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六安市委员会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A327号提案答复的函
尊敬的王芳等委员:
您在政协六安市委员会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推动创新光伏农业发展 赋能乡村振兴》收悉。首先十分感谢您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支持!2021年度,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对标对表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市委提出的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走前头作示范的要求,真抓实干、接续奋斗,成效显著。在2021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考核中,六安市位居全省第一,所辖七个县区全部位于“好”的等次,六安市及金寨县、金安区获省政府督查激励。2022年我市将坚持“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的工作主基调,一手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手抓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现就建议中提到的问题答复如下:
一、全市光伏扶贫有关情况
(一)光伏电站基本情况
脱贫攻坚期间,我市创新并大力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建设了一大批光伏扶贫电站,发电收益为村出列户脱贫发挥了积极作用。2018年3月,全国光伏扶贫工作现场会在金寨召开。
目前,全市共建有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643个、装机规模20.82万千瓦;户用光伏扶贫电站8424个、装机规模20.52万千瓦;集中式光伏电站2个、装机规模超17万千万(全部关联到村和户),合计约59万千瓦。根据光伏扶贫电站有关办理办法,发电收益主要用于户增收,具体分配办法:户用光伏电站收益100%分配到户,主要用于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群体增加收入;村级光伏电站收益扣除土地租金和必要运维费用以外,主要用于户增收(比例不低于50%,其中2020年达到80%以上,通过开发公益岗位方式解决弱劳力半劳力就业)和村级小型公益事业。2021年度,全市光伏扶贫电站实现发电收益4.29亿元,其中村级光伏电站实现发电收益2.62亿元,用于开发公益岗和小型公益事业支出1.27亿元,收益分配比例达52.98%。其余户用光伏电站,在扣除土地租金和必要运维费用后全部用于户增收。
(二)运维管理情况
为保障光伏电站持续发挥效益,需要进行运维管理,包括技术维护和现场管护。技术维护方面,采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主要负责对发电设备及相关配套设施的专业维护。截至目前,全市共委托专业运维机构16家,专业运维管理人员301人。现场管护方面,采取开发公益岗位方式,吸纳脱贫人口上岗,主要负责光伏板板面清洁、板下除草及电站周边安全护栏的日常维护。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发光伏电站管护员岗位6476个,既解决了部分脱贫人口就业增收,又有效开展了日常维护。通过技术维护和现场管护,全市光伏扶贫电站总体运营状况良好,发电收益正常。
(三)农光互补(光伏+农业)情况
我市因地制宜建设光伏扶贫电站,占用土地以荒坡地、低洼地为主,还有部分租赁群众田地、水面,少数户用电站散建在农户房顶上。受资金投入、产品特性和工艺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前期建成的电站光伏板支架有高有矮(高的3米左右,矮的不足2米)。板下土地的综合利用方面,由于低支架光伏电站没有耕作空间,不便于综合利用,屋顶也无法综合利用,只有高支架光伏电站才具备综合利用条件。全市光伏电站共占地14395.6亩,其中高支架光伏电站占地6201.93亩,目前综合利用3741.62亩,农光互补总体水平偏低,板下田地综合利用率不高。
二、关于两条具体建议
1. 关于“加大研发力度,发展创新光伏种植、光伏养殖产业”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光伏板下立体经济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充分考虑安全性(发电安全、耕作者人身安全)、适宜性(板下空间满足人员耕作需要,发展品种具有喜阴特性)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支持村级集体组织、新型经营主体等发展光伏种植、光伏养殖产业。发展模式包括菌菇光伏模式(在板下种植菌菇)、蔬菜瓜果光伏模式(在板下种植蔬菜瓜果)、林光互补模式(板下空间种草和低矮植物)、药材光伏模式(光伏发电与中药材种植相结合)和渔光互补(板下水面养殖鱼虾等)。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发展板下种植业3323.85亩、家禽养殖133亩、水产养殖270.5亩、林业14.62亩,2021年实现产值1133.37万元(其中以工资、分红等方式发放农户737.78万元,占比65.1%)。光伏经济正在日益显现。
