规划成果,转化为六安市东部新城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法规文件;强化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各法定层次规划的法律地位,提升城市总体规划执行主体的法律地位层次;加强对城市绿化隔离带及城市绿楔进行立法控制。
- 主动对接,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与合肥、南京、武汉及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协调,建立与资源环境、产业协作、空间布局相适应的规划管理机制;妥善处理好与合肥经济圈、皖江城镇带的关系。
- 片区联动,东部新城统筹发展
消除城乡二元管理的体制障碍,统筹城乡发展;依据总体规划,有计划的推进相关统一管理工作,逐步撤销东部新城范围内的集中区、经开区建制,将城镇密集区内城镇、开发区、集中区等纳入城市统一管理;鼓励人口、工业、用地向城镇集中,保持农村地区良好生态环境。
- 突出重点,按需按序建设
根据城市规划的阶段性目标,强化不同阶段城市总体结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衔接,保证城市空间的有序生长;强化整体意识,逐步推进旧城改造和城市新拓展区建设,避免城市建设“四面开花”;建立城市规划与建设反馈机制,实现城市规划的动态管理。
- 分工明确,分层控制
确立六安市区、协调区城区、核心区等不同层次管控要求;明确各级规划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和责任,建立责权明确的规划管理体系;以总体规划为指导,继续深化单元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地段的规划设计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 未雨绸缪,部门协同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本依据,强化城市总体规划与五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强化与城市公共社会管理、市政公用设施管理部门的协调,保障城市基础功能的顺利发挥;以提升城市整体投资环境为目标,建立政府部门之间政策制定的协调。
- 积极宣传,公众参与
加强各种手段加强宣传规划,增强城市总体规划公开透明的力度和公信力;增强全市人民规划意识,提高遵守、执行总体规划及有关法规的自觉性;设立监督机制,将公众参与引入规划编制、管理的各个阶段。
附 则
- 本规划自六安市政府批复之日起实施。
- 本规划由六安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 对本规划涉及地域范围内违反本规划而自行建设的一切单位和个人,由六安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遵循相关法律进行处罚。
- 本规划的调整、修改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的程序进行。
- 本规划的解释权属六安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附表1 东部新城道路规划一览表
序号 |
道路名称 |
走向 |
长度 (千米) |
红线(米) |
绿线(米) |
占地 (公顷) |
道路等级 |
1 |
新城三路 |
东西 |
16.0 |
45.0 |
30.0 |
72.0 |
主干道 |
2 |
新城二路 |
东西 |
15.6 |
60.0 |
30.0 |
93.6 |
主干道 |
3 |
新城大道 |
东西 |
17.4 |
60.0 |
45.0 |
104.4 |
主干道 |
4 |
寿春路 |
东西 |
16.3 |
45.0 |
25.0 |
73.4 |
主干道 |
5 |
前进路 |
东西 |
16.9 |
45.0 |
25.0 |
76.1 |
主干道 |
6 |
皋城路 |
东西 |
17.4 |
45.0 |
0.0 |
78.3 |
主干道 |
7 |
312国道 |
东西 |
18.9 |
60.0 |
20.0 |
113.4 |
主干道 |
8 |
望江路 |
南北 |
10.1 |
50.0 |
20.0 |
50.5 |
主干道 |
9 |
新阳大道 |
南北 |
9.9 |
60.0 |
20.0 |
59.4 |
主干道 |
10 |
新安大道 |
南北 |
10.0 |
45.0 |
20.0 |
45.0 |
主干道 |
11 |
和平路 |
南北 |
10.1 |
50.0 |
10.0 |
50.5 |
主干道 |
12 |
东三北路 |
南北 |
8.7 |
45.0 |
20.0 |
39.2 |
主干道 |
13 |
经三北路 |
南北 |
10.3 |
60.0 |
30.0 |
61.8 |
主干道 |
小计 |
177.6 |
|
|
917.5 |
|
||
1 |
新站路 |
东西 |
3.2 |
30.0 |
0.0 |
9.6 |
次干道 |
2 |
繁华路 |
东西 |
2.7 |
30.0 |
0.0 |
8.1 |
次干道 |
3 |
文峰西路 |
东西 |
2.0 |
30.0 |
0.0 |
6.0 |
次干道 |
4 |
文峰东路 |
东西 |
2.7 |
30.0 |
0.0 |
