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A070号建议的答复
刘萍委员:
您在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鼓励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提案第A070号)收悉。市人社局根据工作职责,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人社部门创新实施“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工程,实现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双招双引”工作向纵深发展,推动老区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蝶变,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信息平台打造更加优化。一是升级信息平台系统。2022年10月,六安市人社部门设计开发了集人力资源信息采集、求职招聘信息发布、人才创业政策宣传、人才业务办理于一体的“鸿雁回归”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和微信小程序,建立人力资源供给库、创新创业人才库、企业用工需求库、稳岗就业政策库“四大数据库”,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人才业务线上办理平台“两大云平台”,提供个人求职、企业招工、政策宣传、人才业务、信息咨询等全方位就业创业服务。2023年3月,该平台正式升级为2.0版本即“鸿雁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新增人才建设成果和人才业务办理功能版块,形成集“头雁领航”高端人才服务和“鸿雁回归”人力资源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就业创业平台,实现业务办理、人才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一体化。二是动态更新平台数据。工程实施以来,常年在外务工人员中新增返乡人员达5.3万余人,返乡就业创业人员数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5048笔、45.86亿,直接扶持创业2.62万人,带动就业5.67万人。新增返乡创业主体1.25万个。目前,平台最新采集全市16至65岁人力资源信息总数364.82万人【市外140.77万人,在市内224.05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63.7%,就业创业人数212.91万人【市外122.4万人,市内90.51万人】,其中,就业人数204.48万人【市外118.65万人,市内85.84万人】,创业人数总计8.43万人【市外3.75万人,市内4.67万人】,对六安市人力资源流出和流入情况开展实时监测,将六安籍在外创业型人才9万人、技能型人才59万人、管理型人才3万人纳入信息平台重点跟踪服务。
(二)重点群体就业稳步改善。一是建立人才需求目录。围绕全市6大重点产业领域,从全市企事业单位征集岗位需求,定期编制发布《六安市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精准“画像”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形成人才总量、紧缺人才需求动态图,推动供需双方精准对接。二是精准推送岗位信息。依托“鸿雁回归”平台,通过数据采集、智能比对、定向挖掘,精准掌握六安籍学子就读院校信息,向应届高校毕业生邮寄《致六安籍高校毕业生的一封信》,引导学子了解家乡变化、产业发展和引才政策;编辑群发短信息,通告校园招聘信息,推介家乡优质岗位,诚邀学子回归桑梓、反哺家乡。三是定向开展校园招聘。通过“鸿雁回归”系统匹配与六安市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契合程度较高、六安籍毕业生较为集聚的优势专业高校,定向开展校园招聘活动。2022年以来,先后组织本市重点企业赴省内外70余所重点高校开展校园专场招聘暨政策宣讲活动200余场,同步开展“直播带岗”300余场,为应届毕业生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岗位近1.5万个,促成来六安就业意向5920人,正式签订协议2116人。邀请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大学等高校师生来六安开展“六安城市体验行”活动10余场,全面感受六安发展现状,深化青年人才对六安的认知、认同及认可,吸引更多高校学子来六安创新创业。四是深化校企校地合作。积极推动招聘高校与六安建立合作关系,促成市校领导参加校地合作座谈会19场,推动地方与高校在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应用推广、高端人才引育等方面寻找合作点,积极构建校地深度融合发展体系。校地先后就共建安徽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六安分园、六安航空产业园、工大智谷(六安)、科技小院等科研平台建设,以及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铁镍基软磁复合材料、智能谷物烘干机、皖西白鹅和麻黄鸡育种等科技攻关项目开展合作,推动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8所高校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在23所省内外高校挂牌设立“六安市人才工作站”或签署《人才资源合作协议》,就每年组织在校生到六安开展“人才安徽行”活动、协助六安开展毕业季校园聘、联系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到六安企业开展技术指导等人才资源合作事项,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三)创业载体建设持续赋能。一是搭建返乡创业载体。聚力打造产业集聚高地,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与生物医药、文旅康养和家居制造等特色产业,全方位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过企业、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建的形式,持续加大返乡创业园、青年创业园以及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力度,为返乡人才创办实体提供载体支持。全市现已申报获批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23个、青年创业园1个,现有入驻企业1440家,累计孵化出园727家企业,实现产值72亿元,带动就业2.6万人,服务规上、“专精特新”等企业82家,构建特色园、提升园、园中园等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相互衔接的创业全平台支持链条,连续六届表彰创业之星120名和返乡创业项目、创业团队30个。二是组织创新创业活动。举办“创业安徽”上海活动周、“一沪百应 赢在六安”等创新创业大赛、“马兰花开大别山”系列创业培训活动,通过项目路演、创业大赛、产品推介、专家论坛、基地授牌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展现六安就业创业成果。
