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A032号政协提案办理情况的函
边立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是关于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的建议。市农业农村局统筹国土空间、农业农村发展、农田灌溉等相关规划,编制《六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对建设内容部分达标的项目区,基于粮食产能提升主要障碍因素,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改造提升,计划到2030年,全市改造提升158万亩高标准农田。2023年我市首次完成20万亩改造提升任务,2024年拟改造提升24万亩。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认真落实有关要求,加快推进《规划》实施,支持指导各县区对符合条件的已建高标准农田开展改造,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监测和用途管控的建议。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不断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强化监测监管,推动“良田粮用”。一是严格“上图入库”,根据国土调查成果和历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数据,分析和认定新立项项目上图标识耕地地类、面积,截至目前,共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508万亩。二是严格用途管控。主动会商自然资源部门,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及时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建立防止耕地“非粮化”常态化监管机制,结合日常工作开展常态化、全覆盖地实地督导和现场检查,督促县区逐块核实现状,及时落实整改。下一步,以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为基础,强化高标准农田利用管理,优化项目选址布局,实现“以图管田”。
三是关于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和提升耕地地力的建议。我市坚持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综合配套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输配电以及农田防护等工程措施,完善田间基础设施配套,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24年,全市统筹中央财政补助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增发国债项目,分解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6万亩,计划投入13454.8万元整治田块38.52万亩、地力培肥46万亩、修建塘堰2210座、衬砌沟渠861.67公里、修筑机耕路471.69公里。下一步,坚持地力提升与设施建设“双轮驱动”,全面提高农田宜机化水平和耕地地力水平。
四是关于创新项目管护机制的建议。市农业农村局制定出台《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的指导意见》,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经费。推行受益主体自主化管护、集体组织网格化管护、行业机构专业化管护、保险机构市场化管护的模式,构建“多方参与、责任明确、协调顺畅、保障有力”的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全市所有已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均已落实管护主体,共安排管护资金6420.91万元。下一步,完善管护政策措施,支持各地结合实际,遴选质效俱佳的管护模式,确保建成一亩、见效一亩、管好一亩。
五是关于创新项目建设实施机制的建议。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财政局制定出台《关于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鼓励支持从事粮食适度规模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支持县区在安排建设任务和分解下达投资时,将资金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2024年,全市共支持5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2780亩,受益主体共投入自筹资金81.55万元。下一步,严格按照相关文件明确要求,鼓励各县区结合本地实际,有序引导社会资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六是关于创新项目监督机制的建议。2024年初,市政府办公室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理的意见》,首次提出鼓励“双业主”管理模式,由项目乡镇和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共同作为项目法人。在项目实施前,召开征询意见会,广泛征求群众、经营主体意见,合理确定建设内容;项目建设中,组织老村干、老党员、群众代表担任“群众监督员”,参与工程关键工序的建设监管。同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任务完成及项目质量管理情况,纳入县级党委政府的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内容。下一步,综合采取多部门标后履约监管、畅通举报投诉渠道等方式,切实加大监管力度,从根本上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边立新委员,十分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吸纳您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不断强化政策学习,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优质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我市粮食稳产和农民增收夯实基础。
办复类别:A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电话:0564-3378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