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A351号提案的答复
汪涛委员:
您在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整合力量完善小区治理机制的建议》收悉。对您的提案,我局高度重视,并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您的提案很好,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利于加快完善小区治理机制,现结合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居民小区既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近年来,我局立足部门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引导和加强居民自治发挥主体作用,推动基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完善小区治理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目前工作概况
(一)夯实党建引领治理基础
贯彻落实《中共六安市委关于加强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工作的意见》(六发〔2020〕9号),加强调研及时总结基层在疫情防控、社区治理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建设为契机抓好社区治理工作。指导县区优化社区设置和配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截至2021年底,累计解决城市社区用房17.57万㎡,其中:中心城区11.04万㎡,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超32㎡,延伸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触角。高质量完成2021年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换届后,全市新一届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共1018人,平均年龄37.3岁,较上届降低7.1岁;正职平均年龄40.6岁,较上届降低8.6岁;“一肩挑”比例达99.3%;女性662人,占比65.0%,较上届提高4.8个百分点,其中正职60人;大专以上学历占81.9%,较上届提高14.9个百分点;本科以上学历占36.8%。我市社区“两委”班子年龄结构明显优化、学历层次明显提升、来源渠道明显拓展,进一步建强基层战斗堡垒。
(二)完善社区运行制度体系
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组通字〔2020〕33号)《村(社区)依法履职事项指导清单等四个清单的通知》(六民办〔2022〕5号)《关于规范城市社区设置相关工作的通知》(六民办〔2022〕14号)等一系列文件,推进社区运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厘清基层政府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权责边界,明确村依法履职事项16项、社区依法履职事项13项,明确村依法协助清单39项、社区依法协助清单34项;明确不应由村(社区)承担行政执法、拆迁拆违、环境整治、招商引资等7类工作,引导城乡社区聚焦主责主业,在居民群众最关注最关心的事情上发力,减轻社区负担,增强自治功能。推行“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即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由社区居委会牵头,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密切协作,统筹安排小区物业管理事务,明确责任分工,密切相互协作,促进形成多方参与小区物业管理格局,积极推行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进入物业服务企业管理层和业委会,提升物业服务水平,推进小区公共事务管理。
(三)拓展居民自治管理渠道
持续推动“四议两公开”走深走实,切实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公共事业的权利。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社会治理规范体系,积极推荐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已有9篇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入选全省百篇优秀“两约”。积极推行城乡社区议事协商工作机制、完善社区协商制度、细化社区协商内容、提升社区协商能力,进一步调动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25家单位被命名为省级城乡社区协商示范单位,推动基层治理自治与共治良性互动。
(四)激活社会治理多元力量
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加强分类指导,实施分类管理。截至目前,我市社区登记的社区社会组织达1138家,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3177家,覆盖了教育、体育、文化、医疗、社区调解等多个领域。强化社会组织党建,我市社会组织中已单独建立党组织的242个,联合组建19个,全年新发展党员108名,入党积极分子407个,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139名,实现了党的工作有效覆盖。持续开展六安市第二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打造社区食堂、探索道德银行、乡贤理事会,推进邻里中心建设、创办居民邻里节等各类睦邻活动,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推动物业企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驻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辖区群众等积极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的新格局。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当前,我市整合力量完善小区治理机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小区治理居民群众参与度不高、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有待加强、社会协同力量不足等短板。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结合您提出的工作建议,下一步,我们将会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指导群众自治实践。指导社区居委会协助配合乡镇(街道),加强对业主委员会选举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探索将小区业主委员会的成立比率纳入基层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考核,通过硬指标有效推进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工作。发挥社区自治主体作用,主动参与和指导小区业主委员会的组建,将群众自治组织网络向小区、楼栋延伸,发掘责任心强、号召力强、服务能力强的居民自治带头人,建立党小组长、楼栋长、网格员、调解员等组成的“两长多员”队伍,推动居委会下属委员会、居民小组、楼栋单元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居民自治组织体系。
二是加强城乡社区协商。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协商活动,通过召开议事会、恳谈会、板凳会等,定期收集居民群众意见建议,并分门别类研判处理。对于涉及物业公司选聘,物业与业主公共管理事务,小区业主委员会的设立、改选,下水道、道路疏通整修,公共停车位设定及管理,遮阳、雨棚安装的事宜及时上报社区党组织研究,与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协商共同解决。
三是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依据我市实际,制定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办法,简化备案登记程序,完善培育发展机制,通过争取财政支持、链接公益慈善组织资源、引入社会力量等方式落实培育发展资金,积极搭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平台,形成一批管理运行规范、活动效果明显、作用发挥有力、社会影响力较强的示范社区社会组织,实现社区治理服务长效发展。
我们的答复,不知是否令您满意。对于您所提出的提案,我们将认真研究,结合实际细化工作措施,全力推进完善小区治理机制,为我市基层治理奠定坚实基础。感谢您对我市小区治理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一如既往地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办复类别:B类
联 系 人:许娅 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科
电 话:0564-3379352
2022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