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09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函
尊敬的罗俊荣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全力打造我市美丽乡村升级版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六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及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关会议精神,积极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扎实推进以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面貌取得了巨大的转变。
一、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整体全面提升,点上亮点突出,工作成效获得省主管部门充分认可和肯定。六安市荣获“全省2019年以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成绩突出市”,金安区、叶集区荣获“成绩突出县区”,霍邱县河口镇、金寨县铁冲乡、霍山县太阳乡、舒城县棠树乡、金安区木厂镇、裕安区狮子岗乡、叶集区三元镇等7个乡镇荣获“成绩突出乡镇”。金寨县获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省政府督查激励、2020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省政府督查激励、2021年度国务院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督查激励。霍山县获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省政府督查激励、2021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霍山县、金寨县、裕安区获得2019年度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六安市农业农村局、舒城县农业农村局 、金安区谷带中心获得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贡献突出的集体。
(一)规划体系逐步建立。出台《六安市美丽乡村建设“十三五”规划》《六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实现了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全覆盖,完成了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和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初步建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管理体系,推动形成“县城—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的空间结构体系。
(二)人居环境大幅提升。“十三五”以来,我市全面推进农村“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大力推进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扎实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治理。一是农村厕所革命稳步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以上,完成自然村改厕25万余户。金寨县、金安区成功创建省级农村改厕提升与长效管护机制示范县,探索“厕所坏了有人修、粪污满了有人清”的长效管护机制,目前7个县区改厕长效管护机制已实现乡镇全覆盖,正逐步向所有改厕村覆盖延伸。二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所有县区均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任务全部完成,裕安区和霍山县成功创建省级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示范县。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进。全市已建成乡镇政府驻地污水设施126个,770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逐步提升。四是村庄清洁行动扎实推进。全市所有涉农行政村均开展了以“五清一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初步建立了村庄清洁行动长效机制,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五是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成效显著。“十三五”末,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1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三)双基水平不断完善。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统领,村庄道路、饮水安全、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建制村和较大自然村实现通硬化路,农村电网实现全覆盖,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4G网络全面覆盖,5G网络正向农村地区延伸覆盖,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计划任务。加快了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服务配套,新建改建了一批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村民健身场所、文化活动室、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了农民幸福指数。
(四)富民产业发展壮大。发挥美丽乡村中心村辐射带动作用,将产业发展同步融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各类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着力扩大“一村一品”覆盖面,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立足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提升“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四大平台建设水平,推深做实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实施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农民结合自身资源,发展乡村生态农业、畜牧水产养殖业,生态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促进农村产业形态优化升级,实现了每个中心村有1-2个特色产业的格局,让更多农民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产村融合、以业促富新路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新型农村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返乡创业人口不断增加,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
(五)乡风文明弘扬树育。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激发了乡村干部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充分发挥了广大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广大农民群众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美化家园活动。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创新宣传方式,利用微信、电视、报刊、网络、宣传栏等方式扩大宣传,营造了“人人知晓、户户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积极开展了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户、“美丽庭院”、“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等各类群众性创建活动。积极开展了农村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极大的调动了中心村群众持续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管护的主动性。
二、有关建议答复
(一)抓规划,留住乡愁记忆。在即将制定出台的《六安市“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中,将村庄规划建设提升继续作为“三大行动”重点内容。明确提出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使山水田林湖草自然风貌得到保护,平原地区更具田园风光,丘陵地区更具错落有致风貌,山区更具生态山村风貌,体现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不搞“千村一面”和大拆大建。在《六安市“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将提升村庄规划建设水平列为重点任务的第一项,明确提出村庄规划编制要以人为本,召开村民会议全面征求村民意见,符合乡村实际、体现乡村特色。
(二)抓整治,不断提升宜居指数。我市“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聚焦当前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对标先进,深化农村改厕、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和村庄规划建设提升、村庄清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大行动”,提出了11项重点整治和提升工作任务,并就重点指标提出了分县区、分年度的量化任务,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我市“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明确了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服务功能扩面外延、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美丽宜居自然村庄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内容,不断提升乡村宜居指数,扩大美丽乡村覆盖面。
(三)抓指导,因村施策全面推进。我市“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分为全域推进类2个县区、示范带动类5个县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的霍山县、建设基础较好打造全域旅游的金寨县,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集聚提升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和暂不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的城郊融合类村庄,要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率先形成具有皖西特色的徽风皖韵美丽乡村示范区。乡村振兴持续攻坚区的霍邱县、舒城县、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有的放矢,以推进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带动周边自然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得到全面保护,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徽风皖韵美丽乡村示范点。鼓励五县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较好的区域,以主要经济发展廊道和特色旅游通道沿线为重点,串点成带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
(四)抓统筹,发展产业健全机制。我市“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将提高美丽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重点工作任务,提出坚持以农民为主体,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立足当地资源特色,顺应产业布局和市场规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为重点,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搭建美丽经济发展服务平台,提出实施以丰富乡村新业态、创建魅力休闲乡村、打造休闲农业经济带为重点的美丽经济发展提升工程,努力形成村美民富的良好局面。
(五)抓宣传,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我市“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提出,坚持政府引导,强化农民主体的基本原则,尊重广大农民群众意愿,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农民或农民合作组织依法成立各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组织或企业,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承接本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后续管护工作,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总结宣传经验做法和典型范例,开展卫生创建和健康村镇建设,积极开展美丽庭院创建、环境卫生红黑榜和积分兑换等活动,动员村民自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六安市“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和《六安市“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既定目标,组织实施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441”工程,用“绣花”功夫建设美丽乡村,着力打造具有皖西特色的徽风皖韵美丽乡村升级版,为幸福六安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感谢您对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关心,希望今后继续关注与支持我市没理想窜建设工作。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电话:0564-321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