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A254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函
尊敬的孟春林委员:
您提出的《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推动乡村振兴》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与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不利影响,坚定不移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持续激发改革创新活力,全市农业经济发展承压前行,彰显韧劲,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增效、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入实施“138+N”工程。依托六安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持续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1”即培育一批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3”指规模经营、主体经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8”指打造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八大特色产业,“N”指发展其他特色产业】,有效解决了分散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一是大力发展农村能人经济。注重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相结合,引导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主导产业兴旺。重点选择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立足乡村发展、能够真实带动小农户的农村产业经营者,推动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截至目前,全市新增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1438名,其中乡级372人、村级1066人,累计达32807人。二是市场赋能推进主体经营。持续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统计调查制度,突出统计监测,对全市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生产型、加工型、销售型龙头企业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政策扶持,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推动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依托全市合作社、家庭农场监管平台,持续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示范创建,不断增强其规范发展和服务带动能力。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强化服务、“双招双引”等方式,培育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2年,全市新纳规入统农产品加工企业37家,预计当年新增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2家左右。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90家、家庭农场1106家。三是因地制宜推进规模经营。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完成2021年度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2万亩,总投资9.5亿元;序时推进2022年度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3万亩,总投资11.3亿元。通过“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施策,有效打破制约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土地细碎化程度高、设施综合配套率低”瓶颈。今年以来,新流转土地36.91万亩,目前土地流转总面积达408.48万亩、流转率56.03%。全市一季度新开工千亩连片、万亩集聚规模种养原料基地97个,新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8家,累计达31家。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实现全产业链总产值227.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四是拓展功能推进融合经营。聚焦主导产业,有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今年一季度,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综合营业收入9.7亿元,同比增长9.8%。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87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25家。我市牵头申报实施的全国徽茶、江淮小龙虾2个产业集群项目,分别争取到中央资金9176万元和5490万元,有力推动了茶叶、小龙虾全产业链建设。目前全市7个县区均已成为省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其中霍山县、金寨县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拥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7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47个,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全产业链企业179家,“六安茶谷”和“江淮果岭”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5月份,全市农村产品网销额36亿元,同比增长4.48%。五是竞相发展“8+N”类特色产业。全市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小龙虾、霍寿黑猪、皖西白鹅、皖西麻黄鸡等特色产业产值达194.8亿元,较上年增长10.1%。完成建设有机茶园3.5万亩,高标准茶园8.7万亩、生态茶园14.5万亩。六安茶谷茶叶食品生产基地(环响洪甸水库核心区)、霍山县大化坪镇茶叶食品安全小镇荣登“食安安徽”品牌认证评价榜单。推动制定《“六安瓜片”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编制发布了市级地方标准《六安市桃、葡萄、猕猴桃果实质量分级标准》和《六安市桃、葡萄、猕猴桃栽培技术规程》,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深入推进皖西白鹅、朗德鹅等全产业链建设,目前全市皖西白鹅饲养量1548万羽,拥有国家级皖西白鹅保种场1家、省级3家,年出栏1000羽以上的经营主体137家、年出栏10000羽以上21家,加工鹅肉5.5万吨,产值7.02亿元。全市羽绒及制品加工企业达228家、年产值69.2亿元,销售额60亿元,从业人数超1.2万人。霍邱县作为全国知名的朗德鹅养殖及加工基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孟集、花园等20多个乡镇已发展朗德鹅养殖大户500多家,年饲养朗德鹅达300万只,年加工鹅肥肝3200吨、鹅副产品2万吨左右,产值超16亿元。积极推广农业绿色高效种养模式,全市稻虾综合种养发展至132.5万亩,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种养总面积超越百万亩的市。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推深做实“6969”工程。按照“一年强基础、两年大推进、三年促提升”的要求,创造性提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组织实施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即:用3年时间,积极申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建设优质粮食、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蚕桑、油茶、畜禽、水产9个优势主导产业基地;科学规划布局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全力打造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农业航空母舰,引进培育9个10亿级以上龙头企业】,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一是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创建。