8.1 |
次干道 |
5 |
通州西路 |
东西 |
2.4 |
30.0 |
0.0 |
7.2 |
次干道 |
6 |
裕安东路 |
东西 |
3.0 |
30.0 |
0.0 |
9.0 |
次干道 |
7 |
汉中路 |
东西 |
7.0 |
30.0 |
0.0 |
21.0 |
次干道 |
8 |
淮河路 |
东西 |
6.7 |
30.0 |
0.0 |
20.1 |
次干道 |
9 |
长江路 |
东西 |
6.4 |
30.0 |
0.0 |
19.2 |
次干道 |
10 |
大华山路 |
东西 |
2.8 |
30.0 |
0.0 |
8.4 |
次干道 |
11 |
三元路 |
东西 |
5.9 |
前进路南50.0 前进路南30.0 |
0.0 |
17.7 |
次干道 |
12 |
汉王路 |
东西 |
5.9 |
30.0 |
0.0 |
17.7 |
次干道 |
13 |
峰河路 |
南北 |
5.0 |
36.0 |
0.0 |
18.0 |
次干道 |
14 |
瑞安路 |
南北 |
4.4 |
30.0 |
0.0 |
13.2 |
次干道 |
15 |
西湖支路 |
南北 |
5.1 |
30.0 |
0.0 |
15.3 |
次干道 |
16 |
和顺路 |
南北 |
2.8 |
30.0 |
0.0 |
8.4 |
次干道 |
17 |
三东路 |
南北 |
1.5 |
30.0 |
0.0 |
4.5 |
次干道 |
18 |
凤凰路 |
南北 |
3.3 |
30.0 |
0.0 |
9.9 |
次干道 |
19 |
银杏路 |
南北 |
2.6 |
30.0 |
0.0 |
7.8 |
次干道 |
20 |
十四路 |
南北 |
5.4 |
30.0 |
0.0 |
16.2 |
次干道 |
21 |
规划一路 |
东西 |
7.7 |
36.0 |
0.0 |
27.7 |
次干道 |
22 |
规划二路 |
东西 |
7.5 |
30.0 |
0.0 |
22.5 |
次干道 |
23 |
规划三路 |
东西 |
6.7 |
30.0 |
0.0 |
20.1 |
次干道 |
24 |
规划六路 |
东西 |
6.7 |
36.0 |
20.0 |
24.1 |
次干道 |
25 |
规划四路 |
南北 |
6.0 |
30.0 |
0.0 |
18.0 |
次干道 |
26 |
规划五路 |
南北 |
8.9 |
30.0 |
0.0 |
26.7 |
次干道 |
27 |
规划六路 |
南北 |
9.6 |
30.0 |
0.0 |
28.8 |
次干道 |
28 |
规划七路 |
南北 |
7.2 |
30.0 |
0.0 |
21.6 |
次干道 |
29 |
规划九路 |
南北 |
2.7 |
30.0 |
0.0 |
8.1 |
次干道 |
30 |
规划八路 |
南北 |
4.1 |
30.0 |
0.0 |
12.3 |
次干道 |
31 |
规划十路 |
南北 |
2.7 |
30.0 |
0.0 |
8.1 |
次干道 |
32 |
东八路 |
南北 |
2.2 |
30.0 |
0.0 |
6.6 |
次干道 |
33 |
东九路 |
南北 |
4.0 |
30.0 |
0.0 |
12.0 |
次干道 |
34 |
岳路 |
南北 |
2.9 |
30.0 |
0.0 |
8.7 |
次干道 |
35 |
规划7路 |
东西 |
6.7 |
30.0 |
0.0 |
20.1 |
次干道 |
36 |
规划8路 |
东西 |
7.0 |
30.0 |
0.0 |
21.0 |
次干道 |
37 |
规划9路 |
东西 |
6.8 |
30.0 |
0.0 |
20.4 |
次干道 |
38 |
规划10路 |
东西 |
6.8 |
30.0 |
0.0 |
20.4 |
次干道 |
39 |
规划11路 |
东西 |
6.2 |
30.0 |
0.0 |
18.6 |
次干道 |
40 |
规划12路 |
东西 |
6.8 |
36.0 |
0.0 |
24.5 |
次干道 |
41 |
规划13路 |
东西 |
7.0 |
30.0 |
0.0 |
21.0 |
次干道 |
42 |
规划14路 |
东西 |
7.5 |
30.0 |
20.0 |
22.5 |
次干道 |
43 |
规划15路 |
东西 |
7.7 |
30.0 |
0.0 |
23.1 |
次干道 |
小计 |
222.2 |
|
|
682.3 |
|
||
1 |
朝阳路 |
东西 |
2.8 |
24.0 |
0.0 |
6.7 |
支路 |
2 |
学林路 |
东西 |
2.2 |
18.0 |
0.0 |
4.0 |
支路 |
3 |
汇文路 |
东西 |
2.2 |
18.0 |
0.0 |
4.0 |
支路 |
4 |
皋城支路 |
东西 |
2.9 |
24.0 |
0.0 |
7.0 |
支路 |
5 |
裕安西路 |
东西 |
2.4 |
18.0 |
0.0 |
4.3 |
支路 |
6 |
和谐路 |
东西 |
1.5 |
24.0 |
0.0 |
3.6 |
支路 |
7 |
杭淠路 |
东西 |
2.5 |
24.0 |
0.0 |
6.0 |
支路 |
8 |
创新路 |
南北 |
2.5 |
24.0 |
0.0 |
6.0 |
支路 |
9 |
淠河支路 |
南北 |
1.8 |
24.0 |
0.0 |
4.3 |
支路 |
10 |
枣树路 |
南北 |
1.7 |
18.0 |
0.0 |
3.1 |
支路 |
11 |
新民路 |
南北 |
2.6 |
24.0 |
0.0 |
6.2 |
支路 |
12 |
科技路 |
南北 |
1.7 |
24.0 |