典型案例一:舒城县张母桥镇长堰村光伏种植案例:占地38亩的光伏发电板下,当地杭白菊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此种满了金银花和杭白菊。光伏电板下套种金银花和杭白菊,既可以发电,又能节约土地发展特色种植。除合作社种植外,还有35户脱贫户认领种植,与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认领的35户每年可额外增收1000元。在采摘旺季,还可以带动在基地务工的农户50多名,包括10多名贫困户,平均每人每天采摘20余斤,获得100元左右的报酬。利用光伏板下方空间种植金银花和杭白菊,是张母桥镇开展“农光互补”的重要探索举措之一。光伏板上提供清洁能源,光伏板下种植经济作物,增加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助农增收。
典型案例二:金寨县吴家店镇吴畈村药光互补案例。吴畈村光伏扶贫电站总投资4118万元,总装机规模5.8MW,占地158亩, 2017年5月建成并网发电,年发电收益584万元,帮扶1934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开发光伏扶贫电站管护员公益性岗位2个,管护员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光伏电站采取“药光互补”产业发展模式,光伏板下搭建灵芝大棚,栽种灵芝112.8万棒,年收入565万元,带动周边100余人在大棚务工就业,其中贫困户28人,人均年务工收入4000元以上。“药光互补”模式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获得了双份经济效益,为群众脱贫致富探索了有效途径,每年有多批次来自全国各地观摩人员,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推动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观光休闲产业转型。
典型案例三:霍邱县冯瓴镇光伏+养殖典型案例。霍邱县冯瓴镇龚岗村光伏电站占地6.19亩,年发电量约22万kWh,年实现经济效益约18.7万元,年节省标煤77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2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7吨,减少粉尘排放约60吨。龚岗村200kW光伏扶贫电站是高支架电站,光伏板下有大量的空间可以利用,龚岗村创新举措,吸引脱贫户在光伏板下发展麻黄鸡养殖产业,扩大光伏电站利用率,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带动了脱贫户产业致富。“一地两用、一田双收”,经济效益将近翻了两番,保障了高桩光伏电站的效益,体现了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丰收”。
2. 关于“大力发展‘光伏+农业’相关特色衍生产业”
发展“光伏+农业”相关特色衍生产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目前,对于光伏农业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普遍认为光伏农业是将太阳能发电广泛应用到现代农业种植、畜禽和水产养殖、灌溉、病虫害防治以及农业机械动力提供等领域的一种新型农业。从产业发展角度上讲,光伏农业是指将光伏发电、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等要素相结合,涵盖一产种植、二产发电、三产服务,综合实现集光伏发电、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乡村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光伏扶贫电站所有发电全部并入国家电网,其收益是通过并网发电和国家补贴来实现的。如何在确保发电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板下立体经济,实现带动一产、促进三产,我们在探索光伏板下种养殖业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效,比如,前述金寨县吴家店镇吴畈村药光互补案例,在保证正常发电收益的同时,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发展种植业促进增收,为群众脱贫致富探索了有效途径,又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每年有多批次来自全国各地观摩人员,推动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观光休闲产业转型。
下一步打算:一是聚焦存量可用资源,提高现有板下土地利用率。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现有高支架光伏电站板下土地利用率。积极推广成功案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基层充分利用高支架光伏电站的现有土地资源发展板下立体经济。二是聚焦板下产业发展,鼓励使用衔接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各级财政衔接资金支持板下经济发展项目,包括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大力开展消费帮扶,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三是聚焦光伏农业衍生产业,加强一二三产融合项目谋划。指导基层积极谋划包括光伏农业衍生产业在内的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及时更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项目库,并适时组织实施。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
联系电话:3379576
六安市乡村振兴局
2022年6月28日
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