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B336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民盟六安市委: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为抓手,坚持义务教育放在重中之重,切实加大政策措施、项目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保障力度,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优化布局结构。按照“乡村留点,乡镇做强,城区扩优”思路调整学校布局,正确处理学生就近入学、学校规模与教育质量的关系,科学合理、稳妥慎重撤并或恢复学校,在条件较差、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保留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2023年以来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6所,新增学位2.1万个,撤并中小学校19个、教学点73个,完成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213个、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建设类项目42个、“两类学校”建设项目3个。对就学较困难的,因地制宜采取提供校车服务、增设公共交通线路、供应午餐等措施予以解决。通过改扩建或新建的方式,重点建设乡镇中心校和农村标准化的寄宿制学校,并在经费上给予适当补助,改善寄宿制学校住宿、就餐等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生活保障。
二是探索集团化办学。遵照“重点扶持、试点先行、阶段推进”的工作思路,深化基础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截至目前,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全市形成了29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集团。主城区形成了六安一中、六安二中、六安九中、城北小学等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集团,并向农村延伸,将部分农村学校纳入进来,有效带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实现名校帮弱校、名校带新校,极大缓解了城区“入学难”“择校热”等问题。金安区成立的8个办学集团、舒城县4个办学集团全部延伸到农村。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根据“优化结构、退补相当”的原则,按需设岗,加大新任教师招聘力度,建立健全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扩大音、体、美、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教师的招聘比例,着力解决乡村学校结构性缺编的难题。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统筹区域内教师资源,促进教师合理流动、资源共享。推行教师本土化培养,实施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予乡镇教师适当补贴,并向条件艰苦的偏远乡镇和长期在乡镇工作的教师予以倾斜,建立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及待遇越高的机制。2018年以来,对在乡村连续任教满30年且仍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不占岗位结构比例评聘相应教师职务。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建设教师周转房、公租房、集资房等项目,有力保障农村教师住房。
四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智慧学校建设。累计投入6亿元,完成全市897所公办中小学和427所教学点智慧学校建设工作,提前两年完成智慧学校建设任务,位列全省第二。深化信息化应用,全市中小学智慧学校(教学点)建设及在线课堂、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全覆盖,学科达标率、课时达标率、学校达标率均达100%。
五是落实特殊人群保障。扎实开展控辍保学工作,推动形成县区政府承担主体责任,织密控辍保学“县乡村校”四级防护网络,近年来,全市义务教育辍学率为0。畅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渠道,保障随迁子女与城区儿童少年“同城同待遇”。近年来,我市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达到100%。精准核查、科学评估、分类安置市适龄残疾儿童,安置率超98%,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利。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把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持而不懈抓好“五育并举”开足开齐课程,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主导职责,全面压实属地管理责任。进一步明确市、县区政府发展义务教育法定的主体责任,落实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置于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部署,形成合力,协同推进。坚持优质均衡,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把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作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扎实举措,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切实提高乡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坚持规范管理,不断完善办学机制体制。强化县级统筹,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立完善城区与乡村学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举全市之力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写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奋进篇章,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感谢您对我市教育工作的关注、关心和支持,欢迎您对我市教育工作的改革发展提出更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教体局教育科
联系电话:3379244
六安市教育体育局
2024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