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要素解读】六安市减灾救灾委员会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通知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应急局 发布时间:2022-04-25 08:58
字号: 下载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等精神,扎实提升新时代六安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市减灾救灾委员会印发了《六安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就《规划》解读如下:

一、制定《规划》背景和依据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决策部署,推进全市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建设现代化,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风险,有效防范和应对重特大灾害挑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根据《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安徽省“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六安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等有关文件,编制了《六安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二、制定《规划》的总体考虑

《规划》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围绕“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的目标要求,聚焦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和构建以防为主、防抗救一体化的应急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三、《规划》的起草过程

2020年11月-2021年8月,市应急局牵头起草了《规划》。2021年8月,公开向全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广泛征集应急领域重点重大工程项目和“十四五”防灾减灾核心指标,根据反馈意见,共征集重点工程项目3个,经详细的讨论筛选对比,确定《规划》重点工程内容。2021年12月,书面征求了县区和市直部门意见,根据意见对《规划》进行修改后,于12月14日,组织召开了《规划》专家评审会,邀请了省、市应急管理方面的5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规划进行评审。2022年3月,再次书面征求了县区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先后征集各类修改意见5条,市应急局认真甄别,并吸收有关意见。2022年4月25日,《规划》正式印发。

四、《规划》的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防治制度更加完善。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以内,年均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

灾害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其中,气象观测站网完备度达到 95%,灾害影响区域内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达到95%。

关键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进一步提高。

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更加健全,灾害发生8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自然灾害救助政策进一步完善,灾害综合救助水平显著提高。

防灾减灾救灾社会力量参与水平显著提高,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

创建1个消防安全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2个、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0个。全市每个城乡社区均有不少于1名灾害信息员,多灾易灾镇、村设置A、B岗。

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计划培训持证救护员1万人,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受益群众不低于7万人次。

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总体框架

一是任务体系框架,通过健全5个防灾减灾机制体系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加强自然灾害防御6种能力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现代化。

二是重点建设工程框架,优化整合现有防灾减灾救灾资源,突出解决应对重特大灾害的关键和共性问题,实施8项重点工程,着力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主要任务。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制机制、自然灾害防治法规和预案标准体系、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灾害信息共享和舆情应对机制、社会力量和市场参机制。加强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综合应急救援救灾能力、应急物资保障能力、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基层综合减灾能力。

重点工程。经公开向全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广泛征求应急领域重点工程项目,以及衔接省级“十四五”规划,共谋划了八大重点工程建设。

1.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六安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全市分区域、分类型、分要素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编制六安市市级1:5万或1:10万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

2.自然灾害抢险救援队伍建设。通过加强森林火灾专业防扑火救援队伍、防汛抗旱应急救援队伍、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其他重点领域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灾害抢险救援能力。

3.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按照共建共享、协同联动、提升能力的原则,依托现有条件积极推进水上搜救场地建设,谋划森林防灭火训练场地建设。为全市自然灾害应对提供抢险救援、人员培训、物资储备等综合保障。

4.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推进市、县、乡人民政府储备满足本行政区域启动Ⅱ级应急响应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加强县级行政单位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提升全市应急物资储备能力。

5.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支撑力量建设。加强市救灾减灾中心建设,明确职能定位,与省应急管理厅减灾中心业务工作相衔接,科学设定中心职责及人员编制。

6.自然灾害保险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住房灾害保险制度,合理提高理赔标准,积极争取扩大实施范围。积极协调推动将沿淮等多灾易灾地区纳入我市灾害保险范畴。

7.全市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建立全市加固工程台账,纳入全国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和信息平台。逐步推进全市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消减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增强全市房屋设施抵御地震灾害能力。

8.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成I类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指导协调县区按标准建设、完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强化应急避难功能建设。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综合运用系统建设,实现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区、应急物资、人员安置和运行状态等管理与评价。

六、《规划》的创新举措

一是提出“十四五”期间的规划目标,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防治制度更加完善,灾害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进一步完善,关键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进一步提高,灾害综合救助水平显著提高,防灾减灾交流合作开创新局面。

二是提出自然灾害风险普查、自然灾害抢险救援队伍、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基地、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支撑力量、自然灾害保险、全市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八大重点工程建设。

七、《规划》的保障措施和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落实责任,确保规划任务有序推进、目标如期实现。

二是保障资金落实。完善政府投入、分级分类负责的防灾减灾救灾经费保障机制,持续保障投入力度。

三是加强部门协调。加强统筹协调,优化整合资源,完善跨地区、跨部门规划实施协同配合机制。

四是强化监督管理。建立规划实施的管理、监测和评估制度,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