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五届政协四次会议第A221号议案答复的函
尊敬的杨精明委员:
您在市五届政协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几点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首先十分感谢您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支持。2021年以来,市乡村振兴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分层分类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防止出现规模化返贫和新的致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提案中提到的问题,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因地制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
为提升乡村自身造血能力,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我市结合自身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推进“四大平台”建设,实施“138+N”工程,走出了一条百花齐放、“红绿”结合、富有六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推进四大平台建设。近年来,我市围绕“稳定脱贫奔小康,绿色减贫促振兴”,依托有利的自然资源条件,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了南部深山区“西山药库”、中南部浅山区“六安茶谷”、中部江淮分水岭地区“江淮果岭”、北部淠淮生态经济带四大特色产业振兴板块,走出了一条绿色减贫的发展新路,也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四大平台”产业核心区覆盖全市7个县区103个乡镇,总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70%以上,累计带动近40万贫困群众绿色脱贫、稳定脱贫。其中,茶谷建设带动区域内农户年人均增收1200元,淠淮生态经济带建设带动区域内农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果岭建设带动区域内农户年人均增收1500元,药库建设带动核心区域药农年户均增收20000元,“四大平台”已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的主战场。
(二)实施“138+N”工程。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吸引技术人才返乡创业,激发农村活力,引导成立主体参与壮大集体经济,全市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4355人,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增收17.2亿元,参与“三变”改革,为村集体增收1.34亿元。大力推进主体经营、规模经营、一二三产融合经营,全面开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认定认证工作,充分发挥经营主体对广大农户示范带动作用,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达29386家。加大对各类园区投入支持力度,在各县区规划建设一个规模连片、功能完备、年加工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目前全市入驻园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超过400家,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资本投入近35亿元,土地流转面积338.1万亩、流转率46.9%。全市打造了15处千亩连片、万亩集聚的特色高效种养基地;进一步拓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推动资源要素跨界配置,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观光娱乐、餐饮民宿、文化体验等相关产业,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家,省级12家,规模以上休闲经营主体1481个,年游客接待量1553.5万人次,带动8.5万农户从事休闲农业,综合营业收入50亿元。建立完善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基础项目库、签约项目库、落地建设项目库、投产达效项目库,对入库项目实行分类分级监测调度,全市特色产业发展入库项目共计1280个,总投资204.5亿元。重点发展八大特色产业和其他优势产业,全市茶叶产量全省第二,蔬菜产量全省第八,水果产量全省第三,全省十大皖药六安占六席,稻虾种养面积全省第一,白鹅养殖量占全省四分之一,是全国四大羽绒集散地之一,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饲养量全省第一。
(三)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计划和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8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86家,市级463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为367家,占全市规上工业数量比重的38%,经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10522家、16062家,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1654个,全程社会化农事服务中心80个,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和GDP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市2个县区、1个园区、3家龙头企业、4件驰名商标企业和2个签约项目入选省级农产品加工强县、强园、强企、强品牌和农业招商重点调度项目。大力发展食品制造加工、羽绒制品加工、精品茶叶加工、中药材加工、蔬菜加工、竹木制品加工等产业,有效提升优质农产品附加值,2020年,全市粮油、茶叶、畜禽、竹木等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农业招商取得新突破,2020年全市引进“头部企业”13家,投资金额达50亿元,温氏集团、双胞胎集团、鑫缘茧丝绸集团等一批国字号龙头企业、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和上市公司均已在我市落地投资,分别开展生猪养殖屠宰和饲料加工、蚕丝化妆品生产、畜禽肉制品加工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六安瓜片和霍山石斛成功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茶产业成功跻身全国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之列,金寨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舒城县桃溪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申创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金安木南、舒城桃溪、霍山大沙埂3个园区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霍山县太平畈乡石斛小镇、金寨县花石乡茶叶小镇和舒城县晓天镇橡栎小镇入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四)加快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沿线乡村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成效,旅游产业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十三五”以来,六安市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1.36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2亿元,带动约13万人脱贫致富。霍山县堆谷山村等4个村旅游扶贫先后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优秀案例100(全省共4村,均在六安)。万佛湖景区被列入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金寨县大湾村等4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金寨县“坚持保护利用并重 助力老区脱贫攻坚”红色旅游发展案例入选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六安市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优美独特的自然美景,正吸引着四方游客慕名而来。
二、关于“提升乡村资源利用率”问题
全市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做到了应变尽变。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摸清村集体的土地、林地、水面、房屋等资源资产底细,清查各类资产96.79亿元,数据全部纳入全国清产核资管理系统。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519.3万人,折股量化资产30.7亿元。全市1814个村全部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了“三会”,制定了章程,完成了登记赋码,股权证书发放到户,实现了摸清底数,界定成员,量化股权,证书到户,农村稳定的目标;1742个村开展了“三变”改革,98万户农户变股东,资金入股总计9.18亿元,农户承包地入股84.44万亩,房屋入股1.5万平方,年收益2.4亿元。村集体林耕地入股13.5万亩,房屋入股32.8万平方,年收益1.93亿元。
三、关于“发挥乡贤作用”问题
乡贤,指的是乡里德行高尚者,乡贤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一是基层组织建设方面。部分事业有成的乡贤在群众中威望高,有一定的号召力,通过换届进入村“两委”,为基层组织建设增添了新的血液。二是引领文明新风方面。乡贤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的村民树立了良好榜样,吸引更多人自觉效仿,发挥了德治、善治的力量,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按照《中共六安市委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要求,我市大力发挥乡贤作用,开展乡风评议,用乡贤引领、民间舆论、群众评价的力量,弘扬时代新风,批评不良现象。同时,我们加强乡贤的发掘和培养力度,一方面开展“凤还巢”工程,积极吸引在外创业有成的乡贤回乡投资发展;另一方面加大本地人才尤其是本地乡贤的发掘力度,认真开展职业技能、创业培训,让更多的本地乡贤脱颖而出,服务家乡,助力乡村振兴。
四、关于“注重新业态”问题
2016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电商发展,将电商扶贫作为产业扶贫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力推进。霍山县、金寨县、舒城县、霍邱县、裕安区先后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电商示范企业1家,省级电商示范企业6家、示范园区4家、农村电商示范镇14个、示范村52个。2020年我市农村产品网销额110.02亿元,同比增长17.99%;共开展直播带货21场次,利用抖音、快手、淘宝、微盟等平台,销售金额达3213.4万元。同时,借助乡村旅游,积极发展夜经济等,助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
联系电话:3379576
六安市乡村振兴局
2021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