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A004号重点提案办理情况的函
束永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西山药库”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中医药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建设“西山药库”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关于“西山药库”融合发展的建议符合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对下一步我市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非常有针对性和前瞻性。针对您提出的建议,我办认真协商研究,结合现阶段工作开展情况,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六安市地处大别山区,是中医药资源大市,中药材资源丰富、门类齐全、品种繁多、蕴藏量大。全市共有药用植物1866 种,道地中药材有霍山石斛、灵芝、断血流、茯苓等20余种,是安徽省中药材主产区之一。近年来,六安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提出建设“一谷”(六安茶谷)、“一带”(淠淮生态经济带)、“一岭”(江淮果岭)、“一库”(西山药库)等四大绿色发展平台,全市道地中药材开发利用进入发展快车道。初步形成了一批规模化、规范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涌现了一大批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截止 2021 年底,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约 18.8 万亩,产量 24.0 万吨,年产值达到 70 亿元,带动了全市 30.7 万贫困人口脱贫。霍山石斛、灵芝、断血流、茯苓、黄精、天麻等 6 个品种位列“十大皖药”,数量全省最多。随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西山药库”建设将成为山区实现“产业兴旺”的破题关键。中医药产业不仅是不可多得的脱贫产业,更是契合实际的富民产业。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加快“西山药库”建设为抓手,推动中药产业为统领,依托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环境,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与引领作用,推进中药产业走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路径,不断开创中医药产业事业建设新局面。
一、高位推动,助力产业加速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为更好推进西山药库建设工作,设立六安市“一谷一带”办公室,统筹推进有关政策投入和措施落实,系统谋划中药材产业发展路径,市里先后编制出台《六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六安市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 2016-2025 )》《六安市西山药库发展规划 (2019-2030)》等一批重大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西山药库及“十大皖药”示范基地建设的目标、措施和要求。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调研“十大皖药”种植示范基地以及“西山药库”建 设工作,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全面推进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发展,谋划建设现代中医药全产业链,推进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全市中医药产业的战略部署。
二、品质保证,保护产业发展源泉。设立种源保护及良种繁育专项资金。市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拿出 550 万元用于西山药库专项建设;涉及到西山药库种源保护的资金共200 万元,用于支持金寨县、霍山县建设霍山石斛、灵芝、天麻等野生中药材种源保护区。涉及西山药库良种繁育的资金共70万元,用于支持霍山石斛、茯苓、断血流、黄精、天麻、灵芝、野菊花等 7 个产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及发展。目前,我市基本建成了以霍山县黑石渡、太平畈乡为主的霍山石斛种源保护基地,以金寨县桃岭乡、沙河乡为主的金寨灵芝种源保护基地和以金寨县长岭乡为主的黄精、重楼等珍稀中药材种源保护基地;霍山县获批农业农村部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截止2021年底,全市共获批 36 家省级“十大皖药”示范种植基地建设单位和2家国家科技部霍山石斛生态种植示范基地。
三、品种培优,突出产业绿色发展。在绿色增效方面,采取以“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和道地药材生产(良种 繁育)基地建设为抓手,以充分发挥中药材自身品质特性,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均一、稳定为目标,总结形成了道地药材统一供苗、统一种植、统一回收初加工的生产技术模式。集成推广了黄精、天麻等道地药材的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从而保证了我市中药材从种子种苗到田间种植、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切实推动道地药材种植实现绿色增效。
四、科技提升,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借助中国中医科学院力量,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联合皖西学院、六安市中医院合作建设“六安市西山药库研究院”,推动大项目的争取力度、相关中医药产品开发、中药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以及技术攻关。建设“六安市西山药库大数据平台”,面向中药产业链的原种保护、良种选育、种苗繁育、生态栽培、产地加工、高值化开发及市场营销等各环节,进行数据整合归集,构建统一、标准的中药产业基础数据中心,开展中药产业的集数据采集监控、生产管理协调、政务辅助决策及产品交易推广等服务为主的大数据管理平台。全年共举办“霍山石斛栽培技术培训会”、“天麻、灵芝栽培技术培训会”、“艾草种植栽培技术培训会”等各类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会、抖音直播带货培训会、高质量论坛会近 20 场,培训高达 1500 余人次。为基层培训大批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
五、品牌引领,加力产业集群发展。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及产业优势,大力打造“西山药库”产业名片,主打“生态牌”、“融合牌”,引导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我市在市开发区建设中医药产业园,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健全集约化配送制、连锁制医药流通体系,提升中药材仓储物流及集中加工水平。各县区分别出台了《霍山县中药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金寨县“农业产业振兴贷”实施方案》《金寨县中药(西山药库)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等政策支持文件。通过外引进内培育,加快推进与华润三九、济人药业等医药“龙头”中药加工企业合作,增强中药材资源就地转化的能力,带动当地农户就业,促进本土中医药生产加工企业改造整合升级,补足产业短板,培育本土中药“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间跨界合作,开发太平畈乡“霍山石斛小镇”、沙河乡“灵芝小镇”、陡沙河“温泉小镇”等中药材周边游,加快推进我市中医药三产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下一步,我办将根据您的建议,统筹谋划,聚焦重点,注重以下八个方面工作开展:
