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21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张来斌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深化我市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市产教融合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政府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作为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我市现有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5个,其中技术创新中心3个、创新创业中心12个。投资超过500万实体建设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家【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总投资13400万元,建设规模23158㎡);六安职业技术学院长三角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总投资20109万元,建设规模30000㎡);长三角一体化六安市皖西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总投资53101万元,建设规模82200㎡)】。现有市域产教联合体4个【舒城县绿色食品加工产教联合体、六安高端制造业产教联合体、皖兴健康产教联合体以及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市域产教联合体】,均为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积极与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翁清雄来我市开展“科创EMBA”高端项目培训,推动10名中国科大校友与我市新生代企业家建立“结对帮带”机制,共同打造“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推进六安市与工信部所属高校产教融合合作。安徽应流航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与西北工业大学合作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铸造缺陷分析”项目已结题验收,研制的“燃气轮机核心基础零部件-高温关键部件RO11OB”产品填补了我省产业空白,实现了重型燃机国产化关键零部件自主制造。皖西学院与西北工业大学合作的“水弹道试验测控技术”正在实施中。
下一步,我市将认真吸纳代表的意见建议,以制度创新为目标,平台建设为抓手,建立改革推进机制,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一)统筹做好规划设计,构建良好发展格局。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和有机衔接。积极探索研究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衔接,将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工作纳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等重大专项规划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和行业指导。充分发挥城市综合承载改革功能,突出城企校联动,集中力量破除体制障碍、领域界限、政策壁垒。结合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创建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协调联动,监督指导,确保产教融合工作有效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引导,加快制定行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三是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统筹推进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整合市域内中等职业学校资源,一体化、集约化发展。实施职业院校提质培优行动,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和中等职业教育“双优计划”,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加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完善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建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求的骨干专业。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引导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各个环节。
(二)强化职业教育基础,促进人才产业衔接。一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基础教育。协调推进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向中小学生开放,依托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生产实践体验等活动。组织开展“工匠进校园”“企业技能大师进校园”等活动,支持学校聘请劳动模范和高技术技能人才兼职授课。鼓励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开设职业类选修课程,开展职普融通改革试点。二是全面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试点工作,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鼓励企业依托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三是强化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鼓励职业院校多形式、多渠道引进和聘用各类高层次专业人员、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专兼职任教。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和“双师型”教师评聘激励办法,创新用人体制机制,探索符合产教融合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健全教师校企双向交流机制,落实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试行新进专业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制度。
(三)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一是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支持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支持企业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管理参与公办职业院校办学,共同创建科研机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和技术工艺产品研发中心。支持行业骨干、大型企业联合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六安市产教融合联盟和职业教育集团。职业院校申报新专业应有行业或企业参与,建立校企互派工作人员机制。二是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聚焦新能源及装备制造、铁基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健康、新型建材、文旅融合创新、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建设培育一批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教育,推动提升行业实验实训、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三是发挥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示范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广泛参与,推进实体化运作。鼓励中小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或与职业院校共同建设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鼓励中小微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新招聘人员职业培训,按规定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
(四)优化协调保障机制,促进产教供需对接。一是建立产教融合市企交流机制。建立产教融合对接制度,探索建立六安市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参与运行,提供行业动态发布、人才需求与预测、学校资源等信息服务,推进院校与行业组织、企业、产业园区供需精准对接。二是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依托皖西学院、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六安市职业技术学院、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六安天河职业中专学校以及皖西经济技术学校等院校,打造一批教育产业深度融合,招生就业培训互相贯通,产学研用互相配合的产教融合基地。探索打造集职业院校、规上企业、培训中心、职业体验中心等为一体的产教融合园区,推动企业人才需求和院校育人机制有效对接。三是建设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载体。加快发展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以技术服务平台和科技金融服务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支持高校、企业共建省级及以上的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
回答未尽事项,请及时沟通。感谢您对我委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发改委社会科
联系电话:0564-3379790
2024年7月19日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人大人选工委、裕安区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