按照“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生产专业化、技术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目标,严格对标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评价指标体系19项建设标准,对现有金寨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舒城桃溪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2个园区,优化提升水、电、路、渠、网等基础设施,完善田间仓储、晒场、管理棚室等配套设施,持续提升产业融合发展能力,力争达到省内领先、国内一流水平;对霍山大沙埂、霍邱长集、金安木南、裕安林寨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农业企业向园区集聚进程,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目前全市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总面积606平方公里,新入驻市场主体65家,累计达1602家,实现综合产值218.5亿元,亩均效益由7300元/亩提高至9500元/亩,整体水平和发展层次持续提高。二是推进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提标扩面。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守住耕地红线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对优质粮食、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蚕桑、油茶、畜禽、水产9个优势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推行单企业单品种规模经营模式。如在沿淮和平原地区重点建设万亩以上的小麦和专用水稻示范片,在山区开展千亩以上连片低产茶园改造,在淮淠和城郊地区发展设施蔬菜和标准化果园建设,在西山药库区域打造集中连片中药材繁育、保护和生产基地,在养殖大县和丘岗区域新建一批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场,规划到“十四五”末,形成9个年综合产值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一年多来,全市新扩建9大优势主导产业千亩、万亩种植基地及规模养殖场129个,实现总产值497亿元,农业规模经营得到持续扩展。目前全市建成茶园面积78万亩,实现茶叶综合产值149亿元,同比增长增幅8.5%;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18.82万亩,实现综合产值87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蔬菜播种面积168.73万亩,综合产值83亿元,同比增长11.35%;水果种植面积36.75万亩,综合产值28亿元,同比增长14.5%。三是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转型升级。各县区分别优化提升或选址新建一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仓储冷链设施、给排水设施和环保处理设施,扶持园区内现有存量企业技改扩建、做大做强。积极招引市域外“头部企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入驻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每年在主食食品、肉制品、果蔬茶、饮品、小龙虾、中药材、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等领域新引进3个亿元以上加工项目,培育1个年加工产值3亿元以上链主企业,逐步打造成为特色鲜明、产业集中、高度智能应用的专业化园区,力争3年内形成50亿元的加工产能。截至目前,全市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规划建设总面积65平方公里,新入驻市场主体51家,累计达293家,实现园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24亿元。新引进入园农业招商项目22个,总投资额达33.6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6亿元,成功引进温氏集团、新希望集团、江西阳光乳业、三全食品、味滋源食品、北京凯琛集团、海亮集团等一批重点“头部企业”,绿沃川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西商食品产业园、新华畜牧鹅加工、乙滨食品加工、光华鼎业渔业养殖加工等一批亿元投资项目已开工建设,舒城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和霍山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成功入围全省农产品加工20强园。四是推进骨干龙头企业强筋壮骨。全力实施“龙头企业航母”培育计划,支持引导具备条件的成长型企业上市融资,着力打造一批年加工产值10亿元的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目前全市已拥有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航母5个(西商集团、迎驾集团、绿篮子超市、中财管道、雪花啤酒),夏星食品、龙翔美食王、新华畜牧科技、德正堂药业、海洋羽毛、五粮泰等企业年销售额有望在3年内突破10亿元。分产业、分档次实施农产品加工企业提档升级行动,对全市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台账,按照企业综合实力和经营状况进行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和重点帮扶。对其中销售额亿元以上的,建立百强企业培育名录,支持其技改扩建、装备升级和错位发展,强化用地、融资等要素保障,促使其成长为行业骨干龙头;对销售额2000万元-1亿元的,支持其开展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产能提升,促使其发展壮大为亿元企业;对销售额500万元-2000万元的,加强业务辅导和政策引导,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促使其尽快成长为规上企业。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净增37家,总数达421家,排名全省第2,亿元以上企业总数达到112家,市场主体数量稳增长、质量有提升。
三、激活发展源动力,加强乡村人才培育。人才既是活力源泉,也是创新引擎,充分发挥农村人才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做大做强。一是强化培训提升。制定《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认定管理办法》,实行能进能出动态管理机制,优先将符合条件的优秀产业带头人纳入村级后备干部、推荐典型进行评选表彰。对产业经营效果好、利益联结机制活、带动小农户(脱贫户)成效明显的农村发展产业带头人,每年评选出20名优秀带头人进行表彰激励。按照不同主营业务和规模种养、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产业服务、综合经营等5种产业类别,采取科技下乡、结对帮扶、考察学习、参展参会、培训辅导等方式,着重解决产业发展带头人在生产技术环节和产品营销环节存在的困难,上半年累计开展培训43场次、1870人次。同时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带头人、农业产业技术专家组和产业发展指导员作用,加强对发展产业的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其他重点监测帮扶户的技术指导与培训,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上半年,全市培训基层干部乡村振兴等“三农”工作达到8347人次,培训驻村工作队、产业发展指导员2699人次。全市7个县区共成立35个产业技术专家组,开展技术指导服务1499次,培训农户人数10.2万人。二是加强人才政策保障。六安市委、市政府印发《进一步吸引高校毕业生等人才在六安就业创业支持重点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在引才方面,提出强化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生活补贴,加大高层次人才工作补贴,鼓励重点企业引才聚才,鼓励人力资源机构招才引智。对重点产业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六安无自有住房的,根据A/B/C/D四类人才层次,分类确定购房补贴和生活补贴。注重选树先进典型,连续五届表彰100名“创业之星”、30个返乡创业优秀项目(创业团队)。将返乡创业就业人才,纳入“市政府特殊津贴”“六安创业英才”等优秀人才选拔培养范围。实施“能人进班子”计划,从返乡就业创业人才中择优选聘村两委班子成员,构建交流互动平台。三是突出人才培育。今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广“师带徒”培训,累计遴选134名带头人,2766名徒弟。