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13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函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农业农村局发布时间:2022-08-30 10:26
字号: 下载我要纠错打印 收藏

尊敬的柳士勇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助力乡村振兴,推行“创乡运动”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积极掀起“二次上山下乡”运动,形成人才、资本下乡热潮,以“创乡运动”拉动“五大振兴”。

按照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和《六安市2022年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要点》要求,我市在推进人才、资本下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是强化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培养。围绕“138+N”工程和“6969”工程,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新型经营主体,着力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农村实用人才。上半年,全市累计培育产业发展带头人32821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32032个,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000余人,较好地带动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二是强化农村二三产业人才培养。围绕农村创业创新人才培育、农村电商人才培育、乡村工匠培育、农民工劳务品牌打造,提升农村二三产业人才质量。技能培训一批。2022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2962人次,电商技能培训1679人次,乡村工匠培训10期800人。创业带动一批。全市16家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和1家省级青年创业园,入驻项目630个,带动就业13706人,吸纳农民工就业超过4000人。大赛发现一批。建立六安市电子商务专家库,有30名电子商务专家入库。建设市电商文旅直播中心,为电商直播人才培育搭建平台,通过中心建设搭建主播、企业、平台等多方交流合作。第二届六安市直播技能大赛工作计划已上报市总工会,计划于8月份举办。

三是强化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22年我市计划招聘特岗教师 440人,计划“定向培养”乡村教师225人。落实乡镇工作补贴、集中连片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推进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每个乡镇中心院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171名,报名已结束,报名缴费5266人,已于7月2日举行笔试。县区从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单位选派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志愿者共80名到乡镇村开展文化辅导,全市累计注册文化志愿服务者达12181人。

四是强化乡村治理人才培养。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干部骨干基础,结合村“两委”换届,大力推行1村1名全日制大学生、1村1名30岁以下团支部书记、1村1名35岁以下妇联主席,5年内实现动态全覆盖。换届后,已配备全日制大学生的村815个(占比45.08%),配备30岁以下团支部书记的村1032个(占比53.03%),配备35岁以下妇联主席的村1011个(占比51.95%)。实施“引才回乡”工程,吸纳1177名优秀退役军人进入村(社区)“两委”,344名“兵支书”带头参与基层治理。激励社会工作者积极工作,每人每月补助100、200元岗位津贴,目前共培养社会工作人才1862人。在推动乡村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上下功夫,持续推进建设高质量法治乡村。

五是强化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基本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行政村全覆盖,全市科技特派员已动态发展到1419人,其中高校院所183人(市外133人)、副高以上职称人数297人。2月中旬开始,组织动员全市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春耕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组建首批市科技特派员备选库392人,其中省农科院 330人、皖西学院 36人、市农科院26人。全市首批选派21名市直处级干部到乡镇和产业园区担任乡村振兴专员。推进实施“千名农技人员下基层”活动,提高农村实用人才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

二、创新推出优惠政策,包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试点性的政策,吸引鼓励更多的“新乡贤”、“老乡邻”、“新农人”回乡居住,创业、兴业,解决振兴人才和资本问题。

我市鼓励人才下乡、科学规划村庄布局方面推出了若干举措,成效显著,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是吸引城市各类人才下乡。探索推进乡村振兴博士后联体建设,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博士工作站及科技创新基地,充分利用高校、博士后工作站平台和进站博士后高层次人才,通过项目落地,推动我市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吸引一些企业家、创业者、金融投资者、专家学者等到基层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二是鼓励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乡。通过在外人才协会、“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平台、关注引导曾经“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各界人才回乡,鼓励从农村走出去的青年大学生回乡服务、中年农民工返乡创业、老年离退休人员回乡任职。积极探索建立新乡贤制度,鼓励离退休老党员、知识分子、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回乡从事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公共服务,实现人才资源充分流动和利用。

三是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引导城市医疗、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人才定期服务乡村,鼓励各高校、科研院所与乡村开展长期稳定合作,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鼓励支持大专院校师生和规划设计机构人员与青年志愿者定期到乡村开展志愿服务。支持专业技术人才通过项目合作、短期工作、专家服务、兼职等形式服务乡村振兴。鼓励熟悉乡村情况的乡贤、能人积极参与乡村规划编制和管理,支持熟悉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提供管理咨询,加强村庄规划人才支撑。

