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城区商业网点规划修编(2018-2030)》的通知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商务局 发布时间:2019-09-20 15:37
字号: 下载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一、编制背景

为适应新常态下商业发展新趋势和城市建设新要求,促进商贸流通发展,更好的服务城市生产、丰富人民生活、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主要方面协调发展,根据省商务厅“十三五”工作部署和市政府十三五期间专项规划工作安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等相应法律法规规范,以《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为纲领,对《六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06-2020)》进行修编。

二、编制过程

经过竞争性谈判六安市商务局正式委托中商商业发展规划院负责六安市商业网点规划修编的编制工作。编制过程共分为现场调研、基础资料汇总与分析、规划纲要与初稿编写、规划修改完善、规划评审稿形成5个阶段,目前已全部完成。

1.现场调研阶段

2016年7月至8月期间,项目组对六安市商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获得了商业发展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了六安市商业发展总体情况,收集了基础数据和规划资料,为《规划》编制打下了基础。

2.基础资料汇总与分析阶段

2016年8月初,编制组开始稿件编制工作,整理汇总调研网点数据,绘制网点分布现状图,对六安市商业网点发展现状做出初步评价;整理现有统计资料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探寻六安市商贸业发展规律。

3.规划纲要与初稿编写阶段

2016年8月至9月,编制组多次召开《规划》专项讨论会,确定六安市商业发展定位、发展目标、重点内容、空间布局及近远期重点项目等,并于9月中旬形成规划纲要,由市商务局采取电子邮件的形式征求各职能部门意见并进行汇总。2016年10月,编制组在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对规划进行详细完善和梳理,形成《规划》初稿。

4.规划修改完善阶段

2016年12月,编制组根据六安市商务局汇总各有关职能部门反馈意见,对《规划》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2017年2月,编制组结合六安市最新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和国家、安徽省、六安市相关规划和政策,对《规划》征求意见稿进行完善,并于3月8日召开规划现场征求意见会。

5.规划评审稿形成阶段

2017年3月至4月,编制组结合各职能部门书面反馈意见、现场汇报意见以及相关部门提供资料,对《规划》进行完善,并于4月形成《规划》评审稿。5月9日,邀请省商务厅、安徽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合肥规划设计研究院、六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7 位专家请来,和市政府有关部门一起,对《六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16-2030)》进行论证。经过评审,各位专家一致认为此次《规划》符合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修编规范,符合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要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同意《规划》通过评审。同时专家们结合各自专业和我市实际情况,提出了多条意见。评审结束后,编制组对各位专家提的修改意见与建议进行了一一修改完善和说明。10月19日,根据市政府市场体系建设中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的要求,市发改委对规划进行了公平竞争审查,认为规划符合公平竞争审查条件,未发现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标准的情形。2018年1月11日,市政府法制办对规划进行了合法性审核,提出了审核意见,我局及时向编制单位进行反馈,并按照审核意见要求进行了完善。4月12日,市商务局班子集体听取了规划编制单位汇报,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和建议。5月17日,9月1日分管市领导及相关单位分别听取编制单位工作汇报,会后编制单位结合部门反馈意见又进行了完善,形成了今天的报批稿。

6.成稿印发阶段。

三、规划内容

1.规划范畴

本次商业网点规划重点为六安市中心城区范围,同时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商业建设进行规划引导。规划期限为2018年-2030年。其中规划近期为2018年-2020年;规划远期为2021年-2030年。

规划对象涵盖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商业街(区)、商品交易市场、商贸物流设施等内容。同时,规划对二手车市场、典当拍卖、再生资源回收等特殊行业以及电子商务、连锁经营、餐饮住宿、商旅文融合发展等方面内容进行规划引导。

2.规划布局

至规划期末,六安市中心城区形成“15”的商业中心体系格局。其中“1”即皋城城市商业中心,“5”即城东区域商业中心、城南区域商业中心、城西区域商业中心、城北区域商业中心和淠河西区区域商业中心。规划分别对各级商业中心的区位、范围、发展规模、功能定位、建设重点、业态引导、建设时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划。

3.定位和目标

(1)发展定位

总定位:紧跟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步伐,构建立足皖西,面向大别山革命老区,错位辐射皖鄂豫的宜商宜居宜游的区域性商贸中心。

