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98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教体局发布时间:2024-07-26 16:26
字号: 下载我要纠错打印 收藏

王国宝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青少年心理疏导的议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教体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印发《六安市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六安市2024年青少年“阳光成长”主题系列活动方案》,切实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

一、加强品牌建设,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

坚持全面发展育人导向,扎实落实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打造“红色六安传承有我”德育品牌,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以大德凝心、润身、铸魂。落实“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推动体教融合,落实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打造“阳光运动健康成长”体育品牌,有序开展市、县、校三级体育赛事活动,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强化美育熏陶,开足开齐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劳动育人,成立六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委员会,各级中小学校开设劳动实践课,组织1至2年级小学生每周不少于1小时,其他年级学生每周不少于2小时参加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磨炼意志品质,养成劳动习惯。

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措施

为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市教体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统筹安排,一是开足开齐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中小学校每学期每两周至少开设1课时的心理健康课程,中职学校按照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标准开设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必修课,市教体局每学期开展督导检查。所有学段每学期开展1次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和1次以生命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活动,整合利用多方位的教育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与团市委对接合作,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班队会和团课,同时鼓励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提升教学教研质量。二是发挥心理辅导室功能。成立市级和县区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建专业团队,指导区域内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测评咨询、实践活动等工作,提供公益性服务。截止5月底,市、县区两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接受学生面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约2000余次,有效疏导青少年焦虑、恐慌、抑郁、厌学等情绪。各中小学校按照《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要求,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确保辅导室使用面积达标、功能区域齐全、设施配备到位、运行使用规范;目前全市各中小学校(包括中职)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占地面积约3.2万平方米,建成心理健康辅导室1073间;同时配备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目前全市共配备专职教师122名,兼职教师1378名,各校安排专兼职教师值班,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三是落实心理健康监测干预。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排查制度,每学期对中小学生(包括中职)开展1轮心理健康测评和摸排工作,科学运用测评结果,实施监测干预和分类指导。春学期实现对60余万名中小学生(包括中职)心理健康监测全覆盖,对1583名重点学生建立包保台账,落实“一人一档”建立心理成长档案,做好日常管理和问题预警,同时教育部门和卫健部门取得联系,医教联合,建立学生心理问题转介机制,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做好预警和干预,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三、推动各部门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关注和协同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市教体局与市卫健委开展医教共建,充分挖掘市内综合性医院的功能,共享资源,建立学生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健全青少年心理危机预警工作机制。目前在7所精神专科医疗机构3设立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2所妇幼保健院、6所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开设精神门诊,开通心理援助热线,有效疏导青少年焦虑、恐慌、抑郁、厌学等情绪;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立成立六安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该团队由20名中级及以上职称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组成,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危机干预和治疗等服务,同时开设微信公众号、网络医疗服务平台、24小时在线心理援助热线等,多渠道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与团市委共同推出“青心护航”—12355青春守护者行动,邀请上海心理专家开展23场线上青少年心理健康、安全自护、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全市共有97所中小学校的师生和家长参与,覆盖了12万余人次;联合市妇联命名首批37所市家庭教育示范校,选聘公益家庭教育专家50余名,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专家宣讲进乡村、学校、社区、家庭、企业等活动218场,线上推出家教课堂20余期,线上线下活动覆盖5万余户家庭。

今后我们将继续强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水平。一是结合“双减”和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整合现有资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二是继续加强开展与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鼓励学校与市精神卫生中心等综合医院联系共建,邀请专业医生到学校与班主任、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共同商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对有心理健康障碍的青少年制定干预方案,提出工作建议,促进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的有机融合和相互补充。三是对各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进行督查走访,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年度考核的督导考核制度,切实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争取经费保障,用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升。

感谢您对我市青少年健康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多提宝贵意见。

办复类别:B

联系单位:市教体局教育科

联系电话:3370185


六安市教育体育局

2024年7月25日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要评论

  • *正文:
  • 验证码:
  • 勾选显示真实姓名(如不勾选,默认会员用户名评论)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