(一)促进中药材生态化种植。加强品种选育,根据道地性和市场前景,择优遴选主导品种,推出霍山石斛、茯苓、灵芝、断血流、天麻、黄精等一批优良品种。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基地,重点打造“十大皖药”示范种植基地,大力发展林下种植,防野生种植,进一步扩大我市中药生态种植的面积。
(二)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中药“龙头”加工企业。引进“龙头”中药加工企业,这对促进和带动中药产业发展的作用将是极其巨大的,可快速改变我市中药材精深加工不强的现状,增强中药材资源就地转化的能力,促进相关企业改造整合升级,加快我市中药产业水平的提升。
(三)打造道地药材优势区,提升“西山药库”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集中力量继续打造具有全国优势的特色中药材产区。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 区”为契机,打响“西山药库”区域公共品牌。培育种植出一批有大别山特色的中药材。建立和完善霍山石斛、茯苓、灵芝、天麻、断血流、黄精等优势道地中药材品种的标准。通过科学布局、试点先行,推进“树品牌、扩规模、提质量、强科技”的发展理念,形成道地药材核心示范区,从而带动六安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提升“西山药库”品牌的影响力。
(四)培育二产领域主体、上规模。创建六安市大健康产业园,培育和引进中药龙头企业,推动中药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鼓励龙头企业开拓精深加工业务,加强对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延伸中药材产业的深度和宽度;立足道地特色中药材资源,进一步优化完善产业结构,加快中药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康养产品、中药饮片、中成药以及中药日化产品、中药杀菌剂、中药杀虫剂等各类中药衍生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优化中药产品结构,产品结构与品质明显改善;完成技术化转型升级,中药深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溯源体系普遍应用,中药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水平全面提升。
(五)强化三产领域服务、提层级。一是强化品牌宣传。委托专业机构,系统策划霍山石斛、漫水百合、金寨天麻、金寨灵芝宣传方案,拍摄“霍山石斛”、“漫水百合”、“金寨天麻”、“金寨灵芝”宣传片,持续申报霍山和金寨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保护和驰名商标,提升品牌影响。二是打造交易平台。加快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中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和强化市场服务能力;建立共享性传统文化、产品展示和交易平台,构建从药材种植到加工、质量检验、电子商务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实现销售渠道和市场推广模式新突破。
(六)促进全链中药新业态领域融合、增效益。大力发掘大别山地域特色的中医药传统文化,开发科学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要素整合,创新发展机制,着力助推中药一二三产深度衔接和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发掘药膳文化,推进“科技支撑+道地原料+创新产品+传统文化+药养文旅”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中药新业态融合发展,持续建立一批以中药材为载体,以健康养生、文化体验、药膳品尝、观光旅游为内容的中药文化体验旅游、中药康养研学示范、中药材特色村、中药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促进中药材产业与文化旅游、科普教育、农业观光等有效融合。在政策引导和科学规划的同时,完善 “以科技为支撑,品牌为抓手,二产带动一产融合三产”的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别山模式”,助推“西山药库”中药材产业走向适度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七)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关键技术研究应用。以《大别山中医药健康产业基地建设》、《道地药材霍山石斛大品种开发》、《霍山石斛“药食同源”研究》3 个协议为契机,加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立项建设“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推动大项目的争取力度、相关中医药产品开发、中药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以及技术攻关。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针对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加强中药材道地资源保护,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资源评估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配套生产技术研发,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依托生态环境、道地性和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新品种选育和良种应用,积极推进以“有机仿生和节肥减药”为重点的生态化生产技术研发,加快 “三品一标” “三无一全”道地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推进林下中药材经济发展。启动道地中药材标准化质量工程,强化中药材采收及初加工环节管理,打造道地特色中药材生产园区,稳步提升生态和有机中药材生产能力;促进科研院所【中国中医科学院、皖西学院等】与大型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中药材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领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中药材产业关键在人才。要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制度,不断引进中药材方面的高端人才,加强人才储备,增强竞争优势;要建立轮训制度,定期对中药材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提升;改进人才管理和用人制度,建立激励制度,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大力加强中药材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市中医药产业建设提出宝贵意见,下一步,我办将根据您的建议,因地制宜发展中医药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全面推进“西山药库”建设。
办复类别:B 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电话:0564-3379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