分项定位为:合肥经济圈的商贸副中心城市、休闲之都;全国重要的陆路型商贸物流节点;国内外知名的红色生态商旅目的地。

(2)发展目标

规划至2020年,六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20亿元,年均增长11%,中心城区零售商业网点总量达到95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零售商业网点面积为1.20平方米。至2030年,六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约10%,中心城区零售商业网点总量控制在155万平方米左右,人均拥有零售商业网点面积约为1.30平方米。

4.主要任务

(1)推进零售商业品质化,打造皋城商业新窗口

以六安市“一谷一带、一心一廊”建设目标为引领,围绕“弘扬红色精神、致力绿色发展、放飞金色梦想”的战略取向,通过多级品质商业中心建设,打造皋城商业新窗口。

(2)实现社区商业标准化,树立民生服务新标杆

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原则,重点开展社区商业业态配置标准化工作,优化老旧社区商业网点建设,规范新建社区商业网点布局。

(3)推动枢纽商业现代化,构筑商贸流通新格局

以“展贸化、信息化、功能化”为发展方向,充分盘活六安市批发商业发展存量资源。依托东临合肥、西接中原地区的地理区位优势,发挥全国公路运输枢纽的城市地位,结合东部新城、南山新区的空间拓展,发展构建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为主体的商贸物流体系。

(4)促进现代商业智慧化,构建创新发展新空间

大力发展科学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流通方式。积极推进智慧商圈的建设,打造六安掌上商业App。拓展智慧商业的服务空间,构建智慧社区。

(5)加速文旅商业特色化,打造知名商旅新胜地

重点突出六安市“古、红、绿”三元文化底蕴,以皋陶文化、红色文化、茶叶文化为主题元素,充分吸引武汉、合肥、南京等为主要客源地的旅游商业消费在六安市落地,将特色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转化为商业价值。

(6)促使特种商业规范化,完善商业发展新模式

进一步加强对二手车市场、典当拍卖、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等特种行业领域的发展引导。对二手车市场进行分区域总量控制;合理确定典当拍卖行业的发展规模和方向,实现典当拍卖行业规范化发展;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链的形成。

5.重点业态布局规划

(1)社区商业和农产品零售终端布局规划。至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共规划建设社区商业中心36处、农产品零售终端45处。构建“15分钟便民商圈”。农产品零售终端重点采取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净菜超市)、社区便民果蔬店三种模式建设,同时辅以网上订菜配送平台形成补充,共同构筑六安市中心城区基础便民消费网。

(2)商业街(区)布局规划。规划期内,打造商业街(区)10条,其中综合性商业街4条,特色商业街区6条。

(3)商品交易市场布局规划。至规划期末,规划调整、引导商品交易市场20处、规划提升商品交易市场17处,重点规划新建商品交易市场11处。

(4)商贸物流设施布局规划。至规划期末,建设形成2处商贸物流园区(城北物流园区、城南物流园区)、2处商贸物流中心(东部新城物流中心、南山新区物流中心)。

(5)餐饮住宿行业规划引导。立足徽菜独特的餐饮文化,挖掘民间传统小吃,定期举办六安特色美食节等节庆活动,打造特色美食街区,提升六安特色。倡导绿色、生态、低碳的发展理念,鼓励餐饮企业采用环保技术、能源等,优化改造厨房设施,降低污染排放,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6)特种行业发展引导。一是二手车市场。至2030年,市区共建设二手车交易市场40万平方米左右,建设二手车交易市场25万平方米左右,二手车市场主要在汽贸汽配功能集聚区、城南镇综合市场集聚区内集中布局。二是典当、拍卖行业。根据全国典当行业发展布局和安徽省具体要求,六安市年度新增典当行数量不超过现有典当行总数(不含分支机构)的15%。综合考虑六安市拍卖企业数量、年成交额等情况,参考其他类似城市发展经验,至规划期末,六安市从事拍卖业务许可的企业总数控制在25家以内。三是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挥重点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各类回收企业与产废企业和集聚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合适的回收模式,做好以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分拣加工中心、集散市场、综合信息平台为主体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

6.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了“确保规划引领,树立规划权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优化营商环境”、“落实预留机制,建立用地保障”、“创新发展观念,加强人才保障”、“严把商业地产,落实准入机制”、“推进公益性网点,保障基本消费”、“推进商业网点实施跟进和管理机制”八条实施保障措施。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