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A039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函
张万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补齐基层思想文化建设短板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您的提案对于加快推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有积极意义。我局将认真听取你们的意见,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规划。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基本情况
(一)坚持政府主导,履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职责。我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确定“文化强市”战略目标,在“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同时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任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把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一起规划、一起部署、同步实施。成立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六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关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六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版权局)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文化类)》等系列文件,全面保障全市公共文化建设。近年来,市县两级财政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切实保障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建设运营。2020年投入6.33亿元,较上年增加5.67%,其中,公共文化设施建设1.68亿元,公共文化服务4.65亿元。同时,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群众需求与评价反馈机制(六文广新〔2018〕12号),根据群众需求与评价情况提供“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将群众评价情况纳入各场馆绩效评价,并对群众反映问题全程跟踪,及时回应。
(二)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截至目前,我市共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40个、基层(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852个、农家书屋188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个、实践所145个、实践站1940个。各基层文化阵地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演出、农村电影放映,举办乡村春晚等农村节庆活动,丰富基层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城乡全覆盖、均衡发展。二是将公共文化服务融入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在文化扶贫“六送”的基础上,开展“好戏六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每年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工作开展文化下乡活动300余场,让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共享文化成果。在文艺创作上,创作了一批符合时代特点、体现老区特色的文艺精品。如,精准扶贫现实题材的庐剧小戏《椿苗留香》《一家亲》、歌曲《新时代的长征路》等,展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积极探索“非遗+扶贫”工作思路,在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同时,通过非遗展演展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三是抓好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乡镇综合文化站所实现全覆盖,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覆盖率达96%,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与综合文化站之间建立了总分馆关系,实现图书资源统一流转与调配。在设施管理上,严格按照中央、省对公共文化场馆的标准,做到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特别是今年疫情伊始,我市及时按下公共文化设施“暂停键”,坚决筑牢文化领域疫情防控“防控墙”,在疫情形势持续好转后,积极指导督促公共文化场所做好开放工作。四是积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利用。我市按照“八个有”(有文化活动广场、有文化活动室、有宣传栏、有图书、有文体器材、有数字文化服务、有文化活动队伍、有特色文化活动)标准打造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出台了《六安市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目前,我市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734个,基本实现了“建成一个乐园,带动一片区域,活跃一方文化,幸福一地群众”。同时,充分发挥文化协管员、村退休干部、教师、民间文化人才的作用,更好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五是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市每村每年组织不少于1场戏曲演出,每年开展农村文化活动2000余场,放映电影2.4万余场,体育活动1800余场。今年为弥补城市社区文化短板,将75场优秀文艺节目送到群众家门口,深受群众欢迎。积极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争取在3年内建成市、县、乡、村四级贯通的应急广播系统。
(三)围绕群众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一是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制定了《六安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明确基本服务项目、硬件设施、人员配备等方面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并以此指导全市所有公共文化场馆标准化建设,且根据不同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动态调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服务标准。二是稳步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截至目前,全市22家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均上线“安徽文化云”平台,市、县文化行政部门通过文化云平台可以对各场馆活动及客流进行有效监控,各场馆可通过平台互通有无、业务交流,广大群众可从文化云平台手机APP、网页客户端及时获取周边文化活动信息。三是积极落实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扶助政策。2016-2018年,在霍邱、金寨、舒城、裕安4个国贫县(区)按“七个一”标准(一个村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建设121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送戏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活动 246场次,文化扶贫惠民巡演活动116场次。四是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针对未成年人开展阅读推广、少儿艺术培训等活动,连续五届举办“小小传承人”少儿文艺展演,传承优秀非遗文化;针对老年人群举办京剧票友节、红街周末有戏、中央公园庐韵小剧场等传统戏曲活动;针对流动人口开展“好戏六安”文化惠民演出。其中,霍邱县文化馆小兰花艺术团先后7次荣获全国少儿舞蹈最高奖项“小荷之星”金奖。
