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安市201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下半年工作意见的报告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 发布时间:2016-08-05 00:00
字号: 下载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部分主要经济指标一度出现负增长的严峻形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经济运行总体趋稳向好,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7.8亿元,同比增长6.3%,增幅较一季度回升1.6个百分点。其中,一产增长2.7%、二产增长4.8%、三产增长9.7%。完成财政收入85亿元,增长10%,增速高于年度计划目标3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0.7亿元,增长11.2%。

1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工业运行趋稳回暖全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39户、家庭农场1018户、市级龙头企业72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361.2亿元,增长2.2%。午季小麦总产86.74万吨,增长4.95%;肉类总产20.2万吨,增长2%;蛋类总产5.6万吨,增长1.7%;奶类总产1万吨,与上年同期持平;水产品产量10.5万吨,增长6.5%。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73.1亿元,增长3.9%,增幅较一季度回升3.8个百分点。工业产销率96.9%,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实现直接融资66亿元,完成“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在审企业1家。

2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新生动能加成长。三产比重较去年同期上升1.6个百分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31.2亿元,增长7.9%,高于规模工业产值增幅6.1个百分点。其中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行业增速20%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增长达61.1%。霍山高桥湾现代产业园通过省评审,将纳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第二批试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2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申请发明专利1264件,增长104.5%,授权发明专利229件,增长193.6%。六安大学科技园已经注册科技型企业64家,注册资本金1.97亿元。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96.1亿元,增长13.2%,增幅快于全部服务业3.5个百分点,占服务业比重达48.1%。网络零售增势强劲,网上限上商业零售额1.4亿元,增长94.4%。旅游市场活跃,全市接待游客186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5亿元,分别增长35.2%和40.1%。

3投资实现稳步回升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8亿元,由2月份下降18.3%回升到增长7.5%。全市363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5.2亿元,增长10.9%,完成年度计划的55.5%。其中已开工项目104个,开工率72.7%;已竣工项目25个,竣工率32.9%。258个纳入省“大新专”项目完成投资218.4亿元,增长20.3%,完成年度计划的61.9%。应流航空产业园、中植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野岭产业园、华夏幸福杭埠产业新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金寨抽水蓄能电站、吉宝皖江国际冷链物流园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金寨太科200MW组件生产线、应流核电站核一级关键泵阀铸件产业化、叶集实验学校等项目竣工投产。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6.4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44%,超去年同期近4个百分点。全市累计新引进项目109个,协议引资249.5亿元,到位境内资金232.5亿元,增长5.3%,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2.9%。到位外商直接投资2亿美元,增长1.4%,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4.7%。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已签约项目11个,总投资45.5亿元。设立大别山产业振兴发展基金,已成功签约4支子基金,协议资金总规模20亿元,首期到位资金7.7亿元。房地产投资持续增长,上半年完成投资104.5亿元,增长26.1%,全市销售商品房面积400万平方米,增长139.1%,商品房待售面积871万平方米,较去年底减少了208.2万平方米,去库存效果明显。截止6月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935.8亿元,增长14.6%;贷款余额1074.6亿元,增长13.4%。实现进出口总额2.2亿美元。

4.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有效激发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市级政府保留权力事项2112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减至188项,精简率达75.3%。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新增私营企业4862户,增长58%,新增注册资金171.2亿元,增长63.9%;新增个体工商户1.14万户,增长59.8%,新增资金数额20.4亿元,增长58.7%。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市直58家国有企业已经完成改制17家,17家正在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18家正在组织实施。积极推进价格改革,及时调整和完善涉企收费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收费分别减少4项和21项。扎实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金寨县率先在全省完成县级验收;金安区完成15.6万户的确权登记任务,总结的17步工作法在全省推广。金寨、舒城、霍山、叶集4个县区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有序推进。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移交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纳税人2.62万户,确认试点纳税人1.94万户。

5.脱贫攻坚全面推进,民生保障续加强。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十大工程”。加快实施民生工程,36项民生工程今年计划投资117亿元,已到位资金95亿元,累计拨付至各项目专户85.3亿元,实际支付到各项目单位和个人30亿元。1.33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开工,已竣工9131户,竣工率68.7%。棚改安置房(含货币化)新开工2.16万套,完成率78%,基本建成1.69万套,完成率102.8%。城镇新增就业2.9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5%。实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8元,增长8.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64元,增长9%。深入推进公立医疗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继续实施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五年规划,启动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市图书档案馆、科技文化馆主体竣工,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完成序时进度,PM10由年初89微克/立方米降至6月底79.2微克/立方米,低于去年同期4.8个百分点,全市优良天气150天,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总体上看,上半年经济运行呈现逐月回升、稳中向好态势,同时经济结构优化、改革成效显现、民生持续改善,为完成全年目标奠定了较好基础。但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偏低。除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少数指标外,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到位境内资金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均低于年度计划增幅。二是工业运行仍较困难。全市近3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同比下滑,39家停产,81家亏损。161家规下样本企业中,正常生产企业84家,关闭企业32家,停产29家,关停企业较一季度增加6家。三是项目拉动后劲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0.8个百分点。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较去年同期减少16个,已开工项目完成投资同比下降15.3%。招商引资难度加大,民间投资同比下降7%,工业投资同比下降14.7%,其中工业技改投资下降达32.7%。四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区主要指标下滑严重,霍邱县地区生产总值和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下降1.2%和14.5%;霍邱县、霍山县财政收入分别下降10.3%和6.5%;霍山县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4.4%。是暴雨洪水受灾严重。全市共有116个乡镇(街道)126.5万人受灾,损坏堤防1751处307公里,在田农作物受灾10.7万公顷,成灾6.9万公顷,绝收2.3万公顷,170家工业企业受灾,水利、公路交通、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种养殖业损失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78.5亿元。

