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六安市“十四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经信局 发布时间:2021-12-31 08:24
字号: 下载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一、制定的背景和依据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建设、促进社会就业、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是实现我市整体国民经济和城市幸福感指数提升的重要路径。“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组织编制产业相关发展规划,相继出台5G、工业互联网等专项支持政策。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五年之间全市电子信息在招商引资、主体企业扶持培育等多措并举下,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实现稳步增长,每年产业增加值增长15%,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9.1%,重大项目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总投资规模超过390亿元。但产业规模不大、创新能力不足、产业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依旧存在,和国内发达地区和周边城市还有一定差距。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机遇,加快构建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新体系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提升行业地位与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全面总结我市“十三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系统谋划“十四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思路与目标,明晰重点领域和发展路径,实施重点行动,对加快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六安绿色振兴提供有利支撑。

按照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根据《“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大数据发展规划》、《“十四五”信息通信产业发展规划》、《安徽省“十四五”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规划》、《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规划(2020—2025 年)》、《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六安市5G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等政策文件精神起草。

二、制定的意义和总体考虑

在总结“十三五”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六安在全球、全国、全省、毗邻区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利于认识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方向、新机遇,对我市找准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重要依据,为六安未来五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谋划布局,助力六安市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十四五”六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着手,聚焦七大重点产业,谋划产业空间分布,实施六大重点行动,确保规划落地有依据、执行有可操作性。

三、起草过程

2021年6月,市经信局委托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编制《六安市“十四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随即启动了《规划》的起草工作,先后组织前往各县区、有关企业深入开展调研,与我市高校、市直机关单位进行了集中会谈。

2021年7月,经过内部开展了多次讨论,并于15日编制了《规划》初稿。

2021年8月2日,书面征求县区政府(管委)、市直有关部门、重点企业代表意见,共收到意25条,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2021年9月9日,市政府副市长束学龙召开专题会议征求意见,我局根据会议精神再次修改。

2021年11月9日,我局组织召开《规划》专家评审会,在会上听取了各位专家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了再次修改,最终形成了《规划(送审稿)》。

四、主要内容和工作目标

《规划》主要阐述六安“十三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成就,“十四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形势、总体思路、重点领域与发展路径、空间布局、重点行动和保障措施,编制规划基准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规划共分七章:

第一章:“十三五”发展成就。本章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整体规模、产业结构、产业集聚、企业梯队、重大项目等五个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二章:“十四五”发展形势。本章分析了“十四五”期间六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自身优势和不足,外部机遇和挑战。主要优势包括:政府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六安区位优势显著,初步形成太阳能光伏、电光源、新型显示、现代通信等关键环节产业链条。主要不足包括:产业总体规模不大,创新能力总体不足,产业体系尚不健全。主要机遇包括: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带来新动能,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新空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新环境,省内转型升级提供新活力,合六经济走廊提升新势能。主要挑战包括:全国各地纷纷抢占产业科技制高点,大城市“虹吸效应”明显,省内兄弟城市竞争激烈。

第三章:总体思路。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紧抓长三角一体化、G60 科创走廊延伸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合肥都市圈、合六经济走廊等国家、省重大战略机遇,壮大现有产业,培育新兴领域,深化特色应用,构建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体系,打造成为合六一体化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按照“五光示色”的产业定位,力争实现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1234”总体目标:即到2025年,全市电子信息规模总量突破1000亿元,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建设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现代通信3大超百亿元规模产业集群,打造40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

第四章:重点领域与发展路径。结合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区位发展布局,围绕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立足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产业基础,重点升级传统产业:太阳能光伏、电光源、电子元器件;发展新兴产业:新型显示、现代通信;布局潜力产业:集成电路、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力争建成国内触控模组制造基地,打造安徽省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第五章:空间布局。突出本地特色,壮大重点产业,形成集聚优势,重点打造“一廊多园”的多维度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高端产业集群。“一廊”:以合六经济走廊为产业发展经济带,“多园”:以杭埠光显小镇、美央电子产业园等园区为产业特色园区为主要载体与承接园区。

第六章:实施重点行动。主体培育提升行动。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龙头企业引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积极开发新产品。创新驱动引领行动。提升本地大学科技园承载能力,联合开展跨区域、跨领域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鼓励龙头企业到沪苏浙、合肥等地设立“离岸孵化器”,加快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补链强链升级行动。推行链长制,围绕链长企业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强化全链条培育,保障产业链供应整体稳定。定期绘制产业链全景图和分领域发展路线图,编制产业招商地图,贯彻落实《“链接合肥”招商计划书》,实施靶向招商。推广应用示范行动。积极开展绿色照明产品应用推广,加快拓展光伏市场应用,加快推进现代通信产品在本地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应用。遴选电子信息领域典型场景,梳理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新技术融合应用,不断完善典型场景推广模式。数字赋能融合行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每年推动200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规上工业企业参与“皖企登云”提质扩面行动。区域协同合作行动。围绕合六经济走廊建设,推动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促进跨区域协同发展。借助先进地区资源要素,打造共建园区、产业飞地等合作载体,加快产业承接转移。

五、创新举措

突出“五光示色”的城市名片,力争实现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1234”总体目标:即到2025年,全市电子信息规模总量突破1000亿元,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建设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现代通信3大超百亿元规模产业集群,打造40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重点打造“一廊多园”的多维度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高端产业集群。“一廊”:以合六经济走廊为产业发展经济带,“多园”:以杭埠光显小镇、美央电子产业园等园区为产业特色园区为主要载体与承接园区。

六、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双招双引”推进组协调推动作用,统筹推进产业链建设,成立推进专班,明确专人负责,坚持项目化推进、清单化调度。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链长制探索政策创新,落实国家各类相关财税扶持政策。三是夯实要素保障。优先保障电子信息企业土地供应,加强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发展高层工业楼宇经济,加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四是落实规划引领。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统筹指导,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共同建立电子信息重点领域产业基金及园区投资基金,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协会,结合实际做好电子信息产业规划的衔接配套,全力推进规划落地落实。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