(四)加强设施建设,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市、县两级政府在城乡规划中均将最好的地块留给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新开发小区均预留公共文化场地设施。如:我市紧扣市民需求,统筹规划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科技馆等文化场馆用地,推动文化综合体项目建成使用;县区、乡镇文化场馆均布局在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地段。按照《安徽省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安徽省文化馆服务标准》《安徽省博物馆服务标准》《安徽省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标准》等要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同时,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全市7家县级场馆进行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市本级3家场馆将于今年年底完成改革。目前,全市162家公共文化场馆常年对外免费开放,部分体育场馆实行低收费开放,基层文化阵地每周免费开放。市文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暗访检查,对不按时开放、开放效率低等问题限时整改,切实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
(五)搭建坚实平台,彰显群众文化活动特色。一是建立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印发《六安市乡村社区群众文艺表演团队奖励扶持办法》,对全市范围内符合条件的群众文艺表演团队给予物质奖励和相应的精神奖励,鼓励推动全市群众文艺表演团体可持续发展。2019年共投入资金130万元,扶持群众文艺表演团队64个,奖励群众文化带头人30人。市本级每年组织广场舞大赛、民族器乐大赛、群众文艺调演、少儿文艺展演、民营院团小戏小品曲艺调演等展演赛事,为全市群众文化活动提供舞台。二是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社区一家亲 文化进万家”和“美丽乡村行 文化乐万家”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全民悦读活动、非遗公开课、红色电影进社区等活动精彩纷呈,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学校广泛参与,深入大街小巷,氛围浓厚,确保了“周周有戏、月月有活动,全年不间断”,已成为我市独特的文化“符号”。特别是今年我市汛情期间,在群众安置点组织安排文艺小分队和电影放映小分队开展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活动,有效稳定受灾群众的情绪和心理。三是重视群众参与及评价。每年开展的文化活动达2500余场,线上线下直接参与达90余万人次。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建立了反映公众文化需求的征询反馈机制和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价机制,通过现场征求意见、电话回访等多种方式,大大提高群众参与度、满意度。
(六)探索政社合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一是全市各类公共文化社会组织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共有国有院团2家,民营院团155家,登记备案在册群众文艺表演团队110余个、群众体育社团40个,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层次丰富,社会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参与积极性高。二是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效果明显。2019年,我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市图书馆运营管理,开馆一年以来,接待人次已逾百万,并被安徽省文旅厅评为“全省十家最美图书馆”“安徽省十佳夜读空间”。2019年12月和2020年5月,中央文改办和中央深改委分别刊文,专题刊载该馆社会化运营管理典型做法。今年拟在城区公园、社区、军营、企业新建5个城市阅读空间。同时,市、县两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每年开展“送戏进万村”、龙虾节、桃花节、农民丰收节、荷花节、鲜桃采摘节等各类活动2300余场,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三是常态化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全市文化系统各级单位均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伍,开展“阳光工程志愿者”招募活动,市级在册文化志愿者800余人,省级阳光工程志愿者24人。组织志愿者参与场馆服务、非遗宣传、图书阅读、助学助老助残、“三关爱”、文明餐桌、交通文明劝导等活动。
(七)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一是多渠道扩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规模。近年来,我市通过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性文化岗位等方式,招聘文化协管员和文物保护员232人,鼓励和支持文化专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确保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有人办事”和文物保护单位“有人保护”;按照“爱农村、有特长、会组织、人品好”的要求,选拔村级文化带头人133人,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二是注重强化人才培训培养。目前全市共有569名在编在岗基层文化工作者,制定了《六安市“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实施方案》,每年定期举办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建设、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等各类基层文化人才培训,不断强化公共文化队伍素质。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把握焦点,有效落实保障责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再学习、再落实;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看齐意识,切实把文化事业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政府主体责任,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二)突出重点,切实办好保障实事。按照国家和省建设现代公共文化体系的标准,完善充实基层基础,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大对功能不完善、服务不到位、群众不满意的文化站整改力度,通盘考虑文化设施提质达标与运营管理,避免造成新的浪费。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妇女、残疾人、农民工、困难群众等,开发有特色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高免费开放的能力、水平和质量。
(三)攻克难点,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全市文化队伍素质建设,定期举办全市文化干部培训班;充分发挥市、县图书馆、文化馆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强基层文化队伍人才建设。积极打造以乡镇文化站人才队伍为主体,辅以基层公益性文化岗位、村级文化带头人、文化志愿者等各级各类人才的文化队伍,保证专职专干,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文化人才队伍引领作用。
(四)打造亮点,全面促进服务提升。从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着手,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逐步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范围,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合理、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安全。加大保障力度,注重人才交流培训,培养壮大乡村文艺骨干队伍,提升文艺作品内涵,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公共服务的全面提升。不断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开发文创产品、文艺精品等,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
办理类别:B类
联系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艺术科
联系电话:3379272
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6月22日
抄送:市委督查办、市政协提案委、市政府总值班室
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6月22日印发