近期对全市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进一步作了梳理,汇总出支持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万元以上、带动10名以上群众就业增收的产业发展带头人427名。围绕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在全市农业系统优选975名农业技术人员,在1158个村“包村联户”服务7518户科技示范户;依托全市87家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226家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退役军人、毕业大学生、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领头人中计划选派科技特派员1500名,实现所有行政村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全覆盖。四是农村创新创业规模不断扩大。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生产、加工、服务、流通等领域,鼓励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在农村创业创新。大力建设“鸿雁回归工程”就业创业工程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人力资源供给库、创新创业人才库、企业用工需求库、返乡创业政策库,全力服务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目前已掌握在外创业人才9万人、技能人才59万人、管理人才3万人。通过匹配人力资源供给库和企业用工需求库,开展定制化的人才招引服务,目前已促成5953人返乡就业,将在外创业有成的3.6万人作为主攻方向,已达成返乡投资意向项目85个。同时我市持续加大返乡创业园、青年创业园等园区建设力度,明确租金、水电气网等各项补助,提供创业指导、创业担保贷款等,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企业与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建,实施培训、孵化、服务“一条龙”帮扶,增强返乡创业人员发展后劲,挖掘闲置设施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返乡入乡创业园服务功能。目前六安市已获批的16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1个青年创业园中,入驻项目达到630个,实现年产值7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1.5万人以上。
四、强化要素保障,助力龙头企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风险防范,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保持衔接资金稳步增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资金投入力度不减,2022年市本级安排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共29800万元,与上年持平;市财政部门会同乡村振兴部门合理分配市级衔接资金,并及时切块下达县区,督促县区及时匹配项目安排使用;督促县区保持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安排59910万元专项资金推进衔接工作,较上年增长1750万元。根据《安徽省财政厅 安徽省乡村振兴局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安徽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安徽省林业局关于加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实施意见》要求,坚持衔接资金管理办法不变、主管部门不变、分配方式总体稳定、支持重点进一步聚焦,稳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二是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彻底解决了以往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分散使用“撒胡椒面”的问题,通过直接投资、以奖代补、资产租赁、股份合作和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市、县区分别组建农业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构建集农业产业投资、融资、建设、运营为一体的国有投资平台,注册资金共计21.2亿元,有效提升融资能力和投资效率。截至目前,2022年全市已统筹整合涉农资金24.78亿元。三是强化政策保障力度。出台制定《六安市推深做实“6969”工程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在全市统筹强力推进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明确落实乡村发展用地政策,各县区每年安排不低于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运用好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政策,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四是加强农业风险防范。针对疫情、灾情影响和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隐患,聚焦优势产业,推进特色农产品保险提标扩面增品。印发《六安市2022年度特色农产品保险产品目录清单》,进一步扩大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覆盖面,新增11个保险品种,现有特色保险品种增加至47项。截至6月底,全市已投保特色农业保险保费规模9312.05万元,其中财政保费补贴7449.64万元。五是推进农产品销售内联外拓。创新农产品营销理念,培育壮大销售主体,重点面向长三角领域,不断优品种、提品质、塑品牌,着力推动我市优质绿色农产品抢占沪苏浙高端消费市场。突出品质安全,严格执行绿色农产品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切实加大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皖西白鹅、六安小龙虾、六安脆桃等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和监管力度,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突出宣传推介,通过农业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重大节庆活动等平台和网络视频、直播带货等方式,扩大我市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突出产销对接,加强冷链仓储物流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建立完善本土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和团餐供应链,推动进超市、进卖场、进社区、进食堂,切实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快递配送企业作用,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确保产得出、运得走、销得掉。2021年,全市“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总数1063个,其中有机农产品316个、绿色食品580个、无公害食品9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7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2个、地理标志产品11个。实现销往长三角的绿色农产品达233.4亿元,较上年增长65亿元。今年一季度,全市新增“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63个,其中有机农产品20个、绿色农产品36个、无公害农产品7个,实现农产品面向长三角销售额63.64亿元,较上年增长9.8%。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收和采用孟春林委员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做好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工作,特别是抓好中央、省、市一系列文件和会议精神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的六安新篇章。
最后,再次衷心感谢孟春林委员对我们六安农业发展的重视、支持和关心。
办复类别:A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电话:0564—3379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