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A181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函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农业农村局发布时间:2022-08-30 11:28
字号: 下载我要纠错打印 收藏

尊敬的边立新委员:

您在在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稳定粮食生产  保障粮食安全》的提案被列为今年的第181号提案,由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办理。首先感谢您对我市粮食生产的关心和关注,收到市政协交办提案后,我局高度重视,现就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全市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六安市是农业大市,全市耕地面积740.07万亩。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增强粮食安全底线意识、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当做“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抓紧抓好。2021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粮食再夺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16.99万亩、总产71.02亿斤,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粮食生产目标任务2.49万亩、1.88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六安贡献。

二、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切实稳定粮食生产

一是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六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省委一号文件要求,精心部署、高位推动,积极调整优化粮食安全议事协调机构,明确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双组长,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粮食安全领导小组,全面加强粮食安全组织领导。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定期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办公会议及专题会议,开展粮食安全工作专题调研,听取粮食安全工作汇报,及时研究粮食安全、发展改革等重大问题,将粮食安全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到总书记有号召,党中央有部署,省委有要求,六安见行动,不断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发挥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

    二是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全面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以产粮大县及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持续推进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投入不低于1500元;2021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42万亩,亩均2258元,投入财政资金94850万元。2022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43万亩,投入财政资金112651万元,亩均2620元。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26万亩,耕地覆盖率达57.57%。

    三是加强生产调度监测。坚持疫情防控与粮食生产“两手抓、两不误”,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保障生产有序:一是备足农资。聚焦种子、农药、化肥等必备生产资料,设立24小时热线电话,及时解决农资供应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障农资农机流通顺畅高效;每周定期调度全市1300家农资经营企业,确保农资供应充足及时。据统计,春耕备耕期间,全市累计调运、储备化肥113790吨、农药920吨、种子9550吨。二是加强监测。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打击哄抬农资物价等违法行为,通过查处一批违法案件、严惩一批不法分子、销毁一批假劣产品、公布一批典型案例,形成执法威慑,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241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场所3083个,全市共立案查处农资案件41件,已经办结案件21件,累计罚没款483474元,有力保障农户用上优质农资、放心农资。三是配好机械。及早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保养技能及农机安全、消防安全等培训,督促经销商、维修点配足零配件,确保机手、机具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农业生产做作业。今年“三夏”期间,全市组织调度联合收割机约1万台,投入拖拉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各种机械3万余台,充分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四是加速推广优质良种。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种优种足的要求,市农业农村局通过专家研讨和品种特性核查,于2022年2月出台《2022春夏播主推品种及栽培技术要点》,筛选发布喜两优超占、徽两优香丝苗、巧两优丝苗、荃两优丝苗、晶两优534、荃优1606等6个水稻品种作为今年春夏播水稻主推品种,同时,各县区结合实际,择优推荐22个水稻主推品种。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春夏播主推品种推广工作列入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认真履行职责,精心组织实施,切实加大培训宣传和引导力度,在农业生产关键时间节点,组织市县乡各级农技人员深入一线,通过采取张贴宣传画、发放明白纸、运用自媒体、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2022年春夏播主推品种及栽培技术要点》,提高生产指导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据统计,今年全市水稻实现主推品种推广面积达563.4万亩,占水稻播种总面积91.4%。

五是扎实推进“双减”行动。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巩固农业绿色发展基础,围绕《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要求,深入开展“双减”行动,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确保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双减”行动核心示范区104个,辐射带动实施“双减”示范种植50.18万亩。持续推进“三大主粮”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已建成小麦全程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点14个,核心示范区面积12.15万亩,辐射带动136.51万亩。

六是加速土地承包流转。全市已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146个,统一对外发布信息,畅通土地流转渠道,规范流转交易行为。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适度规模种植,把粮食生产从家庭分散经营转向适度规模经营,在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示范评定、项目实施等方面,向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粮食生产,促进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稳定发展,着力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截至2021年底,我市50亩以上种粮大户达13120户,其中50-99亩4432户、100-299亩6629户、300-499亩1172户、500-999亩675户、1000-1999亩173户、2000-4999亩33户、5000-9999亩6户。

七是持续落实补贴政策。积极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提高农户种粮收益,确保让种粮农民不吃亏。一是发放支持耕地地力保护。2016-2022年,全市每年争取中央财政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6亿元左右,均在6月底前全部打卡发放完毕,每年补贴粮食种植面积700多万亩,亩均补助86元左右,补贴农户100多万户,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保护耕地、提升地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二是及时兑现稻谷种植补贴。落实“谁种植补贴谁,谁种粮多补贴谁”,切实保证优惠政策精准到位,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2018-2022年,全市每年争取稻谷补贴资金2.3亿元左右,其中:每年稻谷生产者补贴种植面积580多万亩,亩均补助30-35元左右,补贴农户40多万户。三是及时发放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依据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晚稻等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通过县级“一卡通”统一打卡发放补贴资金。2021年全市共发放中央财政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1.04亿元;2022年共争取中央财政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1.52亿元,已完成打卡发放。

八是强化仓储设施建设。为改变部分“老、旧、小、散”仓库不能满足收储要求的局面,自2020年起,我市积极向国家、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结合国有粮食企业自筹资金,建设高大平房仓。按照“淘汰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淘汰基础条件较差、不能有效发挥储存能力的老旧仓房、简易粮库,升级改造基础条件良好、区位条件及物流条件突出的优势库点;分批解决粮库建设年代较早、老化严重等问题,逐步提升储备粮标准仓型及高效中转仓型比例,有序整合库点,提升骨干库和中心库建设力度,提高收储效率,提升收储能力,满足粮食储备需求。2021年至2023年底,全市新增高大平房仓62.9万吨,浅园仓5万吨。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粮食生产的关注和关注,欢迎多提宝贵意见,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做好有关工作。

 

办复类别:A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电话:0564-3379370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要评论

  • *正文:
  • 验证码:
  • 勾选显示真实姓名(如不勾选,默认会员用户名评论)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