四是科学规划村级建设用地。根据《六安市村庄规划编制规程(试行)》要求,优化调整村域用地布局安排,明确各类土地规划用途,根据需要适当细化住宅用地、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用地、农村道路用地、农林用地、自然保护与保留用地等的布局。村庄规划强化村民主体和村党组织、村委会主导,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充分吸纳村民代表、本地乡贤能人及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共同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三、在大力度推深做实“138+N”和“6969”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发展民宿产业和水果园艺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是重点支持发展民宿产业。盘活乡村资源。利用乡村宅基地农房、村集体用房、闲置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打造具有本土历史文化元素的精品民宿。“独山抹茶村”作为全省重点民宿项目之一亮相“2020安徽民宿大会”;“九月山庄”等11家农家乐入选省百佳农家乐,“有山美地民宿”等5家民宿入选省百家精品民宿。完善基础设施。“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资金10亿元,依托特色生态资源,建成携程度假农庄金寨大湾店、八湾堂等精品民宿,建成特色民宿22家(含客房306间,床位517个),精品农家乐225个、旅游驿站42个等。八湾堂民宿、别山雅苑等2家民宿被评为丙级旅游民宿。全市已形成农林采摘、民宿、农家乐等20多类2000多家乡村旅游单位实体。强化科技支撑。发展“互联网+旅游”,建设“六安文旅”智慧公共服务平台等,全方位提供民宿线上预订、信息查询、产品推荐、VR全景等服务,线上推出六安精品民宿合集5期。丰富业态功能。加强健康养老、农事体验等产品开发,建成老茶厂民宿、钟秀茶宿等一批集观景、品茗、体验等休闲功能为一体的民宿。以乡村民宿开发为纽带,打造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综合体,有效发挥乡村民宿的综合带动效应,助力乡村振兴。加大支持旅游民宿发展力度。“十四五”期间,实施“生态原味·乡宿六安”旅游民宿“1289”工程。到2025年,建设1个旅游民宿品牌(“大别·乡宿”),200家精品旅游民宿,8个旅游民宿风景带(大别山风景道、山湖大道、合六南通道、淮河风情线、中国红岭公路、九十里山水画廊、五显—万佛山、淠河经济带),9个旅游民宿产业集聚区(中心城区和天堂寨、万佛湖、白马尖、六安茶谷、独山、万佛山、皖西大裂谷、东石笋等重点景区所在区域)。

二是重点支持水果园艺产业的融合发展。我市重视水果园艺产业融合发展。1.大力支持建设江淮果岭。累计建成设施果园近3万亩,果岭区域道路200余公里,兴建塘、库等水利设施100余处。各县区围绕江淮果岭实施意见,实施了一批交易市场、冷链物流、高标准化园等项目,果岭区域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2.坚持举办“江淮果岭高质量发展论坛暨江淮果岭技术培训会”“桃花节”“六安茶谷开茶节暨霍邱县冬枣文化节”“霍邱县菊花文化旅游节”“金安脆桃展评大赛”等活动,扩大江淮果岭区域知名度、影响力,形成了以果业带多业、三产融合的格局,田园山场变成了“旅游热土”。3.通过土地流转承包、土地入股分红、劳动力就地就业,激活了发展要素,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力获得新的就业机会、同时整合现有的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资金和江淮果岭专项资金,依托大户、合作社、协会等经营主体、将扶贫政策、项目和资金有效落地,成为促进产业扶贫重要支撑,经济效益明显。

四、重点做好“创乡”示范。2-3年内打造一批“创乡运动”重点示范乡、村。

目前我市正在按照要求做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建设,2022年5月27日中共六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115”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的通知》(六农工办函〔2022〕5号),督促各县区按照要求积极申报示范县(区)、示范镇(乡)、示范村。截至目前,全市各县区均结合本地实际,挖掘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工作特色和优势向市里报送了相关申报材料,下一步,我们将积极组织人员对各县区进行指导并对县区材料进行评审,结合实际开展相关实地调研,择优向省厅推介,确保我市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在全省范围内争先、争优,打造具有六安特色的示范乡、示范村。

五、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现有基层组织融合发展,解决“创乡运动”中基层治理成本和效率问题。

一是健全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督促村集体经济组织落实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及组织章程,定期召开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等,研究决定集体经济组织重大事项,推动集体经济组织常态化运行。

二是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推广孟集镇智慧“三资”管理经验做法,增强农村“三资”管理能力。开展村民委员会和集体经济组织“事务分离”和“账务分设”,全市35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独立开展经营活动。

三是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整治工作。推进智慧三资管理平台建设,对“三资”领域存在的账户设置不规范、项目运营不规范等问题的梳理排查,建立了专项整治工作清单。截至上半年,全市排查4大类问题89个,相关问题均已制定整改措施,整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办复类别:农业农村类

联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电话:0564-3372023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要评论

  • *正文:
  • 验证码:
  • 勾选显示真实姓名(如不勾选,默认会员用户名评论)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