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A337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函
田孝琴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中小学艺术教育特别是非遗进校园工作的关心的支持。您提出的《促进非遗进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提案》收悉, 经与市文旅局研究, 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近年来我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和非遗进校园的基本情况
(一)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近年来,市教体局围绕推进素质教育, 在全市中小学校实施美育熏陶行动,着力提高学生审美及人文素养。 为推进工作落实, 自2020年起,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把学校艺术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市政府对县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对县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之中。 2021年, 围绕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要求,市委教育工作领 导小组结合我市实际,及时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措施,着力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支持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挖掘民族、 民间、 民俗艺术教育资源,发展校园各类艺术社团。目前, 我市中小学校成立有小百灵合唱团、未名文学社、非遗艺术工作坊以及书法、剪纸、摄影小组、校园剧团、校园诗社等艺术社团3300余个, 有效促进了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为确保艺术教育常抓长效, 2021年以来,市教体局先后组织了六安市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全市中小学生优秀书法作品展评等活动,并遴选优秀作品参加全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其中城北二小的“竹艺工作坊”、霍邱县临淮岗乡中心学校的“柳编工作坊”、霍邱县岔路镇中心学校的“版画工作坊”等非遗艺术实践工作坊获评全省学生实践工作坊一等奖, 市教育局也荣获优秀组织奖。
(二)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为了让非遗传承扎根校园,市教体局坚持将非遗艺术作为中小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协同文旅部门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校园传承活动,通过组织研学、开设学生非遗艺术工作坊、非遗传承人课堂,组织非遗文化艺术展演等方式,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其中由文旅部门牵头开展的“小小传承人”少儿文艺展演、六安市传统文化校园传承优秀项目展示活动,是非遗进校园活动成果展示的两大平台。 “小小传承人”少儿文艺展演已连续举办6届,成为我市品牌文化活动。六安市传统文化校园传承优秀项目展示活动, 2022年6月12日在市文化馆小剧场首 次举办,六安市梅山路小学等9所学校参与活动,得到学生和老师们一致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当前, 庐剧、大别山民歌、泥塑、柳编、竹艺、剪纸、锣鼓书、泥塑、烙画等项目,成为非遗传承进校园的热门项目。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我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我市中小学艺术教育虽然得到一定发展,教育成效逐步显现。但正如您在提案中指出的,仍然存在诸多制约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配套制度机制尚不够完善,评价体系还不够健全。二是城乡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还不够平衡,农村小学(特别是教学点)与城镇学校差距较大。 三是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非遗、戏剧、影视等艺术类教师较为缺乏; 四是学校艺术教育教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艺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学校功能教室不完善,场地器材不够齐全,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尤为明显。
三、下步推进非遗进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措施 您的《促进非遗进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提案》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我市非遗进校园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努力方向。下一步,市教体局将认真采纳您的建议, 围绕推进非遗进中小学艺术教育,积极改进工作,确保非遗进校园工作稳步发展。
(一)加大非遗进校园宣传教育的力度。针对部分领导和学校对非遗传承艺术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到位等问题,进一步加大非遗进校园的宣传力度,让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传承、文化的积淀、精神的传递,从而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觉增强支持和推进非遗进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社会责任。
(二)做好非遗进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计划。将非遗进中小学艺术教育作为非遗进校园的重要内容,在年度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计划中予以明确,纳入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的总体安排。 同时,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校针对学校实际和所选择的非遗艺术项目的传承特点,研发非遗校本课程教材,灵活采取不同课程方式, 开展特色化、个性化非遗艺术教育,努力构建了非遗传承与发展皖西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
(三)持续开展好非遗进校园各项实践活动。市教体局将积极加强市文旅局协作配合,通过共同下文,联合开展活动,共同搭建活动平台,持续开展好“小小传承人”少儿文艺展演、六安市传统文化校园传承优秀项目展示、学生非遗艺术实践工作坊等活动,做到优势互补, 互相促进。 同时,积极筹划联合设立六安市非遗传承示范校或六安市非遗教育传承基地,发挥示范作用, 以点带面。
(四)加强非遗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市教体局将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及教研人员培训中增加非遗文化的学习内容,提高中小学教师开展非遗传承艺术教育的能力。并协同市文旅局,指导各县区教育和文旅部门加强县区级非遗 传承人的评选和认定工作,遴选优秀县区级非遗传承人,充实我市非遗传承艺术教育师资力量。 同时,有计划邀请市级非遗传承人赴农村中小学进行非遗艺术传承流动教学,缓解农村学校非遗艺术教育师资不足等问题。
(五)多渠道争取非遗进校园艺术教育和活动经费。市教体局将联合市文旅局等部门,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加大非遗传承艺术教育经费投入,逐步建立农村非遗进中小学艺术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非遗进校园活动,凝聚保障非遗进校园的工作合力,为推进非遗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提供有力的组织和物质保障。 再次感谢您对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复类别: A类
联系单位: 六安市教体局竞技体育科(学校体卫艺科)
联系电话: 3370006
六安市教育局(六安市体育局)
2022年7月 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