二、下半年工作意见

随着国家和省促改革、调结构,以及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脱贫攻坚等政策的持续发力、市场预期的改善转化,预计我市经济运行有望进一步趋稳向好。下半年,将紧紧围绕重大政策落实,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加快灾后生产恢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

1.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持续开展暖企活动,加大特困企业帮扶力度,按照“五个一批”方式盘活现有闲置资产。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给予支持,助其复工复产。对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存在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产权转让乃至破产清算予以出清,实现减量提质、止损增效。加快去库存步伐,推进房地产结构调整。加强金融风险和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推进企业上市融资。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财务成本、用电成本、人工成本、物流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围绕增后劲,着力补齐发展短板。

2.加快推进调转促步伐。深入实施“调转促”行动计划,重点支持霍山高桥湾现代产业园创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开展首批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试点,以开发园区为平台载体,积极引导和支持各开发园区建设一批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培育打造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深入开展“技术改造年”活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突出抓好六安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引擎作用。加快霍邱合肥高新区、舒城包河现代产业园等共建园区建设,积极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转型升级,争取更多开发区纳入国家新目录。加快旅游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完成万佛湖5A级景区创建工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支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加快农业现代化。扎实实施县域经济振兴工程,推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切实抓好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提高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3.全面推进绿色振兴发展。认真对照绿色发展年度《工作要点》,推进35项重点任务落实。完成《六安茶谷发展规划》、《淠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规划》、《合六叶工业走廊暨金叶一体化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加快“一谷一带”、“一心一廊”四大平台建设。完成《绿色城南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启动《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制定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意见》。加快编制《六安市道地中药产业发展暨大别山药谷规划》,依托“大别山茶谷”谋划建设“大别山药谷”,谋划打造中医药全产业链。抓好生态文明示范区、主体功能区和霍邱、叶集、霍山园区循环化改造等绿色发展试点示范建设。完善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综合治理。严格环境准入,加强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控制,确保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4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以省“大新专”和市亿元以上项目为抓手,按照“四督四保”制度要求,强力推进363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投资568亿元以上。继续实行市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月通报、月调度”制度,对列入今年开工计划尚未开工的53个项目,下达“三查三单”督办单,加强跟踪督查,力争火车站站房扩建、市体育中心、蓝溪养老服务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三季度开工建设。加快前五批专项建设基金投放,积极做好后续批次基金申报工作。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着力解决项目建设中的资金瓶颈问题。深化精准招商,积极开展上海利用外资招商推介、走进中关村等专题招商活动,围绕我市的优势产业深度谋划招商项目,锁定一批央企、知名民企和上市公司,努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大重大项目谋划力度,紧盯产业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方向,深入谋划一批牵动性、支撑力强的重大项目,及时将新增谋划项目申报入库,加快推进前期工作,争取尽快落地建设,确保形成滚动梯次发展格局。

5全力做好灾后恢复生产。加强技术分类指导,以补改种为重点做好种植业恢复生产,以疫病防控为重点做好畜牧业恢复生产,以加强管理为重点做好渔业恢复生产。结合暖企行动,对受灾严重的企业,组织力量专门制定生产恢复方案,实施“一企一策、重点帮扶”,全力帮助受灾企业做好恢复生产工作。全面细致核实灾情,加快农房、农业等政策性保险的核灾理赔工作,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围绕上级资金支持方向,谋划一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争取补助资金份额,积极做好倒塌房屋、供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灾后重建工作。加强灾后重建项目规划论证,合理设计方案,确保重建工程能经得起更大考验。

6.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坚决打好脱贫攻坚年度战役,确保今年25个贫困村出列、脱贫13万人。加快民生工程建设,确保36项民生工程保质保量加快推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巩固完善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开展“创业江淮”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青年创业计划,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密切关注经济下行对居民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政策的落实。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快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市图书档案馆、科技文化馆按期建成投入使用,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