0.0 |
4.1 |
支路 |
13 |
二元路 |
南北 |
4.3 |
24.0 |
0.0 |
10.3 |
支路 |
14 |
创新路 |
南北 |
2.0 |
24.0 |
0.0 |
4.8 |
支路 |
15 |
红旗路 |
南北 |
1.8 |
24.0 |
0.0 |
4.3 |
支路 |
16 |
松林路 |
南北 |
1.5 |
24.0 |
0.0 |
3.6 |
支路 |
17 |
湖路 |
南北 |
2.4 |
24.0 |
0.0 |
5.8 |
支路 |
18 |
规划支一路 |
南北 |
6.8 |
18.0 |
0.0 |
12.2 |
支路 |
19 |
规划支二路 |
南北 |
6.7 |
24.0 |
0.0 |
16.1 |
支路 |
20 |
东六路 |
南北 |
1.6 |
24.0 |
0.0 |
3.8 |
支路 |
21 |
规划支四路 |
东西 |
1.7 |
24.0 |
0.0 |
4.1 |
支路 |
22 |
规划支五路 |
东西 |
1.8 |
24.0 |
0.0 |
4.3 |
支路 |
小计 |
57.4 |
|
|
128.6 |
|
||
合计 |
457.2 |
|
|
1728.4 |
|
附表2 东部新城城区建设用地结构表
代码 |
用地类型 |
用地面积(公顷) |
比例(%) |
|
R |
居住用地 |
3005.0 |
23.0 |
|
A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721.2 |
5.5 |
|
其中 |
行政办公用地 |
86.9 |
0.7 |
|
文化设施用地 |
138.4 |
1.1 |
||
教育科研用地 |
325.1 |
2.5 |
||
体育用地 |
37.2 |
0.3 |
||
医疗卫生用地 |
72.0 |
0.6 |
||
文物古迹用地 |
61.7 |
0.5 |
||
B |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
1223.3 |
9.4 |
|
其中 |
商业、商务设施用地 |
1040.1 |
8.0 |
|
娱乐康体设施用地 |
177.6 |
1.4 |
||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
5.6 |
0.0 |
||
M |
工业用地 |
3970.2 |
30.4 |
|
W |
物流仓储用地 |
311.1 |
2.4 |
|
S |
交通设施用地 |
1750.5 |
13.4 |
|
其中 |
城市道路用地 |
1690.0 |
13.0 |
|
轨道交通用地 |
46.5 |
0.4 |
||
综合交通枢纽用地 |
5.6 |
0.0 |
||
交通场站用地 |
8.3 |
0.1 |
||
U |
公用设施用地 |
94.9 |
0.7 |
|
G |
绿地与广场用地 |
2691.3 |
20.6 |
|
其中 |
公园绿地 |
1452.0 |
11.1 |
|
防护绿地 |
1226.5 |
9.4 |
||
广场用地 |
12.8 |
0.1 |
||
总计 |
|
13046.4 |
100.0 |
附表3 东部新城核心区建设用地结构表
用地 代码 |
用地类型 |
现状用地 (公顷) |
规划用地 (公顷) |
比例 (%) |
|
R |
居住用地 |
210.40 |
1311.30 |
43.07 |
|
A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22.10 |
186.10 |
6.11 |
|
其中 |
行政办公用地 |
7.70 |
30.40 |
1.00 |
|
教育科研用地 |
13.70 |
69.60 |
2.29 |
||
文化设施用地 |
0.00 |
28.40 |
0.93 |
||
医疗卫生用地 |
0.70 |
27.80 |
0.91 |
||
体育用地 |
0.00 |
29.90 |
0.98 |
||
B |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
180.10 |
446.30 |
14.66 |
|
其中 |
商业设施用地 |
9.10 |
322.70 |
10.60 |
|
娱乐康体用地 |
171.00 |
122.00 |
4.01 |
||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 |
0.00 |
1.60 |
0.05 |
||
M |
工业用地 |
103.90 |
25.00 |
0.82 |
|
S |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
8.50 |
452.40 |
14.86 |
|
其中 |
城市道路用地 |
7.60 |
425.00 |
13.96 |
|
城市轨道交通用地 |
0.00 |
21.80 |
0.72 |
||
交通场站用地 |
0.90 |
5.60 |
0.18 |
||
U |
公用设施用地 |
27.30 |
29.30 |
0.96 |
|
G |
绿地与广场用地 |
3.70 |
594.20 |
19.52 |
|
其中 |
公园绿地 |
3.50 |
572.30 |
18.80 |
|
防护绿地 |
0.20 |
21.90 |
0.72 |
||
小计 |
556.00 |
3044.60 |
1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