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9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函
曾雪鸿代表:
感谢您对全市“三农”工作的关心、指导和支持!您在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快制定六安市六安瓜片茶保护条例》收悉。我局高度重视,汇同相关部门对提案进行了认真研学,针对提案中提出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采取措施认真落实,现答复如下:
一、茶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六安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进“六安茶谷”建设,推动六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茶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形成了以六安瓜片为首,霍山黄芽、舒城兰花等竞相发展的格局,其中六安瓜片于1959年、2017年两次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2002年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7年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0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全市各类茶叶共通过绿色食品认证32个、有机产品认证17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安徽省著名商标39个。2023年,全市茶园面积发展至79.7万亩,茶叶产量4.5万吨,一产产值54.4亿元,综合产值201.8亿元,其中六安瓜片32.7万亩、产量1.6万吨、一产产值27.1亿元、综合产值104.7亿元。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关于您在建议中提出“强化市级组织领导”的建议。我市历来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工作,市委、市政府将茶产业发展作为推动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定期调度,并专门成立市“一谷一带”办和茶业发展局,承担产业培育、项目建设、宣传推介、品牌打造、招商引资等重点任务。今年以来,又印发《六安市主导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六农工办〔2024〕4号)、《六安市2024年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清单》,将茶产业作为全市四大农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之一进行安排部署,市县分别成立六安瓜片茶业集群建设工作专班,统筹协调重大事项,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关于您在建议中提出“加强技术队伍建设”的建议。《六安市主导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支持本地企业与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建立人才对接机制,培育和引进一批主导特色产业局紧缺型人才,结合产业人才需求,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性高技术培训,培育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引导广大科技特派员下沉基层一线,组织茶产业从业人员开展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全链条技术培训,重点围绕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采摘技术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指导,培训茶叶从事人员。积极与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茶叶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023年培育茶产业发展带头人2504人,累计出动科技特派500人次,开展专题培训80场次,培训茶叶相关技术人员5000余人次。
(三)关于您在建议中提出“制定《六安市六安瓜片茶发展条例》”的建议。我市2022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六安瓜片”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的实施意见》(六政办秘〔2022〕9号),对“六安瓜片”茶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作出了具体安排,已基本建成“政府牵头、部门监管、行业自律、龙头带动”的“六安瓜片”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管理制度。《六安瓜片保护条例》正在谋划制定中,待《安徽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出台后,积极争取列入市人大立法计划,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做法,适时启动前期调研、考察等准备工作。
三、下一步打算
针对您所提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茶产业推广技术人才培养,举办茶加工职业技能大赛,建设一批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大力培育茶产业发展带头人。
二是积极开展立法前期准备工作。组织相关人员赴浙江、河南等省份学习借鉴《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信阳市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出台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赴新型经营主体、茶叶经销商、生产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统筹协调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科技、商务、自然资源、人社、文旅等部门,建立完善组织领导和协作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感谢您对我市六安瓜片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电话:0564-321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