(四)就业服务环境不断升级。一是丰富人才政策供给。工程实施以来,六安市相继出台《六安市人才购房补贴实施细则》《关于促进返乡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等就业创业服务政策,为返乡就业创业的高职院校院校毕业生提供住房和生活补贴,对返乡首次创办小微企业且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给予5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最大程度吸引人才来六安就业创业。2022年以来,共计受理发放各类人才补贴5.66亿元,为重点产业企业引才15720人,其中C类博士34人、D类硕士305人、本科2594人、专科4092人、中专及技能人才8695人。制定并完善《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进一步推进“双招双引”提质增效的若干措施》等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在立项、税收、土地使用以及配偶安置、子女入学方面,给予返乡投资创业人才全方位支持,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动能,累计为入园市场主体减免租金2464万元。二是建设“三公里”就业圈。目前,全市138个城市社区已完成“三公里”就业圈建设全覆盖,居民就业登记31.9万人,1.34万家企业发布岗位需求4.26万个;提供“一站式”就业创业服务6.5万人次。同时,依托在外人才协会商会开展“接您回家”、人才“夜市”、“就”在六安等系列活动,举办创业沙龙和创业大讲堂等活动30余场,现场解读就业创业政策,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三是举办高层次人才研修班。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人力资源等重点产业,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先后举办“鸿雁回归”就业创业特训营、“新徽商”特训营、高层次企业家研讨会、“惠企暖心”培训等高级研修活动8期,组织我市新能源汽车、人力资源、高端装备制造等700余名重点产业企业负责人参训研学,搭建两地企业家合作交流平台,寻找两地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融合的着力点,推动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二、下步工作打算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实施“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工程,夯实平台支撑、推动人才招引、优化服务环境、强化技能培训,努力营造“就业放心、创业安心、创新舒心”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在外人才返乡就业创业。
一是加强系统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四库”【人力资源供给库、创新创业人才库、企业用工需求库、稳岗就业政策库】建设,定期更新数据库信息,掌握全市人力资源就业、返乡就业创业及企业用工数量等情况,健全完善全市人力资源资源数据库。推进“鸿雁回归”就业创业服务平台能力的整体提升,结合需求大力开展定制化就业招聘、就业指导、创业帮扶和技能培训服务,为更多有意愿返乡人员就业创业提供指导帮助。
二是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在外人才协会、商会和博士后联合体等作用,以我市经济现状和特色产业发展为基础,加强与长三角区域交流,发挥区域各地在人才、产业和区位方面的优势,加强合作融通,打造就业服务品牌。发挥在沪商协会作用,积极推介六安,进一步深化与上海市的对口合作,围绕就业创业、职业技能、人事人才等领域加强合作开发需求项目,组织高质量的论坛、展销会、创业大赛,促进“双招双引”提质增效。
三是加强人才招引力度。持续开展“人才六安行”“招才引智高校行”“青年学子安徽行”等人才招引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招工引才江浙行”。落实落细就业创业补贴、稳岗返还等各类就业创业政策,持续提升六安市创业服务云平台功能,完善跨部门数据比对共享机制,大力推行“免申即享”模式,确保惠企政策落地见效。
四是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建设。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园区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高端、有影响力的市内外人力资源机构入驻,壮大人力资源产业规模,增加人力资源服务供给。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细化专业分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开拓人才寻访、猎头、测评等高端业态。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信用体系建设,定期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专项行动,营造公平有序服务环境。
五是加强技能培训力度。围绕我市重点产业企业发展,坚持劳动力求职技能需求导向,通过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及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构建“培训+就业”全链服务体系,实施行业培训集约化、劳务培训品牌化、乡村培训实用化,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提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同时,加强培训、评价机构监管与诚信体系建设,提升培训质量。
办复类别:B
联系单位:市人社局
联系电话:3376092
六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