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B164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教体局发布时间:2024-07-25 11:04
字号: 下载我要纠错打印 收藏

梁方委员:

您在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强小幼衔接的提案》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回复如下:

“幼小衔接”是家长、幼儿园、小学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是促进儿童由幼儿园向小学平稳过度的重要一环。我市高度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将幼小衔接纳入“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始终坚持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以教育部下发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为指引,致力于探索实现幼小科学衔接的有效途径。尤其是义务教育“双减”实施以来,全市小学阶段和幼儿园进一步转变观念,并围绕幼小衔接进行了系统思考,从课程、生活、家校和教科研四个“维度”发力,更科学地做好幼小衔接。

一、课程衔接有坡度

以往的课程在儿童升入刚小学阶段容易出现断崖式陡坡,大量出现的生字词、难以适应的课堂时间、做不完的作业和测试,容易引发家长焦虑和孩子们的不适应。为此,六安市各试点小学及幼儿园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及结构,力求在课程上让儿童顺利“爬坡”。

1.教学内容降坡。一是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育。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从最简单的识字开始,数学也从最基础的认识数与数量开始。二是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增加一节活动课,开展趣味数学活动和语文兴趣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三是增设了自我服务课程。我市各小学给一年级学生每周增设一节自我服务课程,教师通过这样的课程让课堂回归生活,教给儿童一些基本的卫生保健常识,自我服务劳动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

2.课堂教学强度降坡。我市要求各小学一年级语文、数学课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一、二年级课堂教学不单单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是从尊重和发展出发,以兴趣为出发点,促使儿童自主高效学习。一是在课堂教学前段和课中设置律动。课前律动能快速集中儿童注意力,带着愉快轻松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针对儿童注意力时间比较短,在一节课的后半段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效果下降的情况,我们在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安排了课中律动,对儿童的身心进行调节,实现动静交替,促使学生注意力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变。二是改变课堂教学设计。通过培训和学习,不断优化小学低年级教学课堂设计,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如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游戏内容,数学学习提供可操作的材料,能让儿童进行实践操作,重难点能让小组充分讨论等。

3.作业难度降坡。在“双减”政策下,一二年级不再留书面家庭作业,课堂作业也不再重复写写算算,增强了趣味性,孩子们在玩玩做做、画画写写、读读演演中,也能很好地完成教师预订的教学目标。

二、家校衔接有力度

家长是儿童的主要陪伴者,如果家长对“科学衔接”不了解、不理解,就无法做到科学育儿。六安市各小学、幼儿园积极主动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携手家长在“科学衔接”路上同行。

1.大力加强学习培训。各园各校100%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并对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的活动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特别指出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除家长会和家长学校活动外,每学期必须举办不少于2次的亲子活动。各种小学校、幼儿园通过家长会和家长学校举办幼小衔接专题讲座和培训,向家长介绍科学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方法。

2.全方位为家长解疑答惑。设立咨询服务台和服务热线,随时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碰到的问题和入学适应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在入学报名时发放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老师给予解答和帮助,缓解家长的焦虑。

3.加强与家的深度互动。主动邀请家长深度参与幼儿园和学校的管理与教学,请进课堂,了解一年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家长盲目跟风,拔苗助长,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做法;走进幼儿园,体验儿童游戏、观察儿童游戏,了解游戏对儿童的价值。

三、生活衔接有尺度

1.逐步养成习惯。通过召开新生家长会、家长培训学校等方式,逐步改变家长的认识和做法,指导家长正确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各校一年级增设了自我服务课程,教育学生学会整理(书包)、学会生活(穿脱衣服、主动喝水、入厕等)、学会劳动(值日生)、学会学习(善于倾听、自主阅读、握笔训练、拼音教学、规则意识的培养、安全教育、自我保护)等。

2.无缝对接环境。幼儿园积极调整作息时间。如:大班适当减少中午午睡时长,大班幼儿的集中教学活动适当的延长到30分钟。小学一年级积极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尝试增加操作性学习材料,教室环境也进行了改变,一年级配备低矮一点的课桌椅,室内摆放幼儿喜欢的机器人、积木等玩教具;也有部分学校尝试开设校园农场、牧场和投放户外活动设施设备。如:金寨县明确要求各小学一年级必备“三柜一墙”(三柜:材料柜、图书柜、生活用品柜;一墙:主题墙或展示墙)

四、教研衔接有高度

以往幼小衔接工作总是幼儿园“唱独角戏”,幼儿园老师“一厢情愿”在教学内容、方法、作息时间等方面主动向小学靠拢,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已出现“小学化”倾向。小学教师衔接意识薄弱,对即将入学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完全不了解,导致小学和幼儿园教育严重分离。近几年,六安市重点加强幼教和小学各学科的教科研融合,着力改变衔接机制不健全的状况,实现有效衔接。

市级搭建联合教研平台,定期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的交流和研讨活动。每年组织和实施“安吉游戏体验”;语言、数学领域小学与幼儿园老师同课异构活动;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网络巡展及案例评选活动等等,通过深入开展联合教科研活动,学前段与小学段在管理和教科研上实现了深度融合,两个学段的管理和教研人员之间也已经树立了牢固的衔接意识,联合教研的机制体制已经形成。

在小学和幼儿园之间,我市采取一所小学结对两所幼儿园的方式,建立了长期联合教研机制。双方教师必须保证每月两次的集中教研活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日常管理、学习环境创设等方面加强研讨交流。小学老师主动走进幼儿园,参与幼儿园管理、参与幼儿园的活动,深入了解幼儿园教育特点,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双向、主动衔接的良好局面已初步形成。

五、下一步工作

1.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指导各县区做好“幼小科学衔接”网络巡展及案例评选活动,持续推广各省级试点园、校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汲取外地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创新我市幼小衔接工作方式方法,丰富工作内容。

2.完善教研深度融合制度。一是继续深入开展试点园、校的联合教研机制,让小学教师深入理解小幼衔接的内涵,做到幼小无缝对接。二是搭建平台,定期进行校、园各类活动的交流和研讨。

3.加强督查和指导。为切实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保障小学教育零起点,指导家长科学育儿,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对县区此项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将其做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义务段学校落实“双减”工作的重要督导考核内容,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全面提升我市幼小衔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教育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欢迎您今后继续多提出宝贵意见。

办复类别:B

联系单位:市教体局教育科

联系电话:3379453

六安市教育体育局

2024年7月24日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要评论

  • *正文:
  • 验证码:
  • 勾选显示真实姓名(如不勾选,默